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战韬略与孙子兵法
4300200000013

第13章 灵活变通,商战要杜绝教条(2)

李威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竞争,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不如在这些人身上打主意赚点钱。这正应了那句话,全世界犹太人最聪明、最会做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分金”,这样的手段的确高明。

3.人弃我取也能创奇迹

人争我弃,人弃我取,是一种特殊的战略战策,可用于军事上,亦可用于商战上。军事上属奇兵奇计,商战上,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孙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军事思想的一种衍生应用。独辟蹊径,体现了“涂有所不由”的变通思想。

被誉为“上海滩奇迹之王”的周云光以善于抓住不是机会的机会来创造奇迹而闻名于上海。如果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周云光就是这乐园中最为风光的几位人物之一。

周云光的银行是在非常险恶动荡的环境中建立的。银行诞生不久,便面临外商银行和钱庄两大国际和国内金融集团的夹击。当时的上海租界内外,外国银行林立,美国的花旗、汇兴,法国的东方汇理,英国的汇丰、麦加利,日本的三井、住友、三菱,比利时的化比、中法实业,德国的德华,俄国的道胜,荷兰的安达等银行,都是实力异常雄厚的金融财团。外商银行依靠强劲的实力,根本看不起中国的银行,周云光的上海银行更是没有被放在眼中。不少人都认为上海银行的倒闭是迟早的事情。

开办伊始,周云光经常能听到一些嘲笑说:“中国的银行是不可能办好的。”而此时,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远的不说,仅上海钱庄中就涌现出了诸如齐丰、同康、源康、庆富等实力超群的大钱庄,它们不仅具有票据交换机构,可以依此制定拆息,银行间的票据交换必须要托钱庄来办理。而且,几大银行之间也达成了默契,相互间都有成文的君子协定。

实际上,在复杂交错的金融市场上,钱庄俨然以仅次于外商银行的老二自居。华资商业银行,实际上是在外商银行和钱庄的夹缝中讨饭吃。周云光明白上海银行既无强大政治势力,又无雄厚经济基础。因此,对于这家“小小银行”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站稳脚跟;而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从服务质量和内部经营上下功夫。周云光知道这才是银行生命的源泉。

善于观察的周云光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外商银行和钱庄注重吸纳大户存款,而对小额存款颇为轻视,所以,他就以此为突破口,特别看重小额存款,把它作为上海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他十分强调服务社会”,主张“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厌细微,我宁繁琐”的经营方针。

正因如此,他经营的上海银行特别标出“储蓄”字样,非常明显的表示该行“以提倡储蓄发展商业为本”。为了吸引小额存款,周云光别出心裁首先提出“一元开户”,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元钱,就可以在上海银行开户。“一元开户”是针对上海的广大市民阶层专门设立的,因此,在当时中国金融界是前所未闻的新鲜事,这件事在上海金融界一时引为笑谈,认为有失一个银行的身份。

甚至,就连老百姓也难以相信,当时,有一个顾客听说后决定亲自去试一试,他拿上150元钱,要求办理150个户头的存折。上海银行当即满足了他的要求,很快为他开立了150个户头。消息传出,许多小有积蓄的人纷纷登门,一下子便打开了储蓄业务的局面。

由于符合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和经济利益。“一元开户”很快受到城市中下层市民的普遍欢迎,那些低收入的教师、公职人员、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以及部分小商人和手工业主,争先恐后,纷纷将平时劳动收入及个人所得存入上海银行。这项在创办初期遭到银行业同行们讥笑的创举,一时间大获成功,风靡整个上海滩。以至于后来竟被上海各大银行相仿效,就连像中国银行这样官办的国家银行也放下了面子,积极提倡这种业务。

“一元开户”的成功使周云光在创造了一个神话,迅速成为人们街头巷议的人物。人们由衷地佩服周云光的精明和眼光。在“一元开户”打开储蓄局面后,周云光并没有满足,他又乘胜追击,采取了上门服务的办法,亲自率领银行员工到各大专院校开办学生储蓄、教育储蓄。

由于上海银行登门服务,手续简便,态度热情,深受师生欢迎。周云光进而在一些重点院校设立固定营业机构,进而为学校代发教职工薪金,促进了储蓄业务的拓展。接着,周云光乘胜追击,又发明出在工人居住区开办职工储蓄这一高招,同时他还在市民中办理定活两便、零存整取、礼券储蓄、存本取息等各种新型储蓄。这些方便顾客的措施在上海滩无疑是空前的,在当时极富开创性。周云光不畏艰险,敢拼敢闯在中国金融史上导演了一幕幕令人回味无穷的经营神话。

能在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旧上海的金融界独领风骚,周云光自有一份过人的能力,除开个人的奋斗,除开机遇的惠赐,周云光还以令人折服的个人魅力,在各种势力之间巧妙周旋。因为旧上海的金融市场是当时时政的畸形产物,是极不规范的。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在其他地方更多的心血,还要洞悉具体的国情并加于灵活应用。两者兼具方能争取机会,机遇来之不易。周云光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活的佐证。

帮助别人发达,自己就能发达。这也是体现灵活变通的商战致胜韬略。为了成功,不要不择手段,却不能不灵活变通。

1960年,劳埃德在英国的泰晤士河边开了一家咖啡馆。很快,这家咖啡馆就成了船老板、商人、船员等聚会的地方,很多信息都在这里交流,这里成了一个信息通道。

英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强国,海运事业的高度发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酒店、咖啡店等地方成了这些闯荡大海的人的必到之地。他们在这里畅谈海外的奇闻轶事,回首航海中的风雨历程。这里有喜怒哀乐,这里有悲欢离合。高兴的人庆贺自己一帆风顺,满载而归;悲伤的人哀叹自己海上遇险,血本无归。

一天,咖啡馆老板劳埃德听到一个海员在喝咖啡的时候说,有一个伦巴第人在搞海运保险。这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在劳埃德的心中却掀起了波澜。

他想:我何不利用现在的条件,与这些老顾客们联手搞一搞海运保险呢?

他把计划告诉别人,很多人都说,这是很危险的,大海无情,海浪经常是很容易把一条大船掀翻的,你赔得起吗?这就等于拿着英磅往大海里扔!

他感到有些犹豫,又不断地咨询那些从事海上贸易的老板,老板们对此很感兴趣。接着很多船长、船员、货主、商贩等纷纷表示,如果哪个人愿意来搞海运保险,他们都参加。这些人观点明确,在有了保障的前提下,谁都想碰碰运气,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血本无归。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劳埃德终于下了决心。保险业开始的时候是不需要很多资金的,只要物色好了机构办事人员,就可以开张了。不久,一家“劳埃德保险公司”就在泰晤士河畔成立了。

很显然,他的保险公司生意一下子就火起来了,昔日一个小小咖啡店的老板,摇身一变,成了保险业的领军人物。

劳埃德保险公司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他除了海运保险,还发展了大到火箭发送、人造地球卫星、受到战火威胁的超级油轮,小到电影明星的漂亮脸蛋、脱衣舞女的秀腿等业务。真是无所不保,无奇不有。

劳埃德,英国人引以自豪的世界上最大的保险业巨头!

劳埃德的做法不难理解,而洛克菲勒的举动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可是联合国设在什么地方,一时间成了一个颇费周折的问题。按理说,联合国的地点应该设在一座繁华的城市。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的城市建立联合国的总部都必须有大量的土地来建造楼房,这批土地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可是刚刚起步的联合国总部却是“说起钱就不亲热”了——无力支付这样一大笔巨款。

正当各国的首脑们商量去商量来的时候,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出巨资870万美元在世界级的大城市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并且同时买下了这块土地周围的全部土地。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洛克菲勒家族把这块870万美元买来的土地无偿捐给了联合国。

联合国大厦建起来之后,左右周围的土地价格立即飙升上去。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经营这片土地到底赚回来多少个870万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够收获这丰厚的回报,就是因为他们播下了一粒智慧的种子。这是变通,这是胆略,这是智谋。

商战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诉说什么,只有时间会告诉人们真理。洛克菲勒家族的成功告诉我们: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想收获就必须先给予,而关键是如何去转换思维。

4.面对危机,敢于忍痛割爱

一切经营都不能墨守成规,不求应变,抱着固定的模式不放手。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市场竞争更是如此,只有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随机应变的才能,对待市场的千变万化,才能在商战中得时顺势,一往无前。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商者欲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市场发生了变化,而自己仍然以老一套方式与人竞争,岂能不败?市场经济的每一次变动,都意味着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这种变动对从商者既是良机又是危机。临机而变,顺时而动,则事半功倍;临机不动,漠然如故,则势必遭到淘汰。

20世纪70年代末,伊朗发动反美风暴使美国石油业出现空前危机。美国人开始抢购节油率较高的日本小汽车。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居于汽车业之首,却也没能免受销售危机的困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乱,克莱斯勒公司一时间愁眉不展。据有关经济人士测算,要想改新车型以应变,须投入双倍的资金。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在一半产品积压库中的情况下,再投入双倍资本,代价实在太高了。危机关头,经营高手艾柯卡接手广濒临倒闭的公司,以独到的见解分析形势,采取随机应变术,使公司渡过了难关。他将生产坦克和耗油量大的重型汽车部门关闭,把这些经营部全部出卖。虽然这是公司的精华部分,损失惨重,却可换回3亿多美元,为改新车型提供了资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仪用了两年半,克莱勒斯公司就恢复了元气。新型微蓬车销量大利润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公司创立的营业利润高达9.25亿美元,发行的2600万股票析市价4.3亿多万美元在几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这简直是一种奇迹!

艾柯卡在应变中首先肯定了必须改新车型的应变方向,然后通过一系列措施筹集资金。这种措施同时还起到了利用重型车的工作人员为新车改型服务从而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借机裁减人员,压缩管理和行政机构,组建起新的、短小精悍的决策班子。终于把危机转换为良机,使公司扶摇直上。

自从1986年福特公司推出了86版Taurus车以来,该车已帮助福特公司走出了财务困境,并促进了美国汽车业的振兴。该车采用了时髦的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外观,而且没有保险杠的前端,为轿车的外形设计带来了一次革命。福特Taurus车86版一直是美国汽车制造商的赶超对象。

由于福特公司采用了积极的销售措施,1992年改进版的Taurus车超过本田公司的雅阁成为美国最畅销车,并从此一直在美国居领先地位。

Taurus车对福特公司十分重要。因为家庭轿车是汽车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而福特公司在家庭轿车上独占鳌头,它每年在美国销售近40万辆Taurus车。福特公司的Taurus车和它的姊妹车,一年的销售量可达50万辆,占美国家庭轿车市场的6%。此外,福特公司在美国雇用人数的6%,以及240家零配件供应商的10万个工作职位,全都仰仗于这两种车的成功。

不过,尽管86版的Taurus车曾经赢得了千百万美国人的好感,但它并没有赢得年轻购买者的青睐。例如在亚特兰大,雅阁车的车主对福特公司市场人员喋喋不休,他们大肆地吹嘘本田雅阁所提供的优越性能,并且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1990年底,55岁的兰格拉夫就接受了一项被认为是令人羡慕而又非常艰巨的差事:负责下一代Taurus车的设计。兰格拉夫的任务是:新型的Taurus车必须真正在质量和技术上堪与日本对手相匹敌。

在花费了5年时间和28亿美元之后,全新的1996型Taurus车于1996年9月28日隆重推出,同时还进行了一次耗资1.1亿美元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攻势。多年来,“美国设计”已成为呆头呆脑、千篇一律汽车的代名词。重新设计的1996型Taurus车具有雕塑般柔和的外观,这又是一次大胆创新。车的内部也作了许多改进:尽管一般的V6引擎就能使车开得平稳、安静,但新车还是安装了一个新的多阀门V6引擎。新车车门缓慢开启,这样它关闭时就不会再撞上乘客的膝盖;另外,新车还有一种延迟切断电源的功能,这样即使司机在关闭了总电源后,仍能关上电动车窗。

兰格拉夫的这支700人的队伍一直绞尽脑汁,在高质量、优秀设计与控制成本之间作出艰难抉择。最后,常常是工艺设计方面的考虑获胜。

然而福特公司还面临一个问题,即市场需求在衰退,顾客是否买得起?同时,福特公司给Taurus车附加的工艺特色延长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劳动成本。公司面临着选择:提高价格呢,还是牺牲利润。该公司的战略性困境在于:虽然Taurus车是美国国内家庭轿车中最棒的,但是在买方确实觉得Taurus车是最好的车之前,他们不会付出福特公司所需的那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