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能活100岁:老年长寿保健全书
4277600000014

第14章 居家生活(8)

秋季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早睡以敛肺气,顺应阳气之收,符合秋季养收之道。而且,此时天气凉爽,舒心爽身,具有安睡的条件,正好借此以补偿夏日睡眠的不足。

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之太过。另外,适当早起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调查研究显示,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血栓形成的机会,对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32.秋季宜食甘润之物

秋季气候偏于干燥,而秋气应于肺,燥气可耗伤肺阴,使人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燥者濡之”,故秋季应选择甘润养肺之品。

一般而言,补肺润燥可适当服用梨、蜂蜜、甘蔗、百合、沙参、麦冬、荸荠、菠萝、香蕉、萝卜等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以补充水分,防止口唇开裂等。

而且,通过这些食物的补养肺阴的作用,可以防止感受燥邪致病。特别是晨饮淡盐水,晚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的好方法,又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即秋季进补宜甘润温养,但不可过热,也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

若过食寒凉之品或生冷不洁的瓜果,会导致温热内蕴,毒滞体内,引起腹泻、痢疾等,老年人尤要注意。

33.秋季饮食应有节

从炎夏转入凉秋,“苦夏”而致的身体消瘦也渐渐地恢复,胃口和精神逐步转好。此时饮食应有节制,无节制则伤人。

为了让胃肠生理机能维持正常的活动,不至于过劳,饮食应定时;为了避免胃肠超负荷活动,饮食应定量。老年人消化力较弱,更应定时定量进食。

另外,秋天人体阳气衰弱,胃气亦弱,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食用多脂、厚味及辛辣上火的食物。尤其是初秋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34.秋日科学进补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的胃口较差,再加上能量的消耗大,很容易导致体质下降。进入秋季后,人们的食欲渐增,便大吃大喝,想把夏天的损失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

其实,这些补法是不科学的。因为,整个夏季脾胃的消化能力较弱,秋凉后如马上摄入大量的猪、牛、羊、鸡等炖品,或其他一些难以消化的补品,势必加重脾胃的负担。

这正如运动锻炼一样,必须循序渐进,以免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否则可能会导致胃肠疾患。因此,应先调理脾胃,待其逐步适应后,再行进补,也就是所谓的引补或底补。

此时,可食用芡实、山药、大枣、龙眼肉、百合、苡米等,以健脾补肾和调理脾胃;体质较虚者,可适当吃些瘦猪肉、牛肉、鸡肉以及蜂蜜、牛奶、鸡蛋等。

秋季进补不仅是补养身体,而且是作为冬季进补的先导,使人体逐渐适应补品的作用,在冬季进补时更加易于接受,这就不至于发生虚不受补的现象了。

35.秋季慎防老寒腿

老寒腿就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变,随之引发关节及周围韧带松弛失稳,关节滑膜萎缩或增生,分泌的滑液减少或增加,引起关节肿胀、疼痛等。

膝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几乎承受着全身的重量,由于长年的磨损,最容易老化。老化后的膝关节往往容易引发骨性关节炎,造成行动不便和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与气候发生变化关系密切。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高发期。因此,到了秋季应特别当心,加强对膝关节的保护。

预防老寒腿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并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跑、做体操等。切记,不宜采用半蹲姿势进行锻炼,因半蹲时髌面压力最大,会加重磨损。

另外,一旦发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应立即到医院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36.老年人秋练要适度

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老年人反应较为迟钝,运作协调性差;肌肉逐渐萎缩,收缩力减小;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壁弹性减弱,血压升高;肺活量减小;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因此,老年人应避免进行紧张激烈、活动幅度大的运动项目,而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操等运动项目较为适宜。

运动量要适当。

运动健身要适可而止,以锻炼后感到轻松舒适最好。

运动量一般用脉搏来衡量。老年人,可用170减去自己的年龄所得的数值作为最大脉搏率来控制运动量。例如一位60岁的人,运动后的脉搏率不应超过170-60=110次/分。这一脉搏率的持续时间,以5~15分钟较为合适。

如果在运动中达到或还未达到这一脉搏指标,就感到胸口痛、眩晕、呼吸困难,或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此时应该考虑一下身体的健康状况,最好去医院去检查一下。

若没有毛病,但平时完全缺乏运动或过度肥胖,或抽烟过多、酗酒,或高血压患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应该适当降低运动脉搏指标,待身体慢慢适应后再作调整。

循序渐进。

秋季锻炼和其他季节锻炼一样,要不急不躁、按部就班,不要急于求成。运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运动健身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因为肌体在适应运动负荷前,有一个逐步适应的变化过程。关节及肌肉等,如果没有活动开,就进行高强度运动,极易受到损害。

锻炼后的整理运动也不可忽略,肌体运动后处于较高的工作状态,如果立即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易导致眩晕、恶心、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反射症状。

运动卫生。

秋末冬初,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明显升高。因此,中老年人最好是晨起时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以免在锻炼中发生意外。

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饭前饭后要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后半小时再吃饭。运动期间应及时补水,但需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运动后不应立即洗冷水浴或游泳,以免感冒。此外,还应戒烟限酒。

运动后的饮食调养。

秋季,气候干燥,加上运动丧失的水分较多,易导致肌体的缺水。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多喝开水,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水果、芝麻、新鲜蔬菜等。

运动时,体内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产生肌肉、关节酸胀和精神疲乏感。所以,运动后应多吃些碱性食物,如水果、蔬菜等,以消除疲劳,促进恢复。

37.冬季养生大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里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其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所谓的“紧闭坚藏”、生机潜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应该早卧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后起床,使意志伏藏,像有私意似的,又像已有所得。还必须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这是适应冬天藏伏的方法。如果违反了这个道理,肾会受伤,到了春天,就要患痿厥病,供给春季生养的能力也就差了。

38.冬季要防寒

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肌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老年人还易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寒冷能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循环阻力增高,并可使血液黏稠度和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降低,对寒冷刺激尤为敏感。

寒冷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影响最为明显,它能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冬季养生要防止严寒气候的侵袭。

因此,寒冬时节,在穿衣和居家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但“暖”不等于“热”,冬季室温保持在20℃~23℃最为适宜,温度太高,反而不利于健康。

防寒保健,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和抗病力;工作和运动时,不宜过于剧烈,以免出汗过多,导致体内阴精亏损、阳气耗散。

饮食上,宜选用羊肉、狗肉等温肾壮阳之物,有助于抵抗寒邪的入侵;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不利于振奋心阳;切忌寒凉食品,以免耗伤元阳。

睡前宜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有助阳散寒之效;常进行日光浴,以助阳气升发;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应注意背部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39.冬季宜养藏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其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以免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