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旅游时代:中国旅游战略大变局
4277300000013

第13章 中华山水魂世界儒商源(2)

大名气,小产业:消费模式过于单一。旅游以观光客为主,虽然旅游人数总量达到700万,但由于游客逗留时间过短,游客在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支出偏低,黄山旅游模式基本上还属于“门票”旅游时代,旅游经济效益严重偏低,这使得依赖旅游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局限。虽然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但黄山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旅游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有限。

魅力无穷,挖掘有限:似曾相识黄山牌,无可奈何徽文章。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自然与人文整合乏力。黄山作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经典,开发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品牌魅力至高无上,但在品牌内涵深化和资源优势整合提升上则略显不足,急需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为黄山旅游发展赋予新的活力。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黄山各区县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尤其是大量精美、壮观的古徽派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的保存,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观赏价值,犹如一幅鲜活的古徽州文化图呈现在世人面前。只是目前由于旅游资金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尤其是旅游资源的通达性差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对于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大量的文化旅游资源散布于各区县乡村,因而开发徽文化的重点之一在于乡村,乡村旅游的兴起则是近几年的新生力量。只是目前黄山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乡村旅游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徽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还任重而道远。

占山为王,各自为政:由于资源的分散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本位利益的影响,黄山市旅游全市一盘棋的有机体系尚未形成,在营销推广上各自为政,整体形象整合乏力。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对世界以及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做了系统的梳理后,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显现:纯观光的旅游市场在逐步萎缩;休闲类的都市、景区遍地开花,高速增长,如成都、杭州等;而同时具备观光、休闲、体验三种功能的旅游目的地方兴未艾,磁场越来越强大,如云南丽江、广西桂林等。

大旅游时代,人们的视线开始从传统的旅游观光景点移向原始深山、高原极地、古镇村落、异域城市以及一些特殊资源,去体验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的差异性和感受挑战极限的快感。人们的旅游目的趋向于多元化、多角度的深度审美和精神享受,开始以体验某种文化角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主。

由于新兴的休闲体验型旅游崛起,传统观光游览型旅游目的地开始日渐式微,在资源丰富之地,打造观光、休闲、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必将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最大的赢家。作为老牌的观光胜地,黄山旅游的转型再造势在必行。

背负时代使命,破解历史天问,我们在一个春天的黄昏走进徽州,去亲身体验中华山水魂,探寻世界儒商源。

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按照明代文学家与戏剧家汤显祖的理解,到徽州是不需要做梦的,因为徽州本身就是一个婉约的梦,而且与秀美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地方山川秀美,遍地流金,且又完美地实现了天、地、山、水、树、人之间的和谐时,又何必再去梦想什么呢?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徽州,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副副清新淡雅的水墨长卷:青山逶迤,绿水蜿蜒,树影婆娑的水口,峥嵘矗立的牌坊,粉墙黛瓦的民居,伟岸宏大的祠宇,桥吐新月,塔摩苍穹……徽州,就像一副宁静自得的清明上河图。绿色的背景下,黑色和白色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平易和自然,它们似乎就是从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就像是树木结成的果实,譬如青色的栗树上结着一粒粒褐色的栗子;或者又如河边滋生出的一片片灰色的蘑菇群。

近水知鱼性,隔山识鸟音。准确解码地域文化,并将其有效地整合、灌注到策划之中,从来都是旅游策划的必修课,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这是关乎项目成败的大事。

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到他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山水。徽州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也只有在我们的跋涉中才逐渐清晰起来。

1.状元县里论茶道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黄山茶叶早已名闻天下,中国十大名茶中黄山市就独占两席,但在市场经济海洋中却并未发挥出独特优势,如何雄风再起,实现产业复兴,是市、县两级政府时刻关注的问题。

在我们抵达黄山市的次日,就听说休宁正在举办茶叶交易会,便决定去看看。在李市长的陪同下,休宁县长胡宁亲自做导游,在众多著名茶叶展台前详细进行讲解。

胡宁,这位曾经出任《黄山日报》总编辑,儒雅、年轻的状元县县长,为确证本县状元数量,曾专门组织了由县志办和县电视台组成的工作组,奔赴各地寻访、搜集一切关于休宁状元的资料,最终证实自唐宋至明清休宁出状元19名,为中国县级城市状元数量之最,从而有力地证实了“中国第一状元县”的名副其实。

黄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中叶就已名声在外。黄山市现有茶园80万亩,年产干茶23万吨,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黄山出品之黄山毛峰、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太平猴魁等,享誉海内外。其中黄山毛峰茶以其滋味甘醇、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质,早在100余年前即名扬海内外,成为我国茶叶中的珍品,被誉为“绿色金子”。

古徽州奉行朱熹《家礼》,礼仪甚严,作为待人的茶礼就更讲究了,俗话说“看人上茶分三等”,其意即源于此。客到,主人第一礼便是上茶。贵客来,或遇喜庆,讲究吃“三茶”,即枣栗茶(吃蜜枣煮板栗下茶),鸡子茶(吃五香鸡蛋下茶)、清茶。大年初一全家人要吃三茶;正月来客拜年要吃三茶;婚礼、新女婿上门要吃三茶。

黄山人的茶礼,还逐渐形成系统的礼规,俗称“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追求汤清、气清、心清,以及境雅、器雅、人雅。

我们在“太平猴魁”展台前流连了许久,详细听取介绍,工作人员还现场泡制了数杯,让大家品尝,果然是色、香、味俱佳。

在与市长和县长的攀谈中,针对黄山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大家纷纷献计献策——

首先,当前黄山旅游业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品位、高密度的旅游资源与结构单一、缺少创新的旅游产品之间的矛盾。深入挖掘茶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极大地丰富黄山市旅游产品的内容,为黄山市增添更多的魅力,赢得更多的客源。

其次,开发茶文化旅游,由于其自身就直接面向了市场,它所起到的龙头作用、联动作用一下子就把茶旅线路、茶旅景点、茶品购物、茶食餐饮、茶会娱乐、茶旅住宿等串联起来,形成以茶文化休闲为核心的旅游消费,从而刺激茶叶消费,带动整个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打造上,一是发展生态茶乡风情游,利用徽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优势,以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的形式,融生态观光、茶农生活体验、茶艺表演、茶生产过程体验等丰富内容于一体,拓展茶农收益渠道,塑造黄山茶乡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系统;二是建设茶叶博览城,可借鉴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的产业发展经验,以三带二,促进产业聚集,从而强化行业地位和辐射力量,提高茶乡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一方面做大做强茶产业,另一方面加强了茶业商务旅游市场,为旅游大市增色聚人;三是成立跨区域茶业联盟,协同作战,捆绑营销,多边共赢,壮大声威、扩大客源。联合沪、浙举办各种茶事活动,以一衣带水的地缘关系,可打造“三江名茶节”,并使之成为华东旅游线上的重要节事之一:春游沪浙黄,名茶分外香。

大家集思广益,宾主相谈甚欢。临别时胡县长特意把他主编的两本书送给我们——《休宁——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第一状元县》,还赠送了精美的极品太平猴魁茶礼盒以示谢意。茶香书韵,儒雅若此。

2.东方斯芬克斯之谜

2001年,在黄山市政府所在地的屯溪郊区,发现了一大片隐藏在地底深处的石窟群。这些石窟空间很大,结构怪异,但其中却无壁画、无佛像、无文字、史料也未见记载。从表面上看,它更像一个巨大的采石场。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它开采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年代?所采的石头又用于何处?如果不是采石场,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洞穴究竟又有何用?为什么尘封了近千年才浮出水面?对于这些疑问都没有答案。更有人大胆地提出天外文明说——毕竟这个被称为“花山谜窟”的地方正好位于北纬30度的“神秘线”左右,与世界诸多大奇观——埃及金字塔、百慕大群岛、武当山等同处一个纬度。

屯溪城西门外,山清水秀,碧野葱茏,新安江蜿蜒流过山脚。我们走过晃晃悠悠的悬索桥,开始进入花山谜窟风景区,路边的石碑清晰明了地记载了这一神秘景点的命名由来——

2001年5月20日,江泽民同志亲临石窟群视察,对石窟群赞叹不已:“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是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并欣然为景区命名:花山谜窟。

至于谜窟鬼斧神工的造化因由,却只能得自于伶牙俐齿的徽州导游姑娘所介绍的若干种假说:采石说(古人采石遗迹)、屯兵说(某朝某代屯兵场所)、地下宫殿说(某帝王浩大的地下宫殿群)、帝王陵墓说、外星人遗迹说等。

花山谜窟

根据谜窟中硕果仅存的一座钟乳石以及少得可怜的证物,此窟被宣称应开挖于1700年前,即晋朝。为何原因开挖此窟、挖出的巨量石材用于何处?都是谜。

我们从谜窟中出来,就在旁边的一个茶亭里小憩,大家围坐在竹桌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李市长便询问对谜窟成因的看法,由此便引出了我们一套新的假说——

首先可以肯定,此窟群的形成是人力而非天然或天外力量的结果。天然洞穴固然可以同样浩大神奇,但其自然色彩一目了然,最典型的就是贵州织金洞,空阔到可以进出飞机。至于人工采石遗留下来的奇观,在浙江就有三处:绍兴柯岩、龙游石窟、温岭。

其次可以肯定,促成此窟群的是帝王行为即政府行为,只有帝王的权威可以调动无穷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如此匪夷所思的浩大工程,即使是富甲天下的徽商也不具备如此动员力量。

第三,地下采石方式应该是为了取得更好品质的石材,并用于比较特殊的目的。结合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心不断南迁的历史以及安徽当地制砚的传统,采石的重要目的很可能有两个:其一是制砚;其二是用于建筑,这包括南京或杭州的皇宫,周边的驿道和官道,也许还有巨富徽商的私宅。因此,历千百年沧桑而成此窟群,也不足为奇。

第四,同样可以肯定的是用材地比较近,并具有比较方便的运输渠道,如借助新安江水道运输。

第五,最初开采的方式肯定是因为发现这个地块的砂岩特质便于切割处理,并有天然纹理缝隙便于切入,逐步扩散。

最后可以肯定的是,此窟群的形成应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仅仅因开采而形成空阔地下空间,即“毛坯房”阶段;第二阶段则是为某种特殊目的(如屯兵、群体避乱等),为舒适适用而进行装饰性施工,最终形成今日模样。

对于这种的判断,李市长表示了高度赞同。后来,我们在报告中向黄山市提出建议——

就旅游而言,此窟群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窟群成因之谜就是最好的炒作题材。旅游营销就是要善于讲故事,善于引起社会关注甚至争论,吸引注意是造就市场聚集的基本手段和前提,要善于引导、善于搅和、善于整合。完全可以把此窟群包装成为“东方的斯芬克斯之谜”,整合出100个关于窟群成因的假说,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抽出10个假说举行“我最信服的假说”投票抽奖活动;也可以继续征集更多的假说,利用人类的好奇天性,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其关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就可以形成客似云来的热闹局面,旅游市场聚集的目的就达到了。一切假说和争论最终也许都不会有结果,唯一的结论也许还是江泽民同志的那个结论:谜。但用好这个谜,成就黄山旅游经济发展,却是善莫大焉。

3.现代桃花源记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淫雨霏霏的黄山景区人满为患,下得山来,雨丝毫还没有要停歇的意思。我们便冒雨赶往黟县,去考察三个久已名世的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南屏。

黟县位于黄山西南麓,北倚九华山,南仰齐云山。由于四面群山环抱,历史上曾阻碍了古黟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但也造就了黟县“世外桃源”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状态。陶渊明就曾受到这一特定环境和风情的启发,写下了不朽名篇《桃花源记》,从而使黟县自古便享有“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

黟县建制于秦(公元前221年),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她蕴涵着浓厚的徽文化,精美的“三雕”艺术、古村落建筑艺术、仿生学艺术及蕴含深奥哲理的古楹联、古题额、古书院、古牌楼、古祠堂等众多文化精髓大都保存完好。

首先到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村。由于阴雨连绵,西递就如同雾霭中的版画,恰似一个淋湿的旧梦:阴冷、湿润、模糊;在雨中,那些黝黑的石板路显得光滑而纯洁,因为水冲走了灰尘,它们犹如黛玉一般晶莹。

桃花遍地青春老,千载渔郎去不归。

因为雨下得大,视线不免有些模糊,很多地方看不真切,连态度也很难保持肃穆安详。在这样的天气中哪能细细地聆听导游的解说词呢,只是匆忙地跟在队伍的后面,一边有意无意地听,一边有心无心地问询房东仿古董和假字画的价格,或者独自想着心思。也许,进入历史的方式就应该这样随意吧,历史就是阴雨,就是幽暗,就是真假难辨的古董,就是雨中的黟石——是那样的捉摸不定,不能让人轻易明白,也不会让人轻易进入。

走在西递的街道上,几乎家家都在向游人介绍荣光的同时,也积极地兜售着真假文物。因为没有祖先那样可以挥霍的资本,便也缺少了祖先的那份从容不迫、沉着大气。昔日徽商巨贾的光华悄然远去,成为一个模糊的背影,让后人费思量,却难忘。

宏村给人最多印象的是池塘,入口就是池塘,水面枯荷倒影,四围古木青葱,电影《英雄》部分镜头即在此拍摄。村子中心又是一个池塘,四围高宅环合,粉墙黛瓦,古意幽深。此村游客据我们当时所见,以青少年学生群体居多,绘画写生的不少,家庭旅馆生意应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