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41

第41章 慎疾(3)

平和的秋季,要随鸡鸣而起床;闭藏的冬季,须待日出方起床,以敛藏神志、节制思虑;饮食偏于温热以养阴。在秋冬季摄养防病就是这样。

或许有人问:“肝脏有病,先补脾脏之虚,则肝木的邪气不能传至脾;右颊部红赤,应及早宣泄肺之热,则肺金之邪气不能亢盛。这才是无病先治的方法。今以顺应四时、调养神志称为无病先治的方法,是什么道理呢?”

大凡使身体保持长久健康,力求治病痊愈是人们的追求。不治疗已经形成的疾病而注重未病先防的说法,见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这有什么旨意呢?古时黄帝与天师对答疑问的书中,无不以摄生养生为先,首先就谈论顺以天理,接着谈论调养神志;既论遵循阴阳之理,又继以论顺从四时气候;既说饮食要有规律,接着又指出生活要有节奏。谆谆教诲以养生为首务,意在未病先防,以不让疾病产生而难以治愈。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当自思念,深生耻愧

凡是心里喜爱的,不要过分喜爱;心里憎恨的,也不要过分憎恨,否则都会损害性情耗伤心神。也不能过分地赞扬或诋毁别人,应公允地去对待事物。如果感觉有所偏颇,就要想办法纠正。

处于贫困之中,不要常说贫苦;处于富贵之中,不要常说富贵。处于贫富之中,应当经常遵守修身的方法,不要因为贫富之别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性情。

通晓事理好像不能说似的,有大的功德不要自吹自擂,好的药物不要离手,善正之言不要离口,胡思乱想不要存留心中。经常用至诚之心恭敬地对待事物,千万不要奸诈伪善,也不要刻意地去取悦于他人。

终身行善,被人猜疑时不要怨恨。对待别人守节尽礼,别人认为是谄谀,应当以自己的所为合乎“道”的准则来宽慰自己。合于“道”,其德行就不是孤立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善行未得善报,从而自己怨恨自己……

有的人多病,是因为身体好的时候纵情恣欲,为所欲为,不拘禁忌,欺压诬陷他人,什么都做,还说是适应性情,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疾病的根源,等到两手摸空,汗出不止,口喊皇天,也没有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这是由平时粗心不能觉察以至于到了这个地步。

只要平时稍稍检点自身,就知道自己行为之中滋生了各种疾病。要知道各种疾病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不可等到病发不能治疗了,才诽谤医药无效。所以懂养生者与爱惜生命之人,应当常反省,有羞耻惭愧之心,告诫勤勉身心,常做好事。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我去用物,不为物所用

养病要能将万事放下,不为诸事所牵累。以处境而言,处富贵之中要有济人利物之心,持养此心,则精神快乐。如果只知一味节俭,吝啬而不知权衡义礼,则将处于沉闷窒息的环境之中,毫无乐趣可言。

处贫贱之中,要有自得其乐之心,持养此心,则豁达而愉悦。如果只知一味心情抑郁,忧愁思虑,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则贫贱之中又会增加一些痛苦,处于更加痛苦的环境中。

就饮食而言,膏粱厚味若吃得不合适损人肠胃,粗茶淡饭若吃得合适也可以摄取其精华;就药物而言,上品之药服用不当也能置人于死地,下品之药服用得法也能治疗疾病。

以上这些,就是我去用物,不为物所用的例证。将其道理用到疾病上,则病也相当于物。我自己去养病,便是我用病,不为疾病所左右。

自古以来,明达事理之人,其浑身都是智慧,他们能随物而为我所用,能明白这一道理,则能与万物和谐相处。这样,能使身体得到补养,怎么会出现亏虚呢?

(清)沈子复《养病庸言》

养病六务

知:病因何而起,心中一清二楚,此之谓知。所谓自家有病自家知也。

忌:勿将疾病记在心,为此而担忧。人之所以担忧疾病,是由于害怕因病而死。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朱子说:“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必然的。”姬公明训,劳生逸死;老子说少言语;张子也说:“想顺心的事,对死亡也无所畏惧。”

由此可见,死亡不仅不应害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试想,死后魂魄飞升,离开了这个世界,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这和人身为各种思虑担忧所牵绕,而不能解脱的人们相比,哪个快乐,哪个痛苦呢?自己应该省悟……

难道怕死就能不死吗?与其怕死而最终又不免于死,死时苦恼恐惧,丑态百出,让世人见笑,还不如不怕死而死,怡然自得,若淡然冰释,从而使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

如此看透了,即便有极严重的疾病,又怎能扰乱我的心神呢?所以要忘掉疾病,一定要从不怕死入手,不怕死则胆壮,胆壮则气也旺,气旺则疾病不生。

拒:嗜欲不要过度,感冒须要预防,喜怒不要太过,思虑不可过用,劳倦应当有节制。既病之后,也可防其转变加重;未病之前,可防其发生疾病。

看:即了解自己的病情怎么样?但也须置身自己病外看病,就像看他人一样。

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既然生病,一定就会有致病的原因。嗜欲不节,寒暑伤人,喜怒任性,思虑过度,劳倦伤身,这些都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所有的疾病,都是自作自受。哪怕是丝毫的怨恨,也是要不得的……所以,善于养病的人,对于疾病唯有忍耐。不管病情如何,只是忍耐顺受到极点,就像子女成家立业,各有归处,此时自可享受清闲的福气。

调:时常保持退后一步的想法,时刻作已死观,独自而睡,勤练导引之功,求医看病服药要谨慎,饮食要精细,少吐唾液,衣被要舒适得体,按时起卧,早梳头,晚洗脚,少开口,多闭目,睡时熄灯,常看儒书,参观释典,浏览养生家名言,常结交年高品德高尚之士,生病之时不可与健康时的习惯一样。康复以后不可忘记生病时的情形。

退一步则所处之环境自觉安乐,从而使心气和平……一切名利心、嫉妒心、怨恨心、贪恋心、期望心、好胜心、固执心,若不去除,于我身体有何益处呢?

(清)沈子复《养病庸言》

养病六戒

昧:对自己病情的轻重不了解,什么事情都担忧害怕。

忧:自己总认为自己有病,则心中愈加不舒畅。心中不适,则全身都不舒服。疾病因忧愁而加重,不会因忧郁而减轻。

迎:嗜欲不谨慎节制,寒暑不注意调节,喜怒无常,追名逐利,耗费心思,劳倦过度,这就是所说的迎。

忽:对自己的疾病漠不关心,不知疾病因何而患,也不知怎么治好的,这叫做忽。

愤:愤怒一作,则肝火愈旺,肺金被灼伤,人身之精随之而衰竭,这是很危险的。

糟蹋:常有永不满足、争强好胜的想法,好像自己的生命永无止境、自己的身体会长生不老一样。与妻妾行房不节制,或与诸多美女纵欲无度,不练习导引,乱服药物,饮食失宜,口中津液随便乱吐,衣被只求美观,晚睡晚起,不梳头,不洗脚,大声叫喊,趁兴而高谈阔论不止,过度用眼,睡不熄灯,喜读淫秽之书,经常与轻薄行为不端之人交往,患病时的举动同未病时一样,疾病稍稍好转便忘记患病时的痛苦。

(清)沈子复《养病庸言》

病者静养

人是依靠元气才得以生存的,元气耗尽就会死亡。人的五脏六腑与阴阳之气相协调就不会生病,一有偏差就会导致疾病,医治之法是使两者相协调。

善于养病的人,注意调养和护理,务必使自己安静,服药适当,疾病自然很快就会痊愈。那些骄横暴躁的人,病难以治好,是因为其不能静养,导致气血乱动,与阴阳之气相偏离,使元气没有归复的机会。不能静养便会使一种气偏胜,四处奔窜于体内互相克制的经络,无端生出许多疾病。助长六淫之外邪,便见实症;助长七情之内伤,便见虚症。

如果只是某一种病,那就对症下药施治,尚且容易治好;如果前症还未治好,后症又将形成,而病者却任意动发七情,其阴阳之气四处乱窜无休止,表现出来的脉象也没稳定相,而医生只是根据诊断时的脉象开立药方,此时造成的失误就不小了。所以,戒止骄躁之情,节制善怒之心,使元气归复体内,这是治病的首要之事。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病者须静养》

慎养祛病

古人在夏季必定独身住宿,并吃清淡饮食,对男女之欢特别慎重,保养肺、肾二脏,就是因为火土旺盛的缘故。《内经》上说:“保存阴精的人,春季不得温病。”

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是气潜伏闭藏以养真阴之时,是明年春天升发生长的根本。此时若不纵欲,到春季万物萌生之际,根本壮实,气不轻浮,怎会产生温热疾病呢?

所谓的夏季火土旺盛,冬季大气潜伏,这是说一年中的亏虚。月亮在上弦之前下弦之后、月廓空虚之时,是一月中的亏虚;大风大雾,雷电飞雹,暴寒暴热,日食月食,忧愁愤怒,惊恐悲哀,醉酒,饮食过饱,劳倦,思虑过度,这些都是一天中虚弱之时。

现在的人常在春末夏初之时,头痛脚软,食欲减退,身体发热,张仲景说此病在春夏加剧,秋冬好转,而脉弦大,正是俗称的注夏。如在以上所说的“虚”之时不谨慎,难免得此病。

古人说:“不看可产生欲望的事物,则心神不乱。”如果温柔诱惑于身体,声音诱惑于耳,颜色诱惑于目,馨香诱惑于鼻,谁能铁石心肠不因此而心动呢?

善于养生的人,在这五个月,出远门居住在外。假如正值一个月中的亏虚之时,一天中的亏虚之时,也要远离床铺,长期做到自我珍重,以保全真气,或许可滋助生化之源。

真阴如果得以保养,阴精就不至于亏损,与阳气相平衡。这样,阳气才能有所依附,而无外泄之忧,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还谈得上生病吗?

(明)李梃《医学入门·保养》

谨守阳气之门

太阳偏西之时,身体的阳气之门就闭合了。这时应当谨慎地保护它,不要使它开启。《内经》上说:“晚上应收敛闭拒,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雾露。”其中就含有调营卫的意思。所谓的“收”,就是收藏神气于内;所谓的“拒”,就抗拒外邪于外。

如果守好阳气之门,到了晚上就关上,天亮后就开启,怎么还会有突然患病的威胁呢?即使遇到年虚月空之日,身中阳气自固,外邪也不能伤人。

(清)喻昌《医门法律·一明劳卫之法》

患久风,固难将息

久患风病之人,调养起来比较困难。患风病的人,其精血枯竭、肌肉疏松,风邪侵入骨间,导致肢节不遂、骨弱血亏之症。推究其根由,都有一定的发病因素。或是夏季当风,纳凉而入睡;或是酒后持扇扇风,喜好吃有毒的鱼类及猪肉而导致发病。且江淮地区较偏僻,气候偏湿,夏季炎热,风热与湿气郁蒸,多发此病。

女性平时步行较少,吃饱之后,任意坐卧,易致壅塞。刚患病时,症状并不固定:或见睡眠时口内流涎、手足战抖,或见大肠干涩,或见脚膝疼重,或见肢节麻木,或常常眼目干涩,行走或坐着时都能睡着,或见筋脉挛急、抽掣,或见鼻塞、无休止地打喷嚏,皮肤干燥、搔痒,面色泛青,眼睛及面颊抽动,或见咯痰、咳唾,呕吐较多,头晕目眩……

患风病的人,需要那些在身边服侍的人仔细地调节其饮食及用药。吃饭宜少量多餐,一次不要吃得太饱,太饱则致壅塞、脘闷;又不宜饥饿,饥饿则体虚,导致风邪更甚。似觉饥饿即食,刚要饱时即停止……

患风病之人,身体宜稍瘦,不过饱,则病易去。若好吃喝,偏嗜肥甘厚味,则会加重病情,应特别注意。病人不宜嗔怒、饥饱失宜、触冒寒热、过劳、忧虑太过、惊喜交加。

患风病的人身体多虚弱,体虚则须进补,但进补又易致壅塞,使人头晕、心胸憋闷、气上冲心;常须保持胃肠通畅,但多用泻药易致体虚,导致头晕目眩。调养休息之时,尤宜详细审度。服用补药之时,如果患者胃肠通畅,则不需要再进泻药。

患者宜吃羊肉,食用时宜去其脂血。因体虚而需要服用时,可按一定的方法煮食。羊吃百草,草本无毒,除去脂血,用药煮羊肉,则不会引起疾病。

煮羊腿的方法是:羊腿一只,用刀子割开,用水浸洗除去其血,再割去其脂肪,加防风一两、石膏五两、桑根白皮二两,切后与羊腿一起煮,不损害肉味,对人非常有益。

夏季可单用桑叶五十片,不需要其他诸药。桑叶在适当的时候采摘,晒干以备冬天使用。干桑叶可加至八十片。如果煮散肉,则可多可少,用量可自己斟酌。

患风病的人,不宜吃荞麦、青菜、白菜、馄饨、油麻、糊饼和炙烤的肉、热面食、生冷油腻、鸡猪狗肉、鲤鱼、生鱼肉、生葱蒜以及空腹吃茶,均须忌之。其余的注意事项,请自己酌情处理,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唐)刘词《混俗颐生录·患风消息第八》

虚损之疾,当补虚益气

形体衰弱,当用益气的药物加以补养;阴精不足,当用厚味的药物加以滋补。形体阴精相互交感,气血化生,则营卫循环不已,不会失去常度;饮食无节制,起居无常,嗜欲太过,形体过劳,阴精耗散,则真气将会耗尽,虚损由此而生,治当补虚益气。

(宋)《圣济总录·补益门·补虚益气》

治内障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