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一是抓主流,即看大方向,只要大的方面正确就行。二是重气节,朝三暮四、阳奉阴违的人,即使取得短暂的成功,也是守不住的。三是把握度,就是把握好火候。这是本篇取名“大节”的原因。主要内容选自《谷梁传》、《淮南子》、《吕氏春秋》、《说苑》、《论衡》等。
3.1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译文】孔子说:“大的方面对,小的方面也对,是上等的君主;大的方面对,小的方面有些出入,是中等的君主;大的方面错了,小的方面即使对,我也不必再看其余的了。”
【感悟】只有圣人,才能大小都对。我们是普通人,在学习、择业或工作中,只要大的方面对就行,成大事不拘小节,小节允许有些出入。
3.2子曰:“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译文】孔子说:“倾听来自远处的声音,只能听到它激扬的声响,却听不到它徐缓的音调;遥望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到它大致的面貌,却无法看清其细致的形状。”
【感悟】就像倾听声音或者登高望远,只能隐约听到其音、看到其形,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隐隐约约听到或看到的,才是精彩的世界。
3.3子曰:“小辩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必简。”
【译文】孔子说:“太烦琐的论辩只会损害真理,太计较小利只会妨害大义,太卖弄小技只会破坏大道,浅薄的见识则无法通达。要想通达大道,就必须简约。”
【感悟】关注大的方面,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不为那些琐碎的事情而烦劳,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不与人家耍嘴皮,不计较蝇头小利,不卖弄一己之长。
3.4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译文】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从国库中支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推辞,不支取赎金。孔子说:“端木赐错了。今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支取赎金,对品行并没有损害,反之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
【感悟】子贡善于经商,是一个大富翁。本来是想为国家做好事,但好事没做好。这与当今很多事情一样,屡屡将民生好事办成坏事。究其原因,就是大的方面错了。人都有私欲,合理的私欲不是坏事,如果水变得太清,就没有鱼儿了。
3.5子曰:“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
【译文】孔子说:“最诚信的人能感化万物,感化天地鬼神,纵横天下而没有阻碍,何止身负危险、出入水火而已!”
【感悟】做到大的方面对,首先要重视的一个字就是“信”,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最诚信的人能感天动地,横扫六合,这绝不是夸大之词。
3.6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译文】孔子说:“变乱之所以生起,言语是引祸的阶梯。”
【感悟】管好这张嘴很重要,可胡乱吃饭,不可胡乱说话。历史上很多大事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言多必失。
3.7曾子曰:“吾无颜氏之才,何以告汝?虽无能,君子务益。”
【译文】曾子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能,拿什么来告诉你们呢?虽然没有才能,君子一定致力于做有益的事情。”
【感悟】这是曾子去世前对儿子说的话。他很谦虚,却告诉我们一个极为有用的道理,即每个人都要致力于做有益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做害人的事情。
3.8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曩[nǎnɡ]:以往,从前。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译文】曾参给瓜苗培土,不小心锄断了瓜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拿起大棒敲过去,把曾参打昏在地。过了一会儿后曾参苏醒过来,他迅速爬起来对父亲说:“刚才我做错了事,惹您生气,这么费力教训我,您没有闪着手吧?”说完回到屋里弹琴唱歌,故意使父亲听到自己没事,不使父亲难过。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弟子说:“曾参来时,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认为没有错,通过别人了解老师生气的原因。孔子说:“你没有听人说过吗?从前瞽叟的儿子舜,服侍父亲,总是随喊随到,后来瞽叟听人挑拨想把舜杀死,舜知道后就跑掉了。像舜那样,父亲一时生气,打他两巴掌就让他打,如果拿大棒子打就逃开,避免在他盛怒之下打出人命来。现在曾参明知父亲盛怒而不跑开,等着父亲打,万一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吗?还有比这更大的不孝吗?他不是天子的子民吗?如果父亲无辜杀死天子的子民,将是什么样的大罪呢?”
【感悟】什么是大节?父亲不高兴,拿鸡毛掸子揍你,就充当个男子汉挨两下,让老爸消消气;如果是拿大棍子,那就得赶紧溜了。一来打伤打死,不是父亲本意;二来让父亲成为暴力典型、犯罪分子,更是天大的不孝。所以,无论是家庭事务,还是社会工作,都要懂得大节。
3.9子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译文】孔子说:“事情无论大小,如果不懂遵循大道规律,就很难处理好。如果办不成,必然会有人为祸患;如果办成了,也难免会因焦虑过度而生病。而真正有德的圣人,无论事情成与败,都能泰然处之。”
【感悟】做每一件事,除了大的方面要对头,还要讲究客观规律,不能蛮干。即使遇到困难,也要以良好的心态去处理,而不是憋出病来。
3.10子贡曰:“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译文】子贡说:“如果找不到那道门走进去,就看不见宗庙的威严壮丽,看不见各种房舍建筑的多样。”
【感悟】做事情要看门道,爬墙的看到的永远是事物的一角。只有找到适当的路径,光明正大地学习研究,才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3.11曾子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或曰:“非子之求,君自致之,奚固辞也?”曾子曰:“吾闻受人施者常畏人,与人者常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吾岂能勿畏乎?”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君要送给他一座小城,曾子辞谢不受。有人说:“这又不是您向人要求的,是国君送给你的,你为何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人家;送给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者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我,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后说:“曾参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
【感悟】接受人家的好处,就要为别人做点事,哪怕有时候会违心,甚至是吃了一块肉而变成别人的玩偶。曾子虽穷,却没有丧失气节。
3.12子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
【译文】孔子说:“鸟能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能选择鸟呢?”
【感悟】能不能像一个人一样站立着,关键是看他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如果是好鸟,则展翅高飞,良禽择木;反之,就让朽木选择它吧!
3.13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以谨慎开始,以恭敬结束。”
【感悟】谨慎少犯错,恭敬获支持。做到这一点,在工作中就能始终得到上级的支持,你若不成功,除非是命中注定没有。
3.14子曰:“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译文】孔子说:“船没水不能行驶,进了水就会沉没;君主没有百姓就不能治理国家,百姓犯上作乱,国家就会倾覆。”
【感悟】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成功的背后肯定有很多支撑的力量。所以,一个人获得成功后,一定不要忘记感谢背后的支持者。
3.15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译文】孔子说:“以德报怨不好,是苟且偷安的人;以怨报德更不好,是应该遭受刑戮的人。”
【感悟】《论语》中,孔子认为应“以直报怨”,即采取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你的人。这里,孔子分析了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的不足之处,丰富了如何正确对待“德怨”的内容。
3.16子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
【译文】孔子说:“礼仪丧失就会昏乱,名分丧失就会产生过失。丧失了意志就会昏乱,失去所宜就会出现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