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他的第一个正式官职是洛阳的北都尉。京城洛阳住着很多达官贵人,这些人目无王纲法纪,胡作非为。刚刚上任的曹操,凭着他过人的热情和气魄,决心彻底整治一下洛阳城的治安。他下令在城北区的四个城门悬挂特制的五色棒几十根,严禁非法外出、游荡,违犯者,无论皇亲国戚,一律严惩不贷。没多久,第一个违犯法纪的是大宦官蹇硕的叔父,他深夜私自带刀出城,被曹操抓到,曹操按律严厉处罚。当时蹇硕的权势如日中天,没有人敢得罪于他,而曹操却没买他的账,秉公执法,这件实使得洛阳城内官民震动,自此谁也不敢违犯禁令,洛阳城恶化的治安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曹操的这一手段就是指桑骂槐,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原因有二:首先,曹操有令必行,按律办事。第二,不管对方是谁,如犯律严惩不贷,越是皇亲国戚越是重罚,以儆效尤。
后来,曹操做了汉丞相,位高权重。起初曹操比较重用崔琰。后来有人在曹操面前说崔琰的坏话,曹操将崔琰贬为平民,并且还派人监视他的言行。有一天,监视者向曹操报告说崔琰有不服气的神色。曹操说:“崔琰已经受了刑法,怎么还对我的部下还怒目而视,好像要怪罪他们似的。”不久便赐死崔琰。
很显然,这件事曹操是做给百官看的,如有心存二意或图谋不轨者,崔琰就是最好的例子。
刘备大义灭亲
刘备做了一件让人大吃一惊的事。自己的儿子说杀就给杀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关羽被困麦城,廖化闯出重围到上庸求救,上庸守将是刘封和孟达,刘封欲发兵相救,却被孟达劝住了。关羽遇害后,廖化深恨二人,刘备要捉二人问罪。孟达害怕投降了魏国,诸葛亮认为:可派刘封进兵,去擒孟达,令二虎相斗,不管刘封胜败,必归成都,然后除之,可绝两害。刘备应允。孟达在襄阳见刘封来攻打,派人致书信招降刘封。刘封见书信大怒道:“贼人误我叔侄之义,又离间我父子之亲,使我为不忠不孝之人!”于是扯碎来书,斩其使者,引军前来搦战。
孟达知刘封扯书斩使,勃然大怒,也领兵出迎。怎奈刘封斗不过孟达,又加之徐晃夏侯尚左右夹击,大败而归。到了成都,入见刘备,哭拜于地,细奏前事。刘备怒道:“你有何面目再来见我!”刘封哭着说道:“叔父之难,非儿不救,因孟达谏阻的原因。”刘备更加愤怒:“你吃人饭、穿人衣,非土木偶人!安可听谗贼所阻!”命左右推出斩首。刘备杀了刘封后,听说孟达写信招之,刘封毁书斩使之事,心中颇悔。这就是刘备杀刘封的经过。
虽说刘封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却也是刘备看上人家的,况且当时刘备还在难处,要收刘封为干儿子,这就说明他们既有父子之名,又有父子之实。
其实,如果细细想来,刘备的这一惊人举动,是有一定的目的。他杀刘封,对关羽有个交代,对张飞有个交代,对自己有个交代,更是对满朝的文武百官有个交代。满朝的文武百官都在盯着刘备,兄弟情,父子情,如何处理这件事将直接关系到刘备与满朝的文武百官的关系。所以此次刘备失去的是干儿,得到的却是满朝文武百官。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对刘封这件事上,刘备可以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斩刑,因为刘封没救关羽,致使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另一种是可以免于一死,削职为民,毕竟是有人教唆,又加之刘封是皇亲,从轻处分也未尝不可。刘备选择了前者,尽管事后有些后悔,但他当时的举动还是要下下定决心的。
说实话,刘备杀刘封也是很心疼的,不管怎么说,刘封也是自己的干儿子,鞍前马后跟随自己战斗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辛劳。可心疼归心疼,刘备还是识大体,以军心为重,故此斩了刘封。
赏罚分明对于一个领导来说,还相对容易一些;但大义灭亲,大多数人却只能是“蚂蚁啃骨头——动动嘴而已”。说刘备是枭雄,一点不假,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作为一个领导者,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局,所以要正军纪,首先要正自己。于是,他对家人、对亲戚毫不客气。论功时亲属不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行罚时先拿沾亲带故的开刀。不管是摔阿斗,还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衫”,他都有一个目的,去感动人,因此,关羽、张飞、赵云等拼死效命。当刘封用不救关羽是“盂达谏阻”是理由时,刘备还是不为所动毅然杀之。
刘备大义灭亲,既拉拢了人心,又严肃了军纪,可谓一举两得。因此,他能够赢得众人的拥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原文: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译文:宁可假装糊涂而不采取行动,也绝不假冒聪明而轻举妄动。要沉着冷静,不泄漏任何心机,就像雷电在冬季蓄力待发一样。
计名探源:
民间俗语有“装疯卖傻”“装聋作哑”的说法,假痴不癫由此转化而来。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却特别清醒。此计无论作为政治谋略还是作为军事谋略,都算高招。
用于政治谋略,就是韬晦之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暗里却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虽然自己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再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司马懿假痴不癫赚曹爽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是一个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老狐狸。他躲过曹操的迫害,取得曹丕的信任,又在五丈原靠死诸葛亮,在曹家兄弟要对其下手时,他又用假痴不癫之计瞒过曹家兄弟,终于大权在握,为司马氏以晋代魏铺平了道路。
魏明帝曹睿逝世,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明帝临终前委托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朝政。少帝年幼,不能亲理朝政,这就给曹爽和司马懿相互争权夺势制造了机会。
司马懿为曹家天下立过汗马功劳,诸葛亮几次伐魏都是司马懿统兵拒敌,所以,司马懿在朝中有很大的潜在势力。曹爽是皇亲国戚,颇得魏明帝的宠信,权势很大,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开始时二人共掌朝政,同心同德,曹爽很敬重司马懿,遇事多向司马懿请教,不擅权专行。后来曹爽逐渐独揽大权,架空司马懿,让他挂职太傅,明升暗降。久而久之,为了权力之争二人发展到水火难容的地步。司马懿老谋深算,深知曹爽大权在手,一时间难以抗衡,只好暗中蓄势等待机会。为防迫害,称病居家,对朝政不闻不问,并告诫二子安分守己,不可与人争强斗胜。
没过多久,东吴分兵两路进攻六安和淮南,边关告急,曹爽是纨绔子弟,急得不知所措,忙召集众臣商议对策。还未等商量出对策,樊城又遭东吴攻击,更使曹爽如同火上浇油,无计可施,只好派人去请司马懿来朝议事。司马懿对战局了如指掌,也料定曹爽必来相请,认为借此时机出战,对自己很有利:第一,可以打击曹爽的气焰,灭起威风;第二,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望。司马懿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满朝文武,见司马懿亲征边关,人心大振,为司马懿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司马懿率军出击,很快就解了边关之危,班师回朝,声望日盛。
司马懿得胜回朝后,兵权又被曹爽剥夺,他采取忍耐退让的策略,称病居家,不问政事。曹爽则气焰更加嚣张,排斥异己,安置亲信。朝中大臣对曹爽的专横敢怒不敢言。曹爽唯一的顾忌就是司马懿。他命心腹河南尹李胜,借出任荆州刺史之机,让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由,前去探听虚实。
得知李胜来访,便知其实质用意,对两个儿子说:“这是曹爽派人以探病为名,来探听我的虚实啊”于是摘去帽子披散着头发,盖着被子坐在床上,并让两个侍女服侍,作完这番准备之后才请李胜入府。
李胜来到司马懿的床前,司马懿听说有客来访,正在侍女的服侍下更衣,只见司马懿浑身颤抖,久久地穿不上衣服。李胜说:“听说太傅旧病复发,没想到竟病成这样,我被圣上委为荆州刺史,今天是特来向您告辞的。”
司马懿故意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你调任并州后,要多加防范,不能给胡人制造进攻的机会啊!”
李胜说:“您听错了,我出任荆州,而不是并州!”
司马懿又问道:“你不是说并州吗?”
李胜又重复说:“是荆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大笑说:“你从荆州来!”
李胜说:“太傅如何病成这样?”
左右说:“太傅耳聋。”
李胜说:“取纸笔来。”
李胜把要去荆州的意思写在纸上递给司马懿,司马懿看后笑着说:“我耳聋了,没有听清楚你的话。希望你此去保重。”说完,以手指口,意思口渴,待侍女捧上粥来,司马懿以口去接,将粥弄翻,流了一身。
稍后,司马懿又哽噎着说:“我们今后再难相见,拜托你今后替我照顾两个儿子。”
李胜回去后,将所见所闻的详情告诉了曹爽。曹爽说:“司马懿不过是一具没有断气的躯壳而已,如此我还有什么顾虑呢?”从此对司马懿消除戒心,不加防范。不久,魏少帝曹芳前往洛阳南山拜谒魏明帝高平陵,曹爽以及他的两个弟弟和心腹亲信一同随行。
司马懿见朝中空虚,时机已到,率兵闯进后宫,逼太后就范,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令闭锁城门,发动了兵变。派司马师、司马昭统领数千禁军,占领城中要害,解除曹爽的兵权。城中控制后,又派出使者劝降曹爽,并向曹爽保证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伤害他的性命。曹爽部下力劝曹爽调兵平叛,曹爽犹豫再三,最后投降。没过多久,司马懿以曹爽大逆不道,图谋篡位的罪名,将其诛杀。
这场为期数年的权力之争,最终以曹爽失败而告终。曹爽失败的致命原因是紧要关头不能痛下决断,看不清对方的真正用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乏斗争经验。原因有三:
第一,既然已经架空司马懿,就应该找个借口将其父子三人杀掉,以绝后患。因为政治军事斗争来不得半点含糊,结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曹爽本来有机会有能力杀掉司马氏父子,但迟迟不肯动手,这就等于把老虎养在笼子里,一有机会,老虎会破笼而出,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第二,曹爽关键时刻手软,头脑不够清晰,看不清事实真相。司马懿占据了都城,司农桓范趁乱背着大司马印逃出城外,找到曹爽,让其保护天子移驾许都,而后召集兵马讨伐司马懿,如果真是这样,司马懿就危险了。而且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天子在曹爽这边,有大司马印在手,凭此印可以调动天下兵马,如此何愁大事不成。然而,正如桓范所言:“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日一看真是猪狗不如。”
第三,曹爽视政治斗争如同儿戏,心存妄想。不做大司马,要做一富翁,这岂不是天大的玩笑,司马懿其能放过他。司马懿洛水誓言音未落地,曹爽全族已成刀下之鬼。如此,曹爽又怎么是司马懿的对手。
相对比,司马懿就显得成熟老辣,他一再巧妙地迷惑了曹爽,关键时刻用计使曹爽彻底失去戒心,一举将其捕获,毫不留情的诛其全族。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原文: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断其应援,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译文:故意露出破绽,给敌人提供方便条件。诱使敌人深入我方阵地,然后切断其前应与后援,使其陷入绝境。敌人贪图不应得的利益,必遭祸患。
计名探源:
上屋抽梯,计名出自《三国演义》。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琦的后母害怕刘琦得势,影响到亲子刘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刘琦感到自己处境十分危险,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一直不肯为他出主意。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正坐下饮酒之时,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刘琦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赐教矣!”诸葛亮见状,无可奈何,便给刘琦讲了“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诱敌人,然后截断敌人之援兵,以便将敌围歼的谋略。这种诱敌之计,自有其高明之处。敌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当的,所以,你应该先给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给以方便。等敌人“上楼”,也就是进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围歼敌人。
安放梯子,很有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性骄之敌,则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诱敌中计。《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如果将上面两层意思结合起来运用,真是相当厉害的谋略。
刘琦求计避祸
刘备被曹操追赶,无处容身,寄居在荆州刘表处。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草庐请出诸葛亮。刘备待诸葛亮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每日与其谈论国家大事。
一天,刘备派人到江东打探消息,回报说:“孙权已经攻杀黄祖,现屯兵柴桑。”刘备忙请诸葛亮计议,正在这时,刘表派人来请刘备赴荆州议事。诸葛亮说:“这一定是因为孙权破了黄祖,所以请主公商议报仇的事。我打算跟您一同前往,见机行事,到时候自有良策。”刘备欣然应允,叫关羽守新野县,让张飞带五百人马跟随前往荆州。刘备在马上问诸葛亮说:“今天见到刘表,应当如何应答呢?”诸葛亮说:“他如果派主公去讨伐东吴,千万不要答应,只说先容我回新野整顿军马。”刘备点头答应。
到了荆州馆驿安顿好,刘备留张飞在城外屯守,自己与孔明进城见刘表。刘表与刘备见礼后说:“现今东吴攻取了江夏,杀害了黄祖,所以请贤弟共同商议复仇大计。”刘备说:“黄祖性情粗暴,不能用人,所以才有如此大祸。倘若现在兴兵南征,曹操从北面袭来,又该如何拒敌呢?”刘表说:“我现在年老多病,不能处理政事,贤弟一定要帮助我。我死之后,贤弟便可做荆州之主。”刘备说:“兄长为什么如此说话,我怎么敢担当如此重任呢?”诸葛亮用眼睛看了看刘备。刘备说:“容我慢慢考虑一个好的办法吧。”于是告辞出来回馆驿,诸葛亮说:“刘表想把荆州交给主公,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刘备说:“刘表对我恩德并重,我怎么能趁他危难时夺他的属地呢?”诸葛亮感叹地说:“主公真是仁慈啊!”
刘备与诸葛亮正在馆驿商议间,忽报刘表长子刘琦来访。刘备赶紧迎接,刘琦哭拜于地说:“继母不能相容,我的性命危在旦夕,希望叔叔可怜并帮助我。”刘备说:“这是贤侄的家事,为什么要问我?”诸葛亮只是在一旁微笑。刘备向诸葛亮请教良策,诸葛亮说:“这是家事,我不敢过问。”一会儿,刘琦出馆驿,刘备相送出,附耳低声说:“明日我让诸葛亮回拜贤侄,你可如此如此,他自会有良策告诉你。”刘琦连连称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