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内外兼修,才能保持独立的人格。外在方面,礼仪和名分同等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内在方面,既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人格,还要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
3.17子曰:“劳能定国,功加于民。大臣死难,虽食之公庙,可也。”
【译文】孔子说:“有安定国家的功劳,也有恩惠普通老百姓的功劳。这样的大臣去世了,即使是食享于诸侯的国庙,也是可以的。”
【感悟】什么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这个道理。生,有功于社稷;死,受到后人的纪念。
3.18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译文】孔子说:“周公可伟大啦!身份高贵而更加谦恭,家里富裕而更加节俭,战胜敌人而更加警惕。”
【感悟】周公是历史上最好的“二把手”,他能够获得尊贵的地位,是与其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臣子气节分不开的。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有了崇高的荣誉之后却还能继续保持谦逊。
3.19子路持剑,孔子问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古者,固以善之;不善古者,固以自卫。”子曰:“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内,而闻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围,何必持剑乎?”子路曰:“由也请摄齐以事先生矣。”
【译文】子路手持宝剑,孔子问他:“仲由,你打算怎样用这东西呢?”子路说:“对我友好的人,我一定友好地对待他;对我不友好的,我用它来自卫。”孔子说:“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来防身,虽不出窄小的屋子,却能闻名于千里之外。对不善的人,用忠信来感化他;对暴乱侵扰的人,用仁义来使其安定。这样,又何须使用武力呢?”子路说:“我愿从今以后,至诚地向您求教啊!”
【感悟】剑,可用来防身,也可用来自杀。子路的问题是将剑的作用看得太大,忽视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良好的修养,如同铸剑于无形,不需亮剑则强敌退矣。
3.20子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塗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袵[rèn]:同“衽”,古人睡觉用的席子。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进入荒山野岭把自己深藏起来,也不要投进世俗而使自己处处显露,要像槁木一样站立在两者中间。倘若三种情况都具备,他的名声必定最高。使人可畏的道路,十个行人有一个人被杀害,父子兄弟相互警戒,一定要多集人马才敢于外出,这不是很聪明吗!人最可怕的,是在枕席之上、饮食之间的失度,却不知道要警戒,这是过错啊。”
【感悟】凡事都有一个“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即做事情过了标准和没达到标准,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人最可怕的,是枕席上的“色”,以及饮食上的“酒”过度,过度如同自杀。
3.21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译文】孔子说:“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能与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胜利;聪明而又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
【感悟】每做一件事情都恰到好处,人聪明又谦虚,能力强又能与别人良好合作,这样的人若不让他成功,上帝都是不会答应的。
3.22子曰:“物之难矣,小大多少各有怨恶,数之理也,人而得之,在于外假之也。”
【译文】孔子说:“事物很复杂,无论大小多少,人们各有怨恨厌恶,这是自然的规律,人们能够掌握它,在于借助外物。”
【感悟】再复杂的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再复杂的人事,也有解决的办法。一个人,只要遵循大道,多尽义务,不亏待朋友,多做公众利益的事情,就不怕别人怨恨了。
3.2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辑屦[jí jù]:拖着鞋子。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齐国闹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供路过饥民来吃。有个饥民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无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吃吧!”那饥民抬起眼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上前道歉,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事后说:“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感悟】小时候只学到了这则故事的一半,深深地敬佩那位乞讨者。看了后一部分之后,觉得曾子说的也有理。事情总是要有个度,该吃就吃,适度就行。
3.24子曰:“女知莫如妇,男知莫如夫。”
【译文】孔子说:“姑娘的见识不及妇人,男孩子的见识不及丈夫。”
【感悟】人的见识总是与阅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事任用上,是应该多考虑个人的阅历的。
3.25子曰:“天之与人,犹父子。有父为之变,子安能忽?”
【译文】孔子说:“天与人犹如父与子的关系,父亲因为某事而情绪有变化,难道儿子能无动于衷吗?”
【感悟】天与人之间,总是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人要尊重天道,天就会像父亲一样,宠爱着他的子女,天与人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3.26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人在死后有无意识?”孔子说:“我要说人死后有意识,担心孝子老想着死后的事,影响了生前的孝顺;我要说没有意识,不孝的人以此为借口不肯埋葬老人。你要想知道死人有还是没有意识,到你死时就知道了,那时也不算晚!”
【感悟】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之间维持着一种神秘的关系,这也是古今哲学的最核心、最难解的问题。作为子女,父母在世时,要恭敬赡养,全力尽孝,而不是关注其死后能否保佑你的问题。
3.27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宅不祥,信有之乎?”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损人而益己,身之不祥也;弃老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也。”
【译文】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在东边增建宅院是不吉利的,这句话能信吗?”孔子说:“不吉利的事有五种,而不包括在东边增建:损人肥己,自身不吉祥;抛弃老人顾小的,家庭不吉祥;放弃贤才不用,地区不吉祥;老人不教,小孩不学,风俗不吉祥;圣人隐退,坏人专权,国家不吉祥。”
【感悟】当政者与民众之间,也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这样,则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索取无度,就是“不祥”之兆。
3.28子曰:“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
【译文】孔子说:“天下有道,从盗贼的变化最先看得出啊!”
【感悟】有什么道?比较抽象。如果仁君治世,能做到抓主流、重气节、把握度,这个国家的治理就应该不错了,哪里还会出现小偷小摸的事情呢?
【点睛之笔】
方向正确,成功就接近了一半
一些准备参加面试的考生,找我帮他们做个辅导。我总是喜欢问一道观点题:“坚持就是胜利,对吗?”
我的启发是,观点无所谓对错,要坚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这个方向错了,越坚持就越失败。因此,“正确的坚持才能取得胜利”。
什么是正确的?首先是方向要正确,也就是孔子说的,“大节是也”,大的方面要对。大的方面,主要指个人的奋斗目标。目标有长远的,也有中短期的。但是,中短期目标是服务于长远这个目标的。
哈佛大学有一个调查案例。在该大学的毕业生中,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在学生时代就有个人长远目标规划的,仅占3%,但这些人几乎都成为社会精英;有27%的人有短期目标规划,这些人大多成为社会的高管;60%的人有目标但不清晰,最后大多成为中层管理者;10%的人什么目标也没有,最终成为碌碌无为的人。
由此可见,目标规划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早一天规划一个正确而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你就会取得较好的成就。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是指引行动的北斗导航。
目标,就是“大节”,就是大的方面,就是指引前进的方向。方向正确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有了正确的目标还不行,没有为这个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依然是空中楼阁,目标不会自动变成现实,面包不会自动飞到你的餐桌上。
如何实现目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把握好主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简单来说,哪些是最迫切、最需要去办理的事情,区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地去处理,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实现目标,要培养个人高尚的品格,尤其是要重操守。所谓操守,就是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比如在单位中工作,要爱岗敬业,忠于本职,尊重上级,团结同仁,这些都是基本的操守。更不能出卖单位的利益,做出违法乱纪并有损人格的事情。
要实现目标,凡事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度也即恰到好处,做什么事情都有理有节,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什么叫恰到好处?就是:尽力而为,不敷衍了事;乐于助人,不文过饰非;以诚待人,不阳奉阴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