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传奇
4302200000037

第37章 医德医鉴(2)

《医门法律·疟证论》说:“外邪得以入而为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则热。”疟邪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与卫气相集则引起发病,与卫气相离则病休,其证表现为盛虚更替。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入与阴相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

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因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点,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

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防止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根本措施。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更应注意预防,正如《景岳全书·疟疾》说:“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则虽居瘴地,何病之有。”

郎中知错必纠

一小儿玩耍时不慎溺水,幸亏家人及时救起。当夜,孩子出现高热,不断呻吟,胡言乱语。次日请来善治外症的郎中诊治,他认为是溺水惊吓,用了镇惊清热之药,全都无效。

第三天,孩子病情加重,转为昏迷,胸高而突,脉细如丝,气濒垂绝。郎中十分纳闷,心想:“我从不惧外症之重,今对症投药,反而脉已无根,成了不治之症,莫非诊断有误?”

郎中前思后想,忽有所悟:“小儿跌仆冷水中,感寒湿之气,引起食积胃中不化,与夹食伤寒同,古方用五积散治之。我所用的是治惊风的寒冷之药,药不对症,所进之药皆滞留于胃脘之上,以致胸高而突。应用理中汤运转前药,化积消食,然后再主治夹食伤寒。”

于是,郎中让病家煎理中汤一盏,给小儿灌服。不久病儿便开口呕吐,胸突平复。郎中又用药物开通便道,夜里小儿解出许多黑色粪便,积食基本清除。再用生津之药,病儿退热转安,又经调理,数日痊愈。

病家十分高兴,欲重重酬谢郎中。郎中却坚辞不受,他说:“起初我误诊用药,几乎断送了公子的性命,最后有幸治好公子的病,仅是将功补过,诊费分文不能收取。”

此方出自《伤寒论》,其药物组成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9克)。具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的作用,主治脾胃虚寒证。

方用干姜为君,大辛大热,归经脾胃,温中祛寒,扶阳抑阴。病属虚证,虚则补之,故以人参为臣,甘温入脾,补中益气,培补后天之本,气旺而阳亦复。

脾为湿土,中虚不运,必生寒湿,故又以甘苦温燥之白术燥湿健脾,健运中州,投脾之所好,是为佐药。甘草蜜炙,性温具补,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用之为使。

纵观全方,药仅四味,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药少而力专,可使寒气去,阳气复,中气得补,健运有权,中焦虚寒诸证自可除矣。

陈道隆济贫

陈道隆,浙江杭州人,后移沪上行医。他经常仗义疏财,慷慨济困。其案几上有一块“贫病不计”的标牌,每天留出30个名额,专门免费接待付不起诊费的穷困病人。

有位老太太因思念儿子而抑郁成病,儿媳延请陈道隆到家中看病。陈道隆环顾四周,知是贫寒人家,当他正为病人诊脉时,忽听楼下有人敲门,并高喊领取汇款之声。

当老太太听说是儿子寄钱回家后,顿有喜色,但老太太儿媳的表情没有逃过陈道隆的双眼。开方之后,陈道隆暗问那儿媳是否真的有钱寄来。果然不出所料,女子一阵阵心酸,哭泣着告诉陈道隆,刚才敲门喊取款之事,全是做给老太太看的,以图安慰她。

陈道隆听了十分动情,不仅不收分文,反而解囊相助20块银洋,配合儿媳“假戏真做”。不久,老太太病愈,儿子亦归,全家三口一起到陈道隆家感谢赠款救命之恩。

有一次,陈道隆出诊到一位穷苦人家,开方后方知这家根本无钱买药。陈道隆在自己衣袋里摸了半天,发现分文未带,情急中摸出了怀里的金表,让病人快到当铺换钱买药。病家手捧金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第二天,陈道隆让司机去当铺赎回金表。

陈道隆不仅医术高明,乐施好善,而且对青年后辈从不颐指气使,而是热情扶持,全力提携。有一年,某纱厂老板的家庭教师病倒,因贫困请不起名医,请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王正公。老板知道后,恐怕诊治有误,另请了名医陈道隆。

陈道隆为病人诊脉后,正要开方,忽见桌旁有一张已经开好的方子,便问这张方子是谁开的。当被告知实情后,他喜形于色:“后生可畏啊!照此方服药,管保会好。”

同时,陈道隆退出诊金16元大洋。病人吃了王正公的药,没几天就好了。事后,王正公得知自己受到陈道隆赞赏,颇为感动,特意与病人一起登门致谢。

丁济万治危疾

丁济万是名医丁甘仁的长孙,其父早亡。丁甘仁怜爱长孙,亲自教他在身边侍诊。耳提面命,精心栽培,因此丁济万深得祖父真传。

丁济万独立应诊后,起初业务平平。有一天,有位贫困病人的家属慕丁家之名前来求诊。由于病人昏迷不醒,无法亲来,而出诊费需要12元,患者家人出不起,乃惶哭于堂前。

丁济万闻之,心中恻然,慨允出诊。病人患的是温病,已现危象,稍保身价的医生必定望而却步。丁济万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之悉心诊察,着意处治。

当得知病家竟无钱购药时,丁济万十分同情,并为之代付药款,并告之曰:“这是一服扳药,服之若能汗、能醒,尚可救活,如扳不转,则生还渺茫。”

第二天,病人家属来到丁宅,跪于阶下,叩首而拜曰:“先生救命之恩,一家难忘,特来叩谢。”原来病人高热已退,神志苏醒,且已思食。

后来,丁济万继续为之诊治,终至痊愈。丁甘仁听说此事后,察其用药,面露喜色:“孺子胆大心细,他日必成名医也。”由于病家口碑相传,丁济万的名声由此远播,远近就医者日众,最终像其祖父丁甘仁一样,成为沪上数一数二的名家。

活人为急

万历年间,巡抚慕天颜驻节苏州,他早年丧父,事母至孝。一日,慕老夫人左肩生了一个疮疖,医者连用山甲、皂刺、银花、大黄等药清热解毒,竟缠绵不愈,日夜呻吟。

慕天颜忧火如焚,有同僚向他推荐陈实功,慕天颜即差人去通州请陈实功前来。陈实功,明代著名外科医家,著有《外科正宗》一书,善治疑难杂症,常能起死回生,人称“陈半仙”。

陈实功为人治病不计酬金,对于穷家小户,常常倒贴药钱,若不幸而死,还要为之买棺成殓。行医多年,仍是两袖清风,经常买半升米下锅,因之又称“陈半升”。

陈实功来到慕府,诊视后问道:“太夫人往日颇多抑郁否?”

慕老夫人点头说:“吾23岁丧夫,好不容易将子女苦养成人,多年抑郁自不待言。吾子今虽富贵,吾夫却是墓木已拱了。”说罢潸然泪下。

陈实功说:“此病难治就是因为‘郁’,病由气郁痰热胶结所致,初治应化淤消肿、清热解毒,稍现转机即当疏肝解郁。若一味服用凉药,痰郁愈加固滞不化,因此迁延不愈。”

随后,陈实功处以疏肝解郁的逍遥散和越鞠丸,并以针刀排除脓腐,敷以草药,不多日即告痊愈。慕天颜异常高兴,谢以白银200两,丝绸10匹。

陈实功婉言辞拒:“治病以活人为急,非为重金而来。”

慕天颜肃然起敬,手书“医德长存”四字金匾相赠。日后,慕天颜听说通州南门外有座通济桥十分破旧,是陈实功每日出诊必经之地,乃于天启元年,捐资重修此桥,取名“长桥”,寓意陈氏医德长存于天地之间。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记》记载了属于郁病且多发于女性的脏燥及梅核气两种病证,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法。

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情志内伤是郁病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病,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之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中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说明机体的“脏气弱”是郁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痛,郁于何有?”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临证指南医案·郁》中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虑,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病的重要措施。

陈复正救危儿

清朝年间,一天,医家陈复正应邀到一高姓人家出诊。这家有一小儿,生下不久即患“百日嗽”,咳嗽频繁,面色白,自汗,满头青筋,囟门宽大。

陈复正诊后,认为患儿为肝风有余而肺气不足,中气更虚,需速投人参救治。同时,病家还请了另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认为小儿方生不久,至柔至弱,万万不可服人参峻补温热之品。

患儿的父母听信了这个医生的话,不敢用陈复正的方子,而改用此医生药方医治。两三个月后,患儿不但未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起家人只得硬着头皮再请陈复正诊治。

陈复正不计前嫌,立刻前来诊治。陈复正仔细查看后,认为还有救治的希望,仍令取上好人参一钱,元肉五粒,蒸汤予服。服后稍顺,又连服人参一钱、元肉7粒蒸汤喂服,竟获大效。

经过陈复正20多天精心的治疗,患儿总算起死复生,先前那位医生只好自叹医术不精。其实,幼儿并非绝对禁用人参,但必须用之得当。

气的病理变化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气的化生不足,二是气的消耗过度,三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前二者可导致气虚,后者则属气机失调。

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有全身气虚和局部气虚之分。从临床来看,气虚的主要症状有精神委顿、倦怠、四肢乏力、自汗等。

气机失调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阻;气滞,即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为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是指气不能内守而外逸,常见大汗淋漓、四肢发凉,往往出现在疾病的转折关头;气结,则是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根据程度不同的还称作气郁、气闭。

曹大夫受辱名衰

孙思邈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及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所以历代名家,对任何病人都很关心,全力救治。那些嫌贫爱富、缺乏医德的医生,必定会遭到人们的白眼与卑蔑。

陆以湘《冷庐夜话》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苏州有位曹医生,身材高大魁伟,两腮多美髯,风度十分潇洒。但此人贪财刻薄,常以昂贵诊金抬高身价,穷苦百姓很难请动他。

苏州有位富家小姐生得俊美娇媚,父母视若掌上明珠,芳龄十八仍待字闺中未嫁。有一天,这位富家小姐突然患病,其父随即派仆人备足银两,请曹医前来诊治。

那仆人家贫,其母亲生病时求曹医治未允,故有怨隙。在去富家的途中,曹医生向这位仆人打听病情,仆人信口胡诌道:“小姐出嫁一年多,今日回娘家不思茶饭,只吃酸梅、山楂,还吐几次。听说小姐已有身孕。”曹医生信以为真。

当时的风俗,凡大户人家妇女均要回避客人,故小姐从帐幕中伸出手腕,让医生把脉。曹医生轻信仆人之言,诊脉时心不在焉,未审脉象如何,随口就说是孕脉。

富家一听,顿时张口结舌,心想:“足不出户的黄花闺女,怎会怀孕?”于是,他不露声色的说:“请先生赐方,劳驾明天再来复诊。”曹医提笔写一张处方,便捋须告辞。

第二天,曹医应约而至,此次富家公子替换小妹隐入帐内,伸手让曹医诊脉。富豪在一旁说:“小女服药未见好转,曹先生昨日诊断是否确实?”

此言非但没有引起曹医生的深思,反倒激起他的傲气,只见他一本正经地说:“曹某虽说见识浅陋,却从未误诊。今日再诊,确为孕脉。倘若不信,另请高明,敝人就此告辞。”

说罢起步欲走。只听帐中一声喝令:“姓曹的慢走!你看仔细了,我是男人,哪能怀孕?诬蔑我尚且罢了,诬蔑我妹是不能饶恕的!”富家公子随即从床上跳了出来。

富家公子随即吩咐仆人将曹医生围住。曹医浑身发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公子冷笑道:“免打尚可,不能太便宜了你。”喝令仆人将其两腮美髯剃去,并以脂粉涂其颜面,赶出家门。曹医生经受这次教训,闭门谢客半年不出家门,声望顿时衰落。

《素问·征四失论》中说:“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临证诊治不懂阴阳逆从的道理而妄投药剂;尚未掌握医疗技术,便盲目施用各种疗法;不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嗜好、居住环境和职业,不注意形体的肥瘦、寒温,不区别性情的勇怯,不懂得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诊断疾病只凭脉诊,不仔细的询问起病之因,不进行四诊合参,主观片面,这些对于医生而言,都是致命的错误,一定要杜绝。

施幼声死于巫卜

有些愚昧无知的人,有病不是寻医问药,而是祈求巫术治疗。两千年前,秦越人就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予诊治。可见,宣传和普及医疗科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吴有性《温病论》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医案,一个靠卖卜为生的人,在患病诊治服药的关键时刻,不信明医,而是以巫卜来决断,结果阴差阳错,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