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旅游战略大转型
摘要
大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应当遵循“四化”原则——生态化是基础,人文化是核心,休闲化是准则,国际化是目标。
呼伦贝尔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异国情调、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在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占据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呼伦贝尔大量的旅游资源呈现“只见满天星斗,难寻一轮明月”的小而散式分布,资源泛化,遍地开花,缺乏拳头性的旅游产品。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是旅游业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自然的角度讲,全世界只有三大草甸草原,但是没有哪一个草原能像呼伦贝尔,有如此雄壮的金戈铁马,有如此众多的历史悬念,又有如此丰富的民族融合史。
从更广阔的时空来看,中华民族是三大文明的融合——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草原文明,当你用这种眼光来考量世界的时候,很多结论就出来了。
草原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之一。在人类历史最久远的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从未断裂,正是因为源泉的多元化与动力的多样性。
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对整个中原文化一次次的冲击、征服、整合,使中华文明一次次杂交、换血,从而不断地焕发出生机。这就像生猛海鲜里扔进一条“狗鱼”一样,不断激活衰败的农耕文明,去掉它的惰性,注入阳刚之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繁荣。
大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定位准则,就是要从全球旅游的发展阶段找规律;从休闲经济的时代趋势找市场;从全国旅游和区域旅游的布局找坐标;从地方文化和产品本身的资源禀赋找方向。四者融会贯通,才能打造出符合大旅游发展趋势和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呼伦贝尔的旅游业要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进而上升为产业优势的转变,就应顺应休闲时代的潮流打好“三张王牌”——“天堂草原”的生态牌、“华夏后院”的人文牌、“俄式风情”的国际牌。
题记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俯瞰呼伦贝尔大草原;站在这高高的兴安岭,追溯人类的历史,在穿越历史时空的沉思中找寻那些金戈铁马、风云激荡的岁月痕迹……
——作者手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鸟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求,大旅游时代正强烈呼唤全新的旅游产品。
中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小旅游,由于受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制约,产品只注重资源的简单重复利用,“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那种观光游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进入21世纪,中国步入小康社会,迎来大旅游时代,休闲度假、人文体验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大旅游时代,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势在必行。
我们认为,大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应当遵循“四化”原则,生态化是基础,人文化是核心,休闲化是准则,国际化是目标。生态体现自然的魅力,是市场吸引力的基础;人文展现社会、历史、民俗的精华,是体验的核心,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僵化;大旅游时代是一个休闲旅游占主体的时代,休闲已成为当今最大的市场商机,所以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要满足最广大的消费需求;世界正进入扁平化时代,大旅游时代的产品应当是世界级的产品,国际化便成为其基本要求。
着眼世界,自然生态与人文体验,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新旅游产品,从而立于旅游浪潮之巅,成就世界级的大旅游。
在内蒙古东北部,北至漠河,南到阿尔山,东连大兴安岭,西接中俄界河的广阔区域内,沉睡着一片辽阔而神奇的土地:茫茫大草原一直延续到天边,连着森林、大河、大湖、湿地、异域风情的边镇,绵延着众多叫人意外惊叹,让人痴迷如醉的风景……落日余晖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浪漫博大;火山熔岩之上的大兴安岭森林,湖光山色;北国大泽呼伦湖,浩瀚如海;魅力之城满洲里,金发碧眼处灯火阑珊,繁花似锦;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公园莫尔道嘎,茂密的白桦林,诗情万千。
额尔古纳,天骄故地,一水两国,激起多少大漠柔情、铁血丹心,为着“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的美妙境界,而甘愿策车漠河,进入森林王国。
呼伦贝尔之所以有着神话般的口碑,完全得益于那片得天独厚的大草原。这片草原东与大兴安岭林地浑然一体,西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接壤,天然草场的面积约12亿亩(含林缘草地),是中国境内的草原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也是世界上三大草原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是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这里是北方游猎、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中国历史上有5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政权,其中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发源于此。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这里出发,和他的后继者们一起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
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就属于三部领地之一。从那个时候开始,“呼伦贝尔”的名称就在马背上的将士们心中传颂。驰骋千年的征战铁骑、深情悠扬的长调牧歌、略带缓绵起伏的广阔草原、珍珠般滚落草原的牛群、羊群、马群和骆驼以及绸带般蜿蜒割破草地的河流、湖泡,这些都已化作传奇的梦境,在现代生活的复杂面貌下,隐约传递着关于远方、关于雄鹰、关于牧人、关于战马的信息。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呼伦贝尔市的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国家级重点旅游区,呼伦贝尔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异国情调、灿烂的历史文化、多样的民族风情,正日益赢得海内外旅游市场的青睐。
然而,旅游资源分散、盈利性差,季节性因素限制等自然条件却严重制约着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洗牌,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迫在眉睫。呼伦贝尔艰难探索,苦苦追寻。目前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如何破局?现有旅游产品如何创新、复合与提升?如何以“大旅游”带动“小旅游”,通过产业联动,实现旅游产业与城市营销、招商引资、口岸经济、商贸物流、会展经济、房地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互动?呼伦贝尔旅游产业又将以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去赢取新一轮的产业发展机遇,从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格局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呼伦贝尔旅游产业的历史天问,亟待破题。2005年3、6月间,在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因为一段特殊的机缘,我们应邀两次来到这块让人梦萦魂牵的热土,与当地政府的高层领导倾情互动,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策划之旅。一、牧歌绝唱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
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亲的草原,
啊!母亲的河。
虽然已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
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
心里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词:席慕容;曲:乌兰托嘎)
人的心中总会长留下一些刻骨铭心的声音、场景,每每引出,都是教人不自禁的留恋、回味。
多少次,被《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那动情的旋律感染得热泪盈眶,雄阔草原,母性之河,思乡的情结,归返的冲动,唤醒了多年前的梦,将我们带向远方,那片心中的蒙古大草原,绿色的心灵家园,永远定格在呼伦贝尔。
1.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总想看看你的笑脸,总想听听你的声音,总想住住你的毡房,总想举举你的酒樽,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寻找共同的根。”
“如今踏上这归乡的路,走进了阳光迎来了春,看到你笑脸如此纯真,听到你声音如此动人,住在你毡房如此温暖,尝到你奶酒如此甘醇。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祭拜心中的神。”
“如今迈进这回家的门,忍不住热泪激荡的心。我曾在远方把你眺望,我曾在梦乡把你亲近,我曾默默为你祈祷,我曾深深为你牵魂。”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相约去诉说思念的情,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怀抱,就让这约定凝成永恒”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如果说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草原是用它炽热而伤感的情怀感召了人心,那么《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则是用草原般舒缓多情的深沉召唤着人们靠近。
草原上,翱翔苍穹的雄鹰就是英雄的象征。赋予那些搏击群雄的摔跤手、夺冠绿茵的骑士和名震四方的豪杰。史家也用雄鹰来比喻那些走向中原或留驻于草原的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中有东胡、室韦、突厥、回纥、契丹、乌桓、鲜卑、女真、蒙古人,其中建立北魏政权的鲜卑人、建立蒙古帝国和元朝的蒙古人,都是以呼伦贝尔草原为“武器库”和“练兵场”。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历史的遗迹和遗物,零落于荒烟衰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中华民族的这段历史,草原文明的斯芬克斯之谜,一直让我们深深着迷。我们曾站在大兴安岭的阿尔山之巅,向西遥望夜幕下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像雄鹰一样掠过苍穹的草原民族,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
2005年早春,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我们迎来了一位远方的客人——呼伦贝尔市市长曹征海先生。
80年代,在内蒙古活跃着一批思想颇为活跃的知识分子,被媒体誉为“一群年轻的战略家”,曹征海作为战略研究小组的副组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曾先后提出过“反梯度理论”等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构想。
20年来,曹征海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干起,逐渐走上领导岗位。2005年,由包头市党委副书记赴任呼伦贝尔市市长。上任之初,长期研究战略的曹征海马上意识到,呼伦贝尔正迎来一次历史性的机遇,出于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同时也深深感到,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如何让呼伦贝尔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亟待破题。
“呼伦贝尔太大了,面积相当于一个英国,”曹征海坦诚地对我们说,“到呼伦贝尔来吧,这里的舞台太大了,欢迎像你们这样的战略策划机构加入到我们共同的事业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对大草原一直情有独钟的我们,当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非同寻常的邀请。
2.父亲的草原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
茫茫草原、巍巍兴安、渺渺呼伦湖、蜿蜒环绕的额尔古纳母亲河,呼伦贝尔原始多样的地理环境,与大西南或有相似,但少了高原雪山冷硬虔诚的壮美。
这里多的是舒缓、平易可近、柔和的壮丽,与大西南味道不同的人文气质,在多彩的民族风情中展现的是豪爽、淳厚、坚忍,沧桑中感伤的柔情,对故乡习用歌声表达不渝赤子之情的民族总让人有说不出的敬意。像深沉的蒙古族一样,盛情于歌的土地让人别生感动,这片北方草原连带的多情而美丽的土地,让我们别有的认同与爱恋,竟成为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缘。
呼伦贝尔大草原——如父亲博大宽广的胸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虽然《敕勒歌》里所吟咏的是1000多年前内蒙古西部草原的景象,但是人们说起呼伦贝尔草原时往往把它加以引用。因为,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单与《敕勒歌》里所描述的场景并无二致,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呼伦贝尔大草原,在蒙古人眼中,一如父亲博大宽广的胸襟,那是诞生传奇的神奇沃土。
作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仅生长的植物就有1000多种,其中中草药、浆果、油料、食用植物就有500多种。由于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所以春天生的羊羔到了秋天就可以养肥育壮。这里的牛羊肉驰名中外,人们戏谑地称:“呼伦贝尔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因此,呼伦贝尔草原成了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2005年的初春、盛夏,我们两次深入呼伦贝尔大草原,领略神奇的自然风光,体验深厚的人文底蕴,收获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盛夏之初,微风吹过,牧草疯长,正赶上一场润雨,一夜之间就绿遍了原野,坦坦荡荡与蓝天媲美;花儿们也火了起来,一片片、一茬茬,赶潮的一般;而树叶只要冒芽,三两天就可挂满枝头,铺展开去,汇成大森林绿色的海洋。植物的生长期虽然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但却在百多天的时间里,很快完成了一年的生命历程,为度过漫长的冬季积蓄了丰富的能量。秋天,它们收起全部的叶绿素,以灿烂的金色面对人类;而冬天则覆被在冰雪之下,等待春潮的到来。春天,是一个梦幻般的时节,主体草原的雪花仍在飘洒,而山地林缘草原的杜鹃花却已迎风怒放,朝霞也似地铺遍岭岭坡坡。隆冬时节,百色归一。大地凡平面之处都盖满厚厚的积雪,纯净得一尘不染。
天地大美,草原情怀,激起我们对大地的无限挚爱。
3.母亲的河
在呼伦贝尔草原,牧民们相信水是母亲的乳汁,人是不能朝水的方向小便的;草也是有灵性的,你作践它,它就走了,给你留下一片沙地。
有水才有生命,呼伦贝尔草原之所以能进入人类的记忆当中,与它丰美的水草资源密不可分。如果没有水,草原上就不会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的祖先就不会选择这里驻留,世界历史上的精彩瞬间就不会频频在这里出现,我们也就不会在心里珍藏这样一个名字——呼伦贝尔!
在这片幅员辽阔的“水乡泽国”,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使她成为孕育生命的风水宝地。
上个世纪的饥荒年代,蒙古草原无私抚养三千上海孤儿的故事广为传颂,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用生生不息感人的长调在世人心中刻下草原母爱的印象。母性之河,正因它的无私之爱才有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中的赤子咏叹。
“天边漂浮的歌声,述说着无限的爱慕,天边升起的明灯,照亮了一生的旅途,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
在《天边》的歌声中,盛夏的一天,我们终于站在呼伦贝尔北部的大地上,看到了大草原上的河流,为人传唱的莫尔格勒河,心中的艾敏河,看到它寂然无声地从金帐汗大营腹下穿过,蓝色的河道像大地脐带一样弯回舞动,远山绕出空旷,起伏向天边的草地上有栗色的马群散布,150公里的“天下第一曲河”据说能抻直到15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