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42

第42章 慎疾(4)

《本草》中说:“熟地黄、麦门冬、车前子相混在一起,治疗内障眼很有效。”我试了许多次,确实如此。其制法是:把这三味药捣成粉,过细筛,和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此三种药都很难捣碎、掺和,但非常香甜,真是奇药啊。

(宋)苏轼《仇池笔记·治内障眼》

虚损之证,法宜补之

人的阴阳气血最初本无过盛和不足,由于劳作过度、嗜欲无节,克伐真元太甚,才会导致阴阳失衡、气血虚损之证,宜用补法治疗。

(宋)《圣济总录·补益门·补壮元阳》

盛而减之,衰而彰之

一般而言,有余就应损减它,不足就应补养它,这才是补养的要义。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就应损减阳气而补养阴气;阴气有余而阳气不足,就应损减阴气而补养阳气;热盛就服用芒硝、大黄,这是在损减阳气而补养阴气;寒盛就服用干姜、附子,这是在损减阴气而补养阳气,怎可以因用热性药物就说是补养呢?寒性药物也同样有补养的益处。《内经》中说:“因其过盛就减损它,因其不足就增益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补论》

养生当以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养生应注重饮食补养,治病当注重药物治疗。

大概这些人只知道补养的利处,而不知道补养的害处。补养主要有六种方法,也就是平补、峻补、温补、寒补、筋力之补、房室之补。

用人参、黄芪之类药物的叫平补,用附子、硫黄之类药物的叫峻补,用天门冬、五加皮之类药物的叫寒补,用豆蔻、官桂之类药物的叫温补,用巴戟、苁蓉之类药物的叫筋力之补,用石燕、海马、起石、丹砂之类药物的叫房室之补。这六种补养法就是近人所说的补养之道,如用来治病,其危害之大一言难尽。

《难经》上说:“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这就是说(东方)肝木属实,而(西方)肺金虚空;泻却(南方)心火,补养(北方)肾水。用这种理论来衡量,前面所说的六种补养方法,都与其毫不相关。

不妨举出一种补养为害的例子,比如疟疾本是夏天为暑气所伤,持补养之论的人以为是脾胃受寒而以药补养,用温补之法就很危险,用峻补之法就会造成死亡。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三分治,七分养

古话说:“三分医治,七分调养。”这确实不假啊!凡病未愈,又添内外疾患,或旧病复发,都是由于不善于调理养护造成的。

如感冒等,多有发热和多痰,所以要禁止吃那些生热、生痰的食物;疟疾是膜原之疾,所以发病之前不要进食,平时不可食黏滞之物;痢疾是肠胃有湿水积滞,所以要禁食助湿添积之物;上有热痰,不可服用补养的药物;下有寒湿,不可服用利泻的药物;服用温补之药,禁食寒性之物;服用寒凉的药物,忌食热性之物。诸如此类禁忌,书上都有详细的说明。

另外,那些与所服用的药物相反、相冲突之类的药物,必须禁用。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服药禁忌》

慎众险于未兆

那些生活放纵之人,饮食不加以节制,以致患上多种疾病;因贪恋女色,而致精气耗竭;风寒外邪给身体带来的损害,各种有毒之物的伤害,众多的灾难都会促使其生命过早地夭折。世人都会因为他的夭折而讥笑哀叹,认为他不善于保养身体。

那些因调养方法不合理,就会从微小的方面开始衰亡,逐步导致身体亏损,因身体亏损而使精气衰弱,由精气衰弱而致鬓发变白,从鬓发变白到衰老,从衰老而死亡,茫然无知地度过一生。

中等才能以下的人,称这是自然衰老变化。即使稍有觉悟的人,也只能在衰老现象刚出现的时候叹息和悔恨,却不知道在这些现象出现之前而谨防各种危险因素。这就好像齐恒公身上潜伏着致命的病患却对神医扁鹊的先见之明发怒、认为感觉到病痛时才是受病的开始一样。

(晋)嵇康《养生论》

古人治病之方

《雒书·宝予命》上说:“古人治病之法是:饮用甘美的泉水,呼吸大自然的清纯之气,药物不辛辣、不苦涩,常服用一些甘甜多味的补益药物,用唾液滋润五脏,一生也不会得病。”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治水先治气

气,是水之母。水是行是止,皆听命于气。气腾水溢,气弱水涸,气奔水驰,气滞水涩。所以,善于治水的人必先治气。

试把人的身体当做例子。水在人的身上是血,血不能自己流动,靠气才能流动。气不调畅,就会有错经妄行的隐患,血就会在耳、目、口、鼻等九窍之间充满。

庸医不治气,而治被堵塞的窍。那么,即使这一窍被塞,而那一窍又会溢了,这样害处很大呀!现在治水的人,犹如治塞窍的人一样。

把水注在瓶子中,关闭一窍而水就不会流出,这是守住了气;将水倒在一个大口的盆里,把一个瓠倒放在水中,水不能入瓠内,气把水拒绝于外。人能够守住气,犹如关闭的瓶,那么精充而不淫,能够含气而实中;如若瓠之覆,邪气被拒而不入。

(明)庄忠甫《叔苴子内篇》

不终耆寿,皆由不自爱惜

《名医叙病论》中说:“世上的人没有活到应有的寿命,以及那些过早夭折之人,全是由于他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情绪发展到极点,追名逐利,聚集各种有害因素毒害其身,内伤骨髓,外伤筋肉,耗伤气血,闭塞经脉,开放腠理,引来各种疾病。尤其是纵欲无度,使正气日益衰弱,邪气日益强盛。这好比用大海之水浇灭烛火,推倒华山去截断溪流一样。这样说人们容易明白,可实际上比这还要严重得多。”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病由心生,孽由人作

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宁王说:“古代高明的医生善于从身心上为人诊治,以预防疾病的产生。”

一些医生只知道治疗已产生的疾病,却不善于从身心上为人诊治,这是舍本求末。不去追究疾病的起源,而只是治疗其外在的表象,这怎能治好呢?殊不知疾病是由不良心理因素引起的,罪恶是由人的行为造成的。

七情六欲从内而起,使人的精神意志颠倒,从而导致大病缠身,这不是只用药物就能够治疗的。药物可以治疗有形的躯体病变,却无法调整人的七情;能治疗因不良情绪所导致的气血失调等病症,却无法约束七情忽起忽灭、变化无常。

所以,他又说:“医生不治执掌刑罚之人的病,药物也治不了不仁不义之人的疾病。”

(清)尤乘《寿世青编》

服药除病

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见其效。如果想要延年益寿,世间恐怕没有特效的药。百药可以把病治愈,病愈后而气就恢复,气恢复身就轻松。

通常人的身体本来很轻松,气也能长久,而受风湿、百药的伤害,所以身重气劣。有血脉的生物,没有不生病,生了病没有不死的。因为血脉有生,所以知道它必有死。

天与地不生,所以不死;阴与阳不生,所以不死。死是生的结果,生是死的应验。这就是有开始必有终结,有终结必有开始。只有无始无终的,才是长生不死。

人的生命犹如冰一样,水凝结成为冰,气积聚后形成人。冰结一冬后融化,人活到百岁就死亡。如果人能做到不死的话,那么冰不就可以做到不融化吗?众多学仙术为求不死的药方,一定不能成功,这犹如不能使冰不融化一样。

(汉)王充《论衡·道虚》

病皆自取

人身本无病,患病都由自己造成。有的人耗其精,有的人劳其神,有的人夺其气。凡此种种,都是致病的缘由。

如果五脏充实,六腑调和,经脉强盛,即使被伤,也不会引起疾病。如果脏腑经脉原本有所不足,又不知道慎重调养,而放纵无常,怎么会不得病呢?

脏气不足,病就在五脏中;腑气不足,病就在六腑中;经脉不足,病就在经脉中。阴血虚而不为阳气内守,那么就是阳病;阳气虚而不为阴血之使,那么就是阴病。正气内虚,而淫邪猖獗,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而引起的病。这些病都是从内产生的,怎么是由外而引起呢?

(清)高世栻《医学真传》

病后调理

所有的病将愈之时,气血、脏腑都受会到损耗,形体虚弱,倦怠无力,此时应该以安心静养、调和脾胃为重点;防风寒,慎起居,戒恼怒,节制饮食,忌房事,勿妄想,是其关键。如果违反了这些禁忌,即使是良医也难以治好。不要把性命看得与蜉蝣一样,这就像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一样,应特别慎重。现在把应注意的事项列于下面:

大病初愈,穿衣和盖被一定要与天气的冷暖相适应。如果太热而口渴、心烦,容易助虚热;如果太冷,则又会导致外邪侵入体内。

患有伤寒或流行性疾病,身体凉而脉缓,宜适当喝点青菜汤,以疏通肠胃。如果觉得腹中宽爽,再吃一些陈仓米熬的清汤,用来开胃中谷气。一两天之后,可以少喝些熬得极烂的粥,每天三四次,或五六次,千万不可吃得太多。也可少吃一点儿陈年豆豉,或其他清爽之物,或清水煮晾干的黄鱼,加点醋更好。稍后,可以吃鲜活的鲫鱼,调理一百天左右,才不会有食复、劳复等症。

食后复发的热证,最好不要进饮食,那样就会痊愈。服用调理脾胃的方药,千万不可选用大补的热药,应选用药性和缓的药物慢慢地调理,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各种痛症忌食猪油、湿面、鸡、羊、煎炒之物,违反了这些禁忌,一旦复发就难治了。

中风后忌服辛散香燥之类的药物及猪、羊、鹅、鸡、鱼腥、荞面、芋、蛋等导致气机壅滞而诱发疾病的食物。

病后切忌行房事。

患有咳嗽发热、水肿或气喘者,应吃清淡的食物,忌盐。

患有疟疾、痢疾,忌吃得过饱及香甜、滑黏、动物的血制品及生冷、梨、瓜等物。

患有痈疽疮疡之疾,其禁忌与伤寒一样。

虚损、喘咳、阴虚内热者,忌用大热温补之药,宜服补阴的药物,培养真元,方可治愈。

产后要禁寒凉之物,即使酷暑之日也不适宜。世人多有违反,导致生机受损,故特意指出。

痘疹后,如不善于调摄,易导致病情恶化,这是不注意保护的缘故。

病后就像水浸泥墙,干了之后,最怕重复冲激,旧病复发不易救治。

(清)尤乘《寿世青编》

湿邪所伤

长期在潮湿的地方坐卧,易导致痹厥、麻风;经常冒风淋雨,易致浑身沉重而疼痛;经常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易致麻木及肤色发黄;长期在水中行走,易致脚气及筋脉痉挛疼痛;饥饿时洗澡,易致关节疼痛;皮肤经常出汗,容易出现小疹子。

(清)汪昂《勿药元诠》

咳嗽

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一位叫范济略的代巡所讲的一个故事。故事说,中州有位代巡,久咳不愈,病势渐渐发展到很危险的地步,便向各府征集名医前来医治。

归德府只有一位老医生,年龄已在七十开外,也咳嗽,而且很厉害。官府没有办法,只好派他去应付上级的使命。老医生途中经过一座村庄,口渴难忍,就到一家民户中请求弄点水喝。这户人家拿出一盅热水来给他喝。喝了以后,老医生便觉得咳嗽好了许多。又要了一杯喝下,又觉得好了不少。于是问道:“这是什么水?”

主人回答说:“我们这乡村僻野之处没有茶水,刚才正煮着萝卜干,因而便用其汤献上给您饮用。”老医生说:“我平生最喜欢吃的就是这东西,但在途中吃完了,能不能送我一点儿?”

民户随即送了几升萝卜干给他。老医生一路上吃了几天,咳嗽全好了。等到见了代巡,看到代巡的病和自己的完全一样,诊脉以后就写了一副方子,对代巡说:“这药需要由我亲自来煎,恐怕由别人煎不得其法,药物难以见效。”

在煎药的时候,他悄悄地把萝卜干加了进去。几天以后,代巡的病果然好了,他认为老医生的医术太神了,就给他官做,赏赐千金。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

生姜丸

有一个人咳嗽超过月余而痛苦不堪。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老僧对他说“你咳嗽,是受了寒,我有药方传授给你,只用生姜这一样东西,切成薄片,焙干研为末,用糯米糊制成芥子大的丸,空腹米汤送服三十九。”醒后,他如梦中所说的去做,数服后即愈。

(宋)洪迈《夷坚志》

水肿

范汪治法:用大鲤鱼一条,醋三升,煮干后食鱼,一天吃一次,一次吃完。

《外台秘要》上说:“用大鲤鱼一尾,赤小豆一升,水二斗,煮熟后吃食饮汤,一顿吃完,当下痢完后病即愈。”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牙齿肿痛

周密在《志雅堂杂抄》中在治牙齿肿痛时说:“将黑豆用酒煮汁,漱口,立愈。”王修竹说,他在阁中试过曾有应验。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腮肿

江邻几在《杂志》上说:“皇上在青宫中,由于腮肿而感到烦苦,医生用赤小豆研为细末,水调敷在腮上,病立即愈。”

(明)焦竑《焦氏笔乘》

嗜欲太多则疾生

春秋时有良医和缓,六国时有扁鹊,汉时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他们都能探究深奥的病理或搜索隐秘的病迹,追究、洞察轻微的病情。用药不过两三副,针灸不过七八柱,而病没有不愈的。晋宋以来,间或有名医医治,然而不能治愈的有十之五六。大概是由于现在人嗜侈欲望太重、立心不常、淫放纵逸、缺乏修身养性所引起的。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