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创投中国:优秀创投家
4301700000017

第17章 张伟:中国创投创新发展的实践者与思考者(1)

张伟位于23楼的办公室窗前,视野开阔,目之所及,是一片掩映在林荫中的百年建筑——那便是著名的南京民国公馆区。正是在南京这座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张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以他独有的风格,引领着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这艘国内创投业界的旗舰企业,在资本浪潮中扬帆前进。

张伟身上有一种温和、谦逊而又质朴的风度,不像叱咤风云的商界领袖,反而更像一位温文儒雅的学者。儒家的济世情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濡染成就了他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他有在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从业经历,顺势而为,成功实现了从政府公务员向企业家的转变,直至出任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总裁,成为一名卓有成绩的创业投资家,为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跃居中国本土创投机构前三甲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他的领导下,迄今为止,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累计组建了41支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资本规模超200亿元,累计投资了近400家创业企业,培育出了无锡尚德、中国传动、北京超图、通鼎光电、勤上光电、亚玛顿等30余家上市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现已成为江苏省支持科技创新投融资机构的典范,也成为业内普遍认可的样板之一。

作为创投界明星,张伟身上也环绕着诸多神秘光环,众多关注创投行业,关注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发展的人士,都对他的过往经历,以及如何掌舵江苏高投这艘创投航母勇往直前充满了兴趣。

不凡的经历,从研究员到上市公司高管

张伟,出生于军人家庭,外公是一名抗日将军,父亲则曾是新四军战士。他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耳濡目染,继承了父辈的英武之气,虽生在和平年代,那种源自血脉里的军旅气质,却从来不曾磨灭。

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经历对人的性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张伟也不例外。他温文儒雅的外表之下,却有一颗果敢、坚毅的心,与之打过交道的人,都能感受到他做事的魄力,与人相交更是坦诚相待,颇有军旅世家的风范。

早在孩童时期,张伟就表现出坦诚、爽快的特点,且富有合作精神。与小伙伴们做游戏,他常常扮演小组长或队长的角色,显露出了组织协调方面的能力。从上小学开始,他各科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并且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同学中是名副其实的领头羊,深受老师的认可和同学的喜爱。

中学时期的张伟,学习更刻苦,成绩一直是全校的第一名。那个年代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此影响,张伟也很注重数理化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数理化竞赛并多次获得名次,展现出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他后来选择攻读物理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理科尖子生,张伟兴趣广泛,读书涉猎很广,在文科上也同样不偏废。他很喜欢马克思的那句“世界与我并不生疏”,他很崇拜马克思的博学。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万紫千红才是春,倘若花园里只有紫罗兰,那就太单调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如果只学好了某一个学科,怎么能算成绩优秀呢?

学生时代,张伟也十分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其中最喜欢的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爱这本书,收藏了好几个版本,被书中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深深感染。这本书对张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可谓影响巨大。他把保尔·柯察金作为自己的榜样,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力,做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人,也一直把那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高中毕业后,张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物理系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科研学术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南大,张伟全身心追逐理想,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活动,先后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系团总支宣传委员,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为扬帆起航时刻准备着。

时光荏苒,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就结束了。大学刚毕业的张伟被分配到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所属的一个研究所,成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

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电子工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参加工作不久,张伟便参加了研究所和省科技厅、东南大学共同组成的一个调研组,对江苏省传感器技术进行调研。这样的调研活动,在当时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

在调研过程中,张伟对企业的技术、产品及发展趋势等逐渐有所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真学习和领会,不懂的就向专家教授请教,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调研结束后,张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深入钻研,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篇关于电子信息产业趋势以及技术、市场走向的分析文章,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而此时,他参加工作还不满一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辈。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抱着学习目的和单纯的个人兴趣而撰写的这几篇研究文章,却为他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时,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正希望调配一个专业背景对口、文笔又好的秘书,相关领导在期刊上读到了张伟发表的文章,颇为认可,认为这些文章在技术层面分析和宏观产业发展上,都有一定的见地。于是,张伟被调入江苏省电子工业厅工作,开始了长达10年的公务员生涯。这为他的职业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从此站到了更高的起点,能够从产业规划、技改投资和全产业链整合的层面审视行业发展。这段经历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

在省电子工业厅工作期间,张伟幸运地得到了大量的锻炼机会。从干秘书开始,他先后在省电子工业厅规划处、技改处、计划处、外经处、基础电子产品管理处、企业管理处、财务处工作过,参与了一系列经济技术管理事务,诸如“八五”规划制定、技术改造、计划管理、对外经济、产品管理、企业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具体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对年轻人的成长是难能可贵的。

昔日政府部门的同事,对张伟的普遍印象是为人严谨踏实,温和谦逊,勤奋好学,爱思考,工作非常认真。这与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不无关系。他做事情虽然力求完美、竭尽全力,但表现方式却相对温和,没有咄咄逼人,更多的是以一种与人合作、低调谦逊的姿态表现出来。

对于为人处事的学问,张伟很喜欢以两句名言来概括。

一句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要清,须有源头活水。他认为源头活水是多方面的,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外部资源的整合,众人的理解和支持,都可以理解为源头活水。要充实自己,需要营造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不能简单的冒充英雄。

另一句是“润物细无声”。张伟认为这是中国文化里非常富有哲理,且容易让人接受的处世态度。

为人处世,时刻注意“源头活水”和“润物细无声”,力求做到极致,同时淡定地与人交往,这也许是张伟容易被接纳和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30岁那年,张伟被提拔为财务处副处长。尽管这一工作对大学学习物理的人来说是极大挑战,但当时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行业的财务管理,对他后来从事企业管理和投资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尽快适应财务工作,张伟给了自己3个月时间,废寝忘食地学习财务知识。他一边阅读专业书籍,一边研究相关的财务资料,向行业专家学习行业财务管理经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张伟的辛勤付出,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工作岗位的频繁调动,锻炼了张伟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尤其是3个月学习并全面介入财务的经历,给了他自信和接受挑战的勇气。以后,每次进入新的工作领域,他给自己的适应时间都是3个月,哪怕是跨度很大的工作。

那时,张伟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十分关注考察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对企业管理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经常与不同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对企业管理、技术、产品和市场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995年,江苏省政府筹建十大产业集团,当时已经成立了九大产业集团,就差一个电子信息集团,省政府把这个任务下达给了省电子工业厅。

作为厅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张伟参与了省属重点企业——江苏宏图电子信息集团的组建,担任集团的项目资金处处长,在企业组建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正处于电子产业向信息产业过渡的时期,电子企业很多,而信息企业很少。新组建的省属重点集团虽然牌子硬,但是企业规模还不大,无论是产品的研发,还是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都有待进一步提升。集团领导研究讨论后,决定对发展战略重新规划,同步进行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

从那时起,张伟开始涉足资本投资领域,接触证券市场、股票等业务,这也成为他事业新的发展方向,新的开端。

随着实践操作的不断深化,1996年,宏图电子信息集团又提出了一个大胆且很有挑战性的规划,即由宏图电子信息集团牵头组建上市公司。1998年,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图高科”),经证监会批准,公开发行上市。

由于上市公司的规范化运作要求,作为宏图高科主要筹建者之一,在公司正式上市之后,张伟毅然辞去了稳定的公务员工作,投身到宏图高科这家由他亲自参与打造的上市公司,先后担任总裁助理、副总裁、总裁等职务,开始了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张伟一直认为“只有顺大势,才能成大事”。从公务员岗位走向宏图电子以及后来的宏图高科,既是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也是市场经济大形势下,主动谋求学识、阅历、经验能够加以实战运用的选择。他在企业管理、投资运作、生产运营、产品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积淀,为管理运作上市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势而为,宏图高科显身手

对于年轻时辞去公务员工作,加入刚刚上市的宏图高科这段历史,张伟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十分感慨。由于过去经常到企业调研,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兴趣日益增加,喜欢既有宏观性又有实务性的工作,希望在企业运作和管理方面有所成就,这一想法日益成熟,并最终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发展方向。

张伟做事谨慎,坚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他对投身上市公司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种准备不仅来自工作实践,也是自己多年兴趣和知识的沉淀。“预”则可以“立”,可以大胆接受挑战,施展抱负。

宏图高科作为一家捆绑上市的公司,整合了部、省、市三级不同单位的优质资产,把产业要素整合起来,跨资产层级,跨管理区域组合,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概念很新。但在实际运作中,这种捆绑式上市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在筹备期,筹备协调的难度大;二是在上市运营期,企业管理的难度大。捆绑式上市,整合得好,很容易出业绩;整合不好,将阻碍企业的发展。

因此在宏图高科上市过程中,以及上市后运作中,有大量的管理、整合工作要做。但通过不同知识和思路的碰撞,客观上也提升了对人的社会性、复杂性的判断能力,提升了商业智慧和管理智慧。在团队的努力之下,宏图高科得到很好的整合和高效管理,成为一家成功的上市公司,张伟也多次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金牌董秘,这是他卓越的企业管理和运作能力的证明。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践行者,是资本运营和产业经营的有机结合体,作为宏图高科主要筹建者之一,张伟在上市公司工作期间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从宏图高科筹备到上市,张伟一直直接负责证券和资本运作,包括再融资、配股等,对证券市场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企业资产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并购行为,张伟全程参与负责了宏图高科的并购和整合,对企业技术、产品、市场和财务、法律等方方面面都要详细了解和调查,与企业各个层面的负责人打交道,谈技术、谈业务、谈管理,他很快成长为一个熟悉企业运作管理的专业人才。在企业资产并购中,张伟需要与律师、会计师、投行等中介机构打交道,了解法务、财务、投资并购流程等,他也很快变成了一个熟悉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此时的张伟,懂技术,懂企业管理,懂资本运作,以至于频频有投资公司邀他入伙。

担任宏图高科副总裁以后,张伟更多的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他深刻认识到跨文化整合是生产管理上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有意识地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担任公司总裁后,张伟更加注重加强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建设,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变化快、产品周期短、市场环境发展变化快等形势,他在产品经营、企业管理、品牌运作等方面,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方向,积极主动地应对,保持了企业快速稳定发展。宏图高科业务版图不断扩张,仅用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家以生产通信设备、光电线缆、消费类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科技企业集团,名列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而此时的张伟,在百忙之中,还认真攻读了MBA。

担任宏图高科副总裁期间,张伟就感觉到虽然自己在技术、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有了相当的经验积淀,但这些经验、阅历就像云计算系统里的各个点,还没有形成系统,有待梳理和整合。于是,他计划着攻读MBA。这时,一些老朋友善意规劝,建议他还是读MPA好。他们认为张伟还是会重新回到政府部门工作的。抱着对企业管理的极大兴趣和“产业报国”的理想,张伟还是选择了攻读南京大学的MBA,为的是将散落于各个方面的“云知识”,整合成一个“云系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干事业。如果说大学本科期间,通过物理这一门基础学科,锻炼了懂技术的能力,那么通过MBA的学习,张伟在企业管理的思想境界、思维方法、理解方式上有了新的感悟和提升。

10年间,张伟的职业生涯,伴随着一家高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的全过程,切身体会到了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张伟深知,如何才能让那些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的中小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他期待着可以长袖善舞,帮助和打造更多的“宏图高科”,创投事业的梦想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

投身江苏高投,打造本土特色创投集团

创业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但由于相关政策制度设计的缺失,在21世纪初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长期不为大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