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东方育儿经:0:3岁宝宝同步养育速查手册
4222400000074

第74章 幼儿期(23)

要从小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仅要让他对玩具感兴趣,而且要让他对收拾东西、叠衣服、码好玩具箱等感兴趣。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用“比赛”的方式,同孩子一起收东西,整理玩具箱,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假如家长马马虎虎,随手乱放东西,家里乱七八糟,这种环境是培养不出孩子整洁的好习惯的。因此,家里的衣服、用品、文件、书等都要固定码放整齐,并且用后及时放回原处。你生活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会接受这样的要求。

无法清楚地说话

宝宝到了3岁左右,一般都能流利地说话。如果到了3岁还不会说话,确实会令人担心是否智商较低。但是,智商较低的宝宝,不仅只在语言方面,就连运动方面以及生活的独立等各方面的发育都比较迟缓。

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方面都正常发展,只有语言发展迟缓,就不是智力发育迟缓,只是语言发展迟缓。

许多父母都不懂这方面的区别,认为语言发展迟缓就是智力较低。有些人对宝宝其他方面的发展迟缓完全不加重视,认为只要会说话就是正常,过分看重语言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改正宝宝发育方面的错误观点,不能只凭借语言来判定宝宝是否发育正常。

具体来讲,一般宝宝到了2岁左右,就能够自如地说话,还能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进食,自行穿脱衣服、大小便等。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事情,就绝对不是智力发展迟缓。因为智力指的是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也有一些人,虽然说话不太清楚,但智商很高,其社会生活也相当丰富。

撒娇

到了2岁左右,宝宝纠缠着父母撒娇的情况突然增多。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爬上父母的膝盖和背上,依偎在父母身旁;一刻也离不开母亲,在母亲身后边哭边追。或许有些父母会觉得宝宝都已经长大了,还这么爱撒娇,因此产生一些烦躁的情绪。

但也许正是由于已经长大这个事实,让宝宝认识到自己与母亲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希望母亲经常在自己身边而特意撒娇的吧!

几乎人类所有的感情,都会在2岁阶段萌芽。这段时期是感情发展最显著的时期,感情变得更复杂且细腻,想象力也变得更丰富。见不到母亲就会想“母亲去哪里了?要是不回来该怎么办”,因此而变得非常不安。这种不安的情绪,与婴儿时期喜欢跟母亲的身体接触的情绪相同。

还有,宝宝喜欢自我主张,且变得具有反抗意识,经由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在反抗与撒娇、独立与依赖之间大幅波动,这是2岁宝宝的的性格特征。

这个时候母亲应该特别对宝宝强调:“你对我也非常重要,我也很喜欢你”。最好的方法是,让他帮自己拿东西,和他一起玩耍,让他感觉成了小助手,心理得以平衡。这不也是一种应付宝宝的撒娇的好方法吗?当然,还是需要母亲亲自照料宝宝以传递母爱,重要的是要在接触的过程中,让宝宝体会到被重视的快乐。

不买就大哭

在玩具商店,孩子和父母之间上演了这样一幕剧:孩子抱起一个昂贵的玩具娃娃,说“我要娃娃”,妈妈看看标价,几乎是半个月的工资,又想起家里到处是娃娃,就说“不要买了”。孩子就是不放手:“我就要嘛!”“放下,我们走吧。”孩子执意不肯。父母强拉她走,她干脆坐在地上,抱着娃娃大哭起来。其他顾客和服务员被哭声吸引过来,孩子毫不在意他人的围观,父母却陷入尴尬的境地,如果正巧遇上一个会做生意的店员,会不失时机地说:“孩子那么喜欢这个娃娃,就破费一点儿吧。看孩子哭得多可怜,我给你们打八折。”这时,父亲很可能坚持不住了,既碍于情面,也心疼孩子,急忙走向收银台。孩子抱着娃娃离开商店时,还挂着泪珠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幕剧以孩子的胜利宣告结束。孩子取胜的武器就是坐在地上大哭,不顾场合。哭闹是年幼的孩子表达他们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关心他、满足他需要的法宝。孩子以为他的所有需要都是应该满足的,他不懂得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因此父母应对孩子的需要加以区分和限制。如果类似上述的情形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一再发生,孩子就学会了一种要挟成人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任性的孩子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有的父母说,他们不敢带孩子出去,因为孩子见什么要什么,不给买就大哭大闹。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在某些事情上,父母认为对的,就要坚持,无论孩子采取什么方法,都不可能使父母妥协;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最好不要用相互胁迫的方式求得目的的达到,而应相互协商和尊重。

当然,小孩子不会一下就懂得这些,但是如果父母坚持己见,不屈服于孩子的各种手段,这样的态度至少会逐渐淡化孩子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需要的做法。

喜欢脱鞋袜

宝宝很喜欢脱鞋袜,起初是用脚去蹬,现在会用手去脱,并且是无论妈妈怎么反对,他都不予理会,穿几次,脱几次。孩子喜欢把鞋袜脱掉,光着脚走来走去,从心理上来说,是不喜欢穿上鞋袜后那种被束缚的感觉。

对待这个问题父母可以这样做:每次脱的时候,不要大呼小叫的,而是冷静地给他穿好,并告诉他不要脱,天气冷会生病,不用担心他是否会听得懂,你一定要说。但如果天气热了,就让他光着脚吧!再就是给他个玩具,转移注意力。

口中异味

健康的宝宝口腔中没有任何异常的气味,即使把鼻子贴近宝宝的口腔,也不会闻出成人口腔中令人不舒服的气味,更多的情况是闻到奶香味。但如果幼儿身体不适或一些其他的情况,也会表现出口腔异味。

口腔异味判断方法如下。

口臭味:引起口臭常见的原因有早晚不刷牙、牙周炎、口腔糜烂、龋齿、化脓性扁桃炎、鼻炎、鼻窦炎、鼻腔异物。

血腥味:多见于牙龈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支气管扩张。

酸腐味:饮食过量,特别是暴饮暴食后引起消化不良,急性或慢性胃炎,均可引起口腔酸腐味。

烂苹果味: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呼出的气味带有烂苹果味,这也是医生判断糖尿病酮症的体征之一。

苦杏仁味:氰化物中毒呼出的气味可带有苦杏仁味。

大蒜味:有机磷农药或灭鼠药中毒可闻到类似霉烂大蒜的气味。

臭鸡蛋味:硫化氢中毒有臭鸡蛋味。

根据造成小儿口腔异味的原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培养孩子从小重视口腔卫生的习惯,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

饮食要有规律,多吃蔬菜水果,粗细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

防止消化不良,当出现消化不良时,可适当服用一些助消化和胃肠动力药。

注意预防并及时治疗龋齿及排列不齐,少吃甜食,特别是睡前不吃甜食。

用中药芦根、薄荷、藿香煎液,或1%的双氧水、2%的苏打水、2%的硼酸水等,选择其中一种含漱,可减轻或消除口腔异味。

左右不分

正常的宝宝到了两三岁一般都能分清楚左右手和左右脚了,如果宝宝到了3岁仍然不能分清楚左右,家长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意识地教会宝宝辨别左右手,还是从来没有让他接触过关于左右的知识。如果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教育仍然起不到作用,那宝宝很有可能患了感统失调综合征。

感统失调的八大表现为:左右不分、读书跳行、漏字、写字偏旁颠倒、语言表达能力差、听不进别人说的话、不让别人碰自己、不会扣扣子、不会系鞋带。如果宝宝有上述表现,就很可能患了感统失调症。

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主要有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先天因素为孕期孕妇情绪不稳、胎位不正、用过药物、有过感染等;早产、剖宫产。后天因素为老人或保姆带孩子,孩子和母亲接触时间少;孩子活动空间狭小,爬行不足,造成前庭平衡失常;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应有的摸、爬、滚等行为,被人为破坏;孩子该爬的时候没爬,日后可能出现协调性、平衡感差;该哭的时候不让哭,口腔肌肉缺乏锻炼,心肺功能弱,甚至语言表达差;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家长溺爱,孩子动手的机会少,缺乏基本能力训练,造成操作能力欠缺;要求太多,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产生挫折感。

从根本上说,对于分不清左右、方向感差、协调能力差的孩子,都应该进行专门的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宝宝好转。

夜里流鼻血

早晨起床时,发现床单上有血,才知道是孩子夜里流了鼻血。好像并没有什么痛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鼻子出血了,出血一侧的鼻孔里还粘着血痂(有时是一个鼻孔,有时是两个鼻孔)。这种夜里流鼻血的孩子多是男孩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宝宝鼻黏膜的某个地方的血管网过于发达,碰上某种原因就会流鼻血。

一旦鼻子出血就会反复发生,去耳鼻喉科请医生给孩子洗也没有效(通常孩子会使劲抵抗,以致继续不下去),但不知什么时候,鼻血会自愈,因此家长用不着太在意。但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爸爸妈妈就必须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流鼻血的宝宝早晨起来不精神,可怀疑为白喉。虽然由于注射白喉疫苗,白喉很少发生,但还是应该检查一下为好。

无论白天、晚上总是一侧鼻子出淡淡的血丝,可以考虑是有异物堵在鼻子里,要请耳鼻喉科医生检查。

宝宝不仅流鼻血,还伴随着贫血、皮下出血、牙床出血等,就要怀疑白血病,应及早确诊。

早晨起来发现鼻血的话,要脱去睡衣查看一下孩子的全身,皮下如有紫色似被殴打后留下的斑痕(皮下出血),就不要忽视,必须去医院诊查。可能是一种叫紫癜的病,不能掉以轻心。

当宝宝夜里流鼻血叫醒母亲时,妈妈和爸爸首先要用棉花把宝宝的鼻孔堵住,同时要柔声安慰宝宝,稳定宝宝的情绪,让宝宝垫高枕头躺着,并用凉一点的毛巾放在宝宝的额头,这样,鼻血很快就会止住。那些好流鼻血的宝宝,应多吃一些新鲜水果。

高热

2~3岁的孩子突然高热,最多见的是感冒或“睡觉着凉”了。

初夏时出现高热的话,要让孩子张大嘴仔细检查嗓子。上腭最深处有水肿并见周围发红,就可诊断为“口腔炎”。

如果注射了预防疫苗,就是高热也用不着害怕。注射了BCG,就不用担心患了结核;服了脊髓灰质活疫苗,就不用担心小儿麻痹;进行了麻疹、白喉的预防注射,就不用担心麻疹、白喉了。但是让孩子张嘴,看到扁桃体上方出现白膜,上腭后部有出血斑的话,最好是早些治疗。如是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抗生素特别有效。

如果是中耳炎,到了3岁左右,孩子就会告诉母亲耳朵痛。若是肺炎的话,孩子呼吸会特别急促,每次呼吸,胸部肋间肌肉就随之凹陷。

有的孩子,发热的同时发生抽搐,大都是“热性抽搐”,脑膜炎在这个时候已不常见了。

偷拿东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过失行为,这些过失行为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试探性和好奇性。偷拿东西也是一种过失行为,但是学龄前的儿童还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时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一种玩具”,自己没有,就会把它藏起来占为己有。家长应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把这种行为一概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标准来衡量宝宝。

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向孩子讲道理、摆事实,避免打骂。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行为规则,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事情来获得,家长应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孩子经过批评仍有偷拿东西的行为时,应引起家长的警惕,加强启发教育的作用。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告诉孩子做了错事没关系,要敢于承认,改了仍然是好孩子。

孩子偷拿东西在幼儿时期多属于无意识行为,但上学之后,就可能会发展成故意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在早期帮助孩子形成“所有权”的概念: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向人家打招呼,并得到允许;孩子拿家长的东西也要向家长打招呼。当孩子不这样做时,要严肃地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并带着他把东西还给主人,并向主人道歉。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如果改正不再犯,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重犯就要受到惩罚。批评和惩罚都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格。

为孩子选择计划外的疫苗

计划外疫苗遵循自愿原则,常见的计划外疫苗有甲肝疫苗、麻风腮疫苗(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的疫苗)、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那么,这么多的计划外疫苗,如何选择打还是不打呢?

首先考虑孩子的体质,对7个月以上,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或抵抗能力较差的宝宝,一旦流感流行,容易患病并诱发旧病发作或加重,应考虑给宝宝接种流感疫苗;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2岁以上的宝宝,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家有宠物的家长应当特别注意,凡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应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

其次,还要根据宝宝具体生活环境的需要具体选择,比如水痘疫苗,参加集体活动的宝宝可考虑接种,对于居住分散、不参加集体托幼的宝宝,可不接种。

再次,如果孩子经常在外就餐,最好接种甲肝疫苗;秋冬季节容易发生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秋季腹泻,而该疫苗的保护期为一年半,因此可以在每年的3月份到9月底接种轮状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