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传奇
4302200000014

第14章 本草典故(6)

肾之华在发,即头发的荣枯反映了肾气的强弱。肾的精气亏虚,则头发稀疏、枯黄、早白或脱落。《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声矣。”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精髓充足,则听觉敏捷;若精髓亏损,则耳鸣,听力减退,甚至耳聋。

此外,腰者肾之府,因肾位于腰部,故当肾病时,可见有腰脊酸痛等不适。

单方蛤壳就名医

蛤壳,又称海蛤壳、蛤蜊壳、白蜊壳,味苦、咸,性寒,功能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可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等症。

南宋张呆在《医说》中记载,京师开封人李防御,刚入皇宫当医官时,正遇上宋徽宗的一个宠妃得了痰嗽病,彻夜不眠,面肿如盘。

徽宗急召医官李防御治之。李多次用药均不见效,皇帝很不高兴,限三天内治好。李防御思无良策,在家中发愁。忽听门外有人叫卖咳嗽药,一文一帖。

李防御立即派人买来十帖。该药色浅绿,只需用淡菜汤加麻油数滴调服即可。李防御为了试其药性是否猛烈,便把三帖药合在一起试服,服后未感不适。于是,他另取三帖合而为一交给皇妃,嘱其分两次服用。皇妃服药后当夜即止咳,次日脸肿也随之消失。

皇帝大悦,厚赏李防御。后来,李防御让仆人邀请卖药人到家中,盛情款待,并打算以重金买此药方。卖药人如实相告,他少年从军时见主帅有此方,窃之以度余生。只需蛤壳一味,新瓦上煅至通红,研末,拌入少许青黛,即成。后人称为黛蛤散或青蛤散。

由蛤壳制成的蛤粉能治疗咳嗽、咳喘等疾病,《神农本草经》中早就有所记载,书中说海蛤“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并被列为上品药。

二至丸药话

二至丸具有滋阴止血、补益肝肾之功效,可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等症,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药。

说起二至丸,还有一段来历。相传,明末安徽地区有位叫汪汝佳的名医,他从小体质单薄,却聪明过人。一年其父忽然患病,不治而亡,其父临终前希望汪汝佳日后能为良医。

汪汝佳遂专攻医术,几年后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由于他长年苦读,加上先天不足,不到40岁便须发早白,两目昏花,时常腰酸背痛,浑身无力。

有一天,汪汝佳带着徒弟上山采药,夜宿一寺院。在这寺院内,汪汝佳遇到一位百岁老僧,此老僧耳聪目明,须发乌黑,步履矫健如飞,汪汝佳便向其请教养生之道。

老僧指着院内一株高大的女贞树说:“取女贞子蜜酒拌蒸食即可。”汪汝佳反复琢磨,为增强其疗效,又将墨旱莲捣汁熬膏,搅和女贞末制成药丸。试服了半月,觉得效果很好,便连续服用。半年后,身体变得比以前强壮多了,并显得精力过人。

数年后,汪汝佳行医路过浙江丽水,顺道前往探望寄籍在此的同乡好友汪昂。汪昂见他全无昔日的病容,反而显得光彩照人,颇感惊诧。汪汝佳便如实相告。

汪昂因家境富有,闲居日久,且放纵酒色,已有肝肾不足之虞,闻之亦试用此法,结果也获良效。汪昂素爱岐黄之书,便以厚俸延聘汪汝佳。历时4年,汪汝佳著书4部,并将女贞子、墨旱莲组方收入《医方集解》中,称之为“二至丸”。

病证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是病邪和正气两种力量的对比和抗衡的结果。通过辨证虚实,可帮助了解致病因素的强弱、抗病能力的盛衰等。

虚,主要是指正气虚,其主要证候是: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大便溏泻,小便频数或失禁,舌质淡,舌面光净无苔,脉细弱无力;有的手足不温,下利清谷(水样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少气懒言;有的腹胀时减,减后复胀,或腹痛喜按,按之痛减,这类虚证有时可与寒证同时存在,且多见于久病、慢性病、机体抗病能力不足或脏腑整体功能衰退时。

实证的主要证候:呼吸气粗,心神烦躁,胸胁或胃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腹泻里急后重,小便不通或淋漓涩痛,舌红,苔黄厚腻,脉实有力;有的可有发热、烦渴、狂躁、胡言乱语、无汗、汗出而热不退。此类实证可与热证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性病邪气盛、正气足,新病,机体反应亢奋,抗病能力较强的时候。

慢性病患者正气已虚,邪气又实,即形成虚实夹杂证。真虚假实,其本质是虚,现象似实;真实假虚,其本质是实,现象似虚。虚实的转化,取决于正邪两种力量对比的改变。

曲焕章与云南白药

曲焕章字星阶,生于清朝光绪5年(公元1879年),他是云南白药的创始人。年轻时的曲焕章一个人去云南,以贩卖土布为生。一次,他突然肚子痛,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正好有位草药医生姚连钧从旁经过,经过姚医生及时救活,使他摆脱了痛苦。

从此,曲焕章立志学医,并拜姚连钧为师。由于他勤学好问,没几年就尽得姚连钧真传。之后,曲焕章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寻找多种民间中草药,并进行反复试验,最后配制出一种白色粉末状的药,这就是迄今名扬中外的云南白药。

在民间,还有一个曲焕章创制云南白药的传说。相传,有一天曲焕章进山采药,遇见两条巨蟒在搏斗,其中一条蟒被咬得遍体鳞伤,气息奄奄。

这条受伤的蟒好不容易爬到一块草地上,慢慢地蠕动着身体。过了一会儿,蟒身上的鲜血止住了,伤口也好了。曲焕章看得惊呆了,难道这里的草能治蟒的伤?

等蟒游走后,他把草揪下来,回家后反复的试验,发现这种草真有止血的功能,而且效果非凡。后来,他把这种止血神草和其他中草药混在一起,研制成了云南白药。

辛亥革命后,云南省政府请他帮助医治伤员。由于他的高超医术和白药的神奇功效,不久曲焕章被当时云南省长唐继尧任命为东陆医院滇医部主任医师,并赠以“药冠南滇”的匾额。

后来,滇军外出打仗,也随身携带此药,因此而逐渐传到全国各地,白药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1938年初,曲焕章来到重庆,希望能在重庆开辟市场,可他刚到重庆就被当时的国民党高等法院院长焦易堂软禁了起来。曲焕章因不肯交出白药秘方,备受摧残,终忧愤成疾,同年8月病死异乡,时年59岁。

新中国成立后,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毫无保留地把云南白药的秘方献给了人民政府,由昆明制药厂生产销售。如今,云南白药声名远播,畅销于世界各地。

王老吉凉茶

王老吉凉茶由岗梅、火炭母、木蝴蝶、五指柑、淡竹叶、金沙藤、金钱草、山芝麻、布渣叶、金樱根等中草药组成,能清热解暑、去湿生津,可用于保健和防病。

王老吉凉茶是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清道光8年(1828年)创立的,最初称为阿吉凉茶。由于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易于“上火”,王泽邦得一位道长的真传,创制了这种药茶。

这种凉茶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故能去火,很多人饮用后立见其效,阿吉凉茶很快就名声远播。据说当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微服入粤查烟,曾亲身体验过阿吉凉茶的神奇功效,后来派人送来了一个刻有“王老吉”三个金字的大铜壶,赠予王泽邦。

从此,王泽邦以王老吉为号,首创凉茶铺,兼卖王老吉生药茶包,并且流传到海外。

暑是夏季的主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易致夏令热病。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时易出现高热、口渴、汗多、脉象洪大等一系列火热证侯。

暑性升散,易上犯头脑,内扰心神;导致肌肤汗孔开泄,易耗气伤津。夏季炎热,多雨湿,或贪凉饮冷,故暑邪常挟湿入侵人体,出现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困倦乏力等证候。

史可法与史国公酒

史国公药酒是由虎骨、当归、鳖甲、羌活、防风、秦艽、牛膝、晚蚕砂、松节、茄根、枸杞等中药浸泡于高粱酒中而制成,可用于治疗风寒湿气、骨节酸疼、四肢顽麻等症。

史国公药的由来,与赤心报国的史可法还有一段渊源。史可法是明末的抗清英雄,崇祯帝自杀、清兵入据北京之后,他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督师扬州,指挥江北前线的抗清军事。清兵大举围攻扬州时,他以三千孤军守城,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壮烈殉国。

史可法在督师期间,与士卒同甘苦。弘光元年(1645年),他率军到达白洋河,正值隆冬腊月,天气特别冷,史可法经常穿着冰冷的铠甲睡觉,以便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由于条件艰苦,不久他多年未愈的风湿病发作了。医生为他配制一种药酒,饮用后病痛大大减轻。由于当时许多士兵也患有风湿病,于是他命军中按方配制,给士兵们饮用。

当时史可法的地位相当于国公,深受士兵们的敬仰。于是,士兵们就将这种药酒取名为“史国公酒”,以纪念这位抗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