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杜鹃花背后的文化渊源最突出的应当有两项:水西彝族的灿烂文明和毕节的红色文化。彝族人称杜鹃花为“索玛花”,有彝族记录的地方就有杜鹃花,是彝家的“彝花”,至今当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索玛花”的凄美传说;到了近代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血洒乌蒙山,化作满山的映山红,故当地老百姓便将杜鹃花唤作“英雄花”。
从一朵花开始,花却只是媒介,关键是如何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乌蒙客厅高原湖城4月2日,我们一天就跨越了3个县(市),实地考察了金沙和黔西县的数个典型景点,
对地、县(市)有关领导进行了3次重点访谈。
我们总结认为,黔西的战略定位应当是——“乌蒙客厅,高原湖城”。
黔西在毕节的地位得天独厚,因为靠近省城贵阳,受到大贵阳的辐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早于和优于地区行政中心毕节,许多政策都得到了顺利特批,比如未来两年所有乡镇贯通柏油路,这对东部地区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毕节已是相当奢侈。
黔西多水,乌江的南北两源,三岔河和六冲河在境内化屋基处交汇,水电资源丰富。现在,三大电站已形成了三个湖泊——东风湖、水西湖和索风湖。东风湖连接黔西与织金,水西湖毗邻大方,索风湖则靠近贵阳。其他还有淡水湖泊100多个,如大海子和柯家海子,因此黔西被誉为贵州的三大湖区之一。
黔西有三大国家级旅游资源,“百里杜鹃”森林公园、观音洞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东风湖景区;省级旅游资源有贵州省最大的人工湖——水西湖、元明清历史文化遗存——水西公园、“苗族歌舞之乡”——化屋基苗寨、亚洲第一高跨大桥——六广河大桥共四处;此外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象祠、李世杰墓、穿洞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三楚宫戏楼、武庙和贵州省三大喀斯特高原天然湖泊群之一的柯家海子珍珠湖泊群等15处市、县级旅游资源。黔西的旅游资源可谓丰富多彩。
“不是不知道有价值,但是怎么把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旅游开发资金从哪里来?怎么包装才能使民间游资感兴趣?怎么样才能打造出黔西的旅游特色?现在旅游已经进入到了‘后资源时代’,不完全依靠资源都可以打造成为旅游强区,黔西有这么多资源,该怎么打造?”黔西县委副书记蒋从跃未等我们发问,就先抛出了一系列的困惑。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在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旅游发展格局下,黔西也走到了历史的节点上,正面临县城扩容、产业转型、优化发展的问题,黔西如何才能继续领跑呢?
“凤凰得把高枝占”,我们认为,黔西现在的发展条件要比毕节好,丘陵地带站得开,文化底蕴也厚,又靠贵阳近,无论投资还是投宿都有潜力可挖。
尤其是黔西的湖泊资源,更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人变我先”。正如瑞士的湖泊,那是卖给全世界的,开发也都是围绕高规格的休闲旅游展开。今天,黔西的价值已经开始显现,房地产就是先导。现在,黔西新区的商品房1500多元一平方米,还都是十多层的小高层,开发商也大都来自外地,贵阳、重庆、成都等城市,这说明外面的市场已经看好黔西板块了。旅游业要比房地产长线一点,一般的小老板都是先拿地做房地产,然后才进入到旅游开发阶段。旅游也是房地产的一种,是“泛地产”,是高端地产,最怕的就是占位不高。黔西是‘客厅’,‘客厅’适合经商和办公,有潜力成为旅游目的地,就像丽江一样。所以首先要站住高度,找准自身定位,然后主动去对接全省和整个地区的战略。黔西是个古城,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可以考虑恢复一两个古巷,比如文昌宫,每个院子都有很多故事;再比如打造一条水西美食街,居民就在现场做黄粑,做汤圆,游客一边体验,一边消费……
(3)炼狱的泥浆天堂的酒香毕节酒乡金沙县,东临历史名城遵义,北倚国酒之乡茅台,赤水河与乌江横贯其间。其出产的酱香型“回沙酒”和“双回沙酒”,因用水取自茅台河谷,工艺与茅台一脉相承,在当地被尊为国酒茅台的姊妹酒。所谓沙,即酿酒的原料高粱;回沙就是分两次投料下沙,双回沙则再多一次下沙工艺。
在酒厂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酿酒的车间和储藏的酒窖。空气中弥漫着酒曲的醉人香气,正是不添加任何化学香料,坚持纯粮固态发酵,才留住了这玉液琼浆的原香。酿酒车间还停留在相当“原生态”的作坊状态,世代相传的手艺,慢工细活的流程,没有大规模的机器化作业,只有精雕细琢的曼妙天成,最终成就这传世佳酿。
走进幽暗的酒窖,到处是盛放原浆的酒坛。厂长特别开启了一坛请大家品尝,封口一开,馥郁浓醇的香气顿时溢满整个酒窖,立刻勾起众人的酒瘾,挨个小口啜饮。一杯下肚,大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不是茅台,胜似茅台!”三杯下肚,唇齿留香,“五十年的茅台也不过如此啊!”
考察了金沙县后,我们发现这里“味道”很足,“天生贵族”回沙酒的酒香,民间老牌清池茶的茶香,用一百多种中草药以传统工艺酿造的禹谟醋的醋香,还有冠香坊的糟辣椒香,金沙的神奇就是这些醋酸酒甜。大家纷纷表示,这些特色产业只能作坊式生产,只满足本地消费,太可惜了。应当加以引导和扶持,使之形成造福一方的大产业,然后靠这些产业的支撑,带动区域经济,从而拉动旅游发展。
(4)地下天宫金色大厅4月3日,我们在黔西东风湖化屋基苗寨登陆上岸,苗家儿女盛装出迎。自黔西县城至化屋基一段,走的是水路,虽然慢却少了许多颠簸,加之江上风清,景色宜人,顿感无限惬意。下一站是织金洞,考察路线的安排,有毕节方面的苦心,这便是他们筹划已久的“花—水—洞”两点一线方案,以水路来连接百里杜鹃和织金洞景区。然而,因为是枯水期,舟船无法到达海拔更高的织金洞景区,只好弃舟登车,绕道而行。
“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著名作家冯牧游览织金洞后,曾赋诗一首。他的赞誉并不夸张,所谓“织金归来不看洞”绝非溢美之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富集区域,也是名副其实的洞穴王国,遍布全国的洞穴数以万计,已开发的旅游洞穴近400个——约占全世界旅游洞穴的半数。不过,在中国众多旅游洞穴中,同时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岩溶博物馆”等最多桂冠的洞穴,却仅有织金洞一家。织金洞作为毕节旅游业的龙头,是贵州面向全国和世界旅游市场推介的一张王牌。
随行的袁华秘书长介绍说,织金洞原名“打鸡洞”,因当地村民在此打野鸡而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一经发现便震惊了世界地质学界,后来名气大了便以“织金”这一地名替代了原来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织金”这一地名相当美,据说是取自“桂花香中稻浪翻滚”的意境,颇有堂皇华贵之风,用来形容这一瑰丽奇绝,神秘诡谲的洞穴倒也贴切。
织金洞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体量巨大。它的洞口在织金县城东北的一个半山腰上,高约15米、宽约20米,状若虎口。这貌不惊人的洞口里面,却有一片巨大的天地。洞内分11个大景观区、47个厅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象万千;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
织金洞不仅规模巨大,还富于变化,洞顶、洞壁形成的空间,一会儿锥形,一会儿似穹隆,一会儿矩形,一会儿方形……已开放的66公里长的洞道,时长而深幽莫测,时短而明快简练,时高如夜空,时低可手触;时宽如茫茫原野,时窄如山谷幽径;时大如苍穹,时小如华盖;时急迫如刀枪怒拔,时和缓如信步田园;时险陡如攀蜀道,时平坦如履平沙。据称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美、最奇、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属于高位旱洞,与通常意象中流水潺潺、水雾缭绕的溶洞大为不同。导游解释说,由于景区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得不好,加之现在又是枯水期,洞内缺水,石钟乳已无法继续生长,眼下只能尽量保持与维护。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竟也耗费了两个多小时,也许是因为没有水的缘故,洞内缺失了许多灵性,狭长的甬道,拉扯的电线,悬着的灯泡,满鼻子的尘土味儿,还有像灌了铁铅似的双腿,看来观光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一个字“累”。然而,痛并快乐着,我们正飞快地思考着如何让这一宝贝“活”起来,“火”出去。
当来到一个极其宽敞明亮的洞厅时,大家一片惊喜。布满浮雕的环形石壁,打着金色的灯光,华盖状的石花自两侧叠起,头顶的罅隙撒下缕缕阳光,竟仿佛置身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央。这里没有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竟如此的神奇。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何不借助这鬼斧神工的天然场景,结合这洞穴的自然音效,蕴藉天籁之声与器乐之音,打造一场无与伦比的“地下天宫音乐会”。这绝对比丽江的雪山音乐节还要令人惊心动魄,使人心驰神往!如果再经过体验者的二次传播,织金洞的内涵必将得到极大丰富,必定大大超越溶洞这一单一意象。
“再比如我们刚才苦不堪言的上蹿下跳,若是把灯光熄灭,穿行于这山中山、洞中洞,来一场溶洞探险竞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有惊无险的心跳’玩到极致,再制造出新闻话题,必能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旅游策划就是需要“无中生有”,仰仗的是天赋资源与自身条件,关键是要善于利用,即便是黄沙遍野没有任何旅游资源可言的拉斯维加斯,一旦找准定位,不也一样发展成为几十万人口、五六个机场的旅游城市了么?”大家继续发挥想象,为织金洞找出路。
织金洞“金色大厅”
观光旅游往往赔本赚吆喝而且短命,任何一个地方若想把旅游发展成产业,必须抓中间带两头,中间是休闲,两头是观光和体验。只有摆正主次,才能事半功倍。大家认为,一个景区必须要有众多丰富的休闲内容才可能延长游客滞留的时间,只有尽可能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才会出现兴旺的人气,只有出现兴旺的人气才会形成消费需求带来旺盛的财气,只有形成旺盛的消费需求才会产生相应的产业效应,只有产生相应的产业效应我们的旅游业才会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因此,织金洞再美,出洞后也要有丰富的休闲内容才能留住游客,才能最终实现人气带地气,地气带财气的良性循环。
(5)远古先民传奇苗人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迪斯曾感慨:“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自蚩尤为首的九黎国为炎、黄所败,苗人的先祖便开始了躲避驱逐与战乱的大迁徙。先是退出黄河流域产稻区,之后再让出长江中下游产稻区,逐渐避至长江和珠江上游,开垦稻田。自秦灭楚后,苗人则彻底退出江、河、湖、泊地区,深入山林蛮荒之地。为汉族所驱逐,再遭其他强族压迫,这个民族心中有着深重的苦难。他们逐山而生,“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其艰苦卓绝,坚忍不拔之精神为世界所称道。
《河殇》曾慨叹中原农耕文明的劣根性,《狼图腾》则引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长期较量。那么,沿着长江或珠江自东向西溯流而上,遍布于绵延群山沟沟壑壑里的众多零散族群,又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形态呢?
毕节作为苗族聚居区,文化独特,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之际,“夜郎”境内已有了苗人部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毕节苗族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等众多方面都保留下许多原生态的文明遗迹,形成了绝无仅有的民族特色,当我们一路看下来,不禁叹为观止,为之倾倒。
自鸭池河八仙洞处登舟,溯流而上,江风拂面,湿而微寒。客船在东风湖的水面上不紧不慢地行进,山色灰、白、青、黄交错,山形“天蟾静卧”、“大鹏展翅”依次排列,即使没有云蒸霞蔚、光影变幻的烘托,依然气势恢弘,层次分明。在一列大山之下,那横七竖八的乱石堆上的寨子就是化屋基苗寨,苗人傍岩结寨,在石旮旯上耕作,一路随处可见零星的低矮茅屋。
化屋基是一片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的湖畔地带,居住着数千苗族同胞,谓之“歪梳苗人”。这里的苗寨分为三个部落,各具特色,环境优美,民风纯朴,以精彩歌舞表演见长,深得游客厚爱。由于偏远和相对的闭塞,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其中多声部情歌、“芦笙舞”、“打鼓拳舞”极具特色,曾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演唱会和民族体育运动会,1991年贵州省文化厅将这里命名为“化屋苗族歌舞艺术之乡”,是黔西县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之一。
悠扬的歌声自远处传来,路边的孩童冲着我们好奇地眨眼,欢迎我们的主人已在前方等候多时。转过一个弯,斜挽着发髻,身着七彩衣裙的苗族女孩,手捧酒杯,曲调欢快,浅笑盈盈。喝下迎宾酒,我们便步入长廊,长廊呈圆弧形,化屋基风情的摄影作品悬挂其间,精彩纷呈,五彩斑斓。更加多彩的还有环长廊而坐的苗族妇女,扶老携幼,衣饰各异,都面对着中央的舞台。原来,一场歌舞表演已万事俱备,只待贵宾。
化屋基苗寨
“月亮出来月亮黄,叫我唱歌我心慌,当时和你我不唱,这时过后我的歌声满山梁;月亮出来月亮白,叫我唱歌我羞涩……不可惜你的容貌,只可惜你的真情话,你会唱啊那就多唱几首来安慰我们的心吧。早春二月我们就要跳花坡了,你有心有意那我们再相会吧。”
歪梳苗人历来能歌善奏,好舞尚拳。田野劳作、闲暇消遣、谈情说爱、婚丧节庆,喜相聚,爱唱歌,以芦笙曲为引,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洋溢着山环水绕的安宁和美。劳动技法和武术动作演变成舞蹈,便有了这里特有的板凳舞和打鼓舞,看起来就像是生活动作的慢放和夸张,简单而未加雕琢,朴素原始,恰是繁复华丽的都市舞蹈所不具备的山野之美。
最美的还是苗家的姑娘,红扑扑的脸蛋毫无脂粉气,灵动的眸子或羞怯或热烈,不造作,不忸怩,清澈见底,叫人想起不谙世事的童年。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姑娘们的衣裙,据说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绣成。服饰以线条为主,呈环绕状,或象征山川河流,或象征迁徙路线,或象征梯田层土。手臂处有两条宽宽的彩条,象征长江黄河,那是苗族祖先的发祥地。前胸后背绣有各式花鸟图案,展示姑娘们不同的爱好与个性。一套服饰即是一部歪梳苗人的民族史,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穿在身上,配上银器更是韵味别致,足能叫山外爱美的女孩们羡慕死。
在化屋基,随处都可以听见悠扬轻快的芦笙舞曲。这里走出去的苗族多声部合唱杨阿宁组合,在全国西部民歌王大赛中闯进决赛圈,获优秀奖,一首《月亮出来月亮黄》就此唱出了贵州,走向了全国。贵州获此殊荣的另外就只有“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