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4185100000042

第42章 5岁前的教养——家长的这些做法不科学(2)

常常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懒得思考。不知道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问过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你给他思考的机会了吗?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好好审视一下自己,争取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遇到孩子不会的问题,父母可根据问题内容进行提示性的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等,引起孩子的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总之,孩子的头脑里对世界出现的一切都在探索,从不知到知。从孤立的到能把事物联系起来。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独立思考。如果将孩子培养成为人云亦云,不动脑筋,干什么都只会照葫芦画瓢的人,那后果又将会出现什么呢………

方法二:反问有助于孩子的思考

当孩子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个世界,他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呢?据我观察,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予理睬,或者简单应付,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爸爸(妈妈)忙着呢,一边玩去。”“去去,长大就知道了。”二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孩子问,就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认为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见识和知识。

第一种表现当然是不该提倡的,孩子提问题表明孩子在主动的思考,孩子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做家长的应该感到高兴,并给孩子以支持和鼓励。粗暴地拒绝回答或者应付,会不同程度地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而第二种表现看起来该是一种很称职的做法,这样做的家长懂得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懂得利用孩子的提问,向孩子灌输知识。可是,我并不赞同这种“有问必答”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只是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当孩子急于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轻易把答案说了出来,而且说的很全面和细致,长此以往孩子很难生出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自然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他已经习惯于“吃现成”的了。

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是创造力的竞争,要让孩子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是拥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创造精神,具备自己动脑思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是必要的。做父母的,不仅要鼓励孩子汲取知识,更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知识的答案。

所以,我认为面对孩子的提问,科学的做法是,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利用反问,启发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求索答案。

举个简单的例子。依依第一次吃荔枝的时候,才1岁多一点,刚刚能把话说利落了。她抓起一只荔枝刚要望嘴里放,突然很好奇地问我:“这里面的核是什么样子的?”我笑着问她:“宝宝开动脑筋想一想,它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孩子歪着脑袋,很专注地想了想说:“是圆的。”我接着问:“为什么?”“因为桃子的核就是圆的。”“哦,那它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嗯……和桃核颜色一样。”依依肯定地回答。我再问:“那会不会是另外的样子呢?因为它是荔枝,不是桃啊,你怎么就知道它的核肯定和桃子的核一样呢?”依依面露疑惑:“那,它是方的吗?是长的?”

就这样,我们针对一个荔枝核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研究”了半天,我始终没有告诉孩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想了很多种样子,最终说:“还是吃一个再说吧。”我哈哈大笑:“好好,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你想到了没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还有从头至尾都是我在启发引导孩子,整个思考过程乃至最终“吃一个看看”的动手解决问题,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的。

妻子旁观了我和女儿的对话过程,事后对我不无佩服地说:“还是你有耐心,要是我,听到孩子问,直接就说:‘椭圆的。’或者‘你自己打开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对她说:“这样做的确很省事,孩子也很快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可是我们会丢掉一次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机会。”

尽管我时常提醒妻子,要重视反问,但她大多时候记不得。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只要孩子一问,她就很“热心”地做出回答。有好几次,我听到孩子提问,刚要说:“宝宝,你是怎么想的呢?”可是还没等张嘴呢,妻子口齿伶俐、脱口就做了回答,害得我心里恨恨的,却只是无奈。

好在,在我的影响下,妻子渐渐不再“口快”了。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也开始有意识地停顿,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轻易把答案告诉孩子。

孩子是否聪明,不再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思考。所以,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孩子才会真正变得聪明。

对孩子的卫生要求过度

3岁的甜甜有一个非常疼爱她得妈妈,她妈妈最近无奈的说:“我也尽量避免带甜甜去不卫生的地方,比如,从来不抱她坐公共汽车,因为车上人很多,各种细菌都有,谁知道会传染上什么细菌呢!我也不允许陌生人抱我的小孩,就算是甜甜的外公外婆想抱孩子,也必须洗过手才可以。有时这样也会伤害他们,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必须要付出点代价吧!甜甜她爸认为这样是小题大作,但是我认为,必须按照书本上的指导来做才够科学嘛!说实在的,我很尽力了!可是甜甜的身体却一直不是很好,常常感冒、发烧。一生病就要打针、吃药,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我觉得心力交瘁……”

甜甜妈妈因为太担心孩子受细菌感染,所以对“卫生”高度敏感,密而不漏地堵截任何可能病源,彻底消灭任何使孩子感冒或发病的微生物。试想一下,有这样的妈妈在身边,首先就造成了一种令人提心吊胆的紧张气氛。这种心理上的无形压力会间接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

而事实上,每个孩子平均每年感冒6次,因为感冒从症状出现前2天~10天就开始酝酿了,所以很难确定散布细菌的罪魁祸首在哪里,连医生都不能断定孩子什么时候感冒已经痊愈,除非把孩子放在一个完全消毒的隔离室,不然他就可能会生病。

生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也是孩子身心成长的一部分。过度的卫生习惯不但会降低孩子的免疫力,更会减少孩子的“自在”与“天人合一”的快乐。

实际上,并非环境越干净,对人就越有好处。对小孩子来说,适当地接触一些细菌,对于增强其免疫力是有帮助的。英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孩子玩泥巴时身上被弄脏,但身体接触泥里的大量微生物,可以使孩子的免疫系统“认识”细菌而不会对其过敏。孩子不可能总是生活在一个完全没有细菌的环境中,与其总是避免打照面,不如让孩子的免疫力得到加强,不怕细菌的侵扰。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孩子过度“干净”反而更易生病

曾经有报道称,日本人是“最爱干净”的民族,但是一个日本医学研究机构一项研究显示:日本人的免疫力正在下降。他们因为过多使用“抗菌”产品使得生活太“干净”,所以一旦环境中存在致病的细菌及病毒,他们比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生病和受到传染。

如今很多孩子受到各种过敏病症的困扰,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为子女营造的过于洁净的生活环境。

医学专家解释说,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某种物质刺激的特别反应,而免疫系统不成熟与过度干净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正常的人体肠道内都是有细菌的,而现在家长过分注意清洁,导致孩子不能建立很好的肠道菌群。比如,家长经常用消毒纸巾给孩子擦手,用消毒液清洗衣物,当孩子不注意吃手或者啃到衣物时,就把消毒剂吃了进去。孩子在肠道菌群还未建立好的情况下,又遭到消毒剂和抗生素的破坏,肠道不健康就容易出现过敏情况。

孩子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好环境不等于真空环境,要想增加孩子的免疫力,除了加强身体锻炼,注射疫苗等方式以外,也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脏”环境中磨练摔打,通过与细菌的适当接触,让身体认识细菌,并形成强大的战胜细菌的免疫功能。

适当接触微生物和细菌,能够很好地刺激儿童体内,免疫系统应对“外来入侵者”的能力。如果因为担心孩子生病而不让他们接触一些“脏”东西,倒是会适得其反。为了保证孩子们今后的身体健康,让他们“脏”一点并不是件坏事儿。

方法二:最好采用“放养”的方法

如今,人们对生活越来越讲究,从杀菌香皂到洗手液,再到门窗上广泛使用的隔绝空气的密封垫,现代城市家庭越来越成为清洁卫生的“圣地,还有各种疫苗和抗生素等等,身体的免疫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人工手段“保护”着。

很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生病,告诫孩子这个不能摸,那个不能碰,认为越洁净越好。尤其是到了传染病高发的季节,更是提心吊胆、家长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孩子,不让他们弄脏自己。

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力并不是天生定型,可以在后天的锻炼中慢慢地增强。让孩子懂得清洁没有错,只是不能太过,保持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强自身抵抗力。其实人本身就活在有菌环境里,让孩子尽早接触,会增强抵抗力,就相当于打了天然疫苗。

为让孩子的健康茁壮地成长,应对宝贝采取科学合理“放养”方法,即到大自然中多运动,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生活避免过度呵护,由此提高孩子对各种疾病的防御能力,同时避免发生一些现代儿童富裕病。

1、鼓励宝贝“摸爬滚打”: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各种室内外的活动、玩耍的机会,鼓励孩子摸爬滚打。

2、避免过度讲究卫生:讲究卫生当然非常必要,但要把握好一个度,别斥责孩子这不能摸,那不能玩。玩玩沙土、抓抓小虫或者与狗狗一起在草地上打个滚都是可以的。孩子一身汗,一脸泥地回来,只要洗干净就行了。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别吃不干净的食物。只要注意这些基本的卫生事项,孩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3、让孩子的免疫系统多见见世面:孩子出生后,如果能不断地接触外界环境中的一些东西,人的免疫力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不断“成长”起来的。在接受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免疫力不断地增强,不至于那么容易发病。

为什么农村孩子摘下水果连洗都不洗就吃,却很少患病,而城里孩子水果洗了一遍又一遍,吃了还患病。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的“不卫生”,获得了免疫力,而“卫生”的城里孩子没有免疫力。

刻意打扮孩子衣着

现在,有些家长在孩子衣着打扮上大动脑筋。女孩子的脸上涂着胭脂,耳垂上挂着耳环,嘴唇上抹着口红,就连男孩子的小手指甲上也染上了红色的指甲油。孩子的衣服更为讲究,什么时髦,什么昂贵,就买什么穿,稍旧一些或式样过时一点的就被丢弃在一边。家长总认为经济条件充足,吃的、穿的、用的都该满足他们的“独苗”,否则难以表达他们的父母之爱。

有些年轻的父母为修饰孩子劳心费神,甚至把孩子打扮得“妖里妖气”,也就是说,别人看到你的孩子不是感到更美、更可爱,而是有些厌烦了。

小倩今年五岁,刚上幼儿园大班,小倩的妈妈非常时尚,不仅自己穿戴很讲究,也喜欢把女儿打扮得像“小公主”一样漂亮。过年期间,小倩妈妈给小倩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又是烫波浪卷,又是把头发染成金黄色,小倩一下变成了可爱的“芭比娃娃”。小倩身上还戴着不少饰品,像项链、头花、戒指等,制作非常精美,和成人饰品不相上下。

年后,小倩第一次去幼儿园,她的发型和饰品立刻遭到了老师的询问,小伙伴也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这让她感到很失落……

小倩的老师说:“我们很不支持家长把孩子打扮得像大人,但往往个别家长执意让孩子这样打扮,弄得我们老师很为难。作为老师,我们最担心孩子们戴项链这样的饰品以及涂指甲油,因为孩子还小,偶尔会把这些东西往嘴里放,饰品是硬物,指甲油有毒,万一孩子因此出了危险可就麻烦了。”

最让小倩的老师头痛的是,在跟小倩的妈妈说起这个事时,小倩妈妈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反问老师:“我把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时尚些,有什么不好呢?”

其实,小孩成人化打扮坏处很多:

1.先不说孩子过早烫发染发对他们发质不好,单说有些小女孩穿着紧身牛仔裤和高跟鞋,走走路都可能扭着脚,在幼儿园里,一天下来,小女孩什么运动都不敢参加,这对孩子身体发育能有好处吗?

2.适当的打扮会使孩子变得更加漂亮,更加活泼可爱,可过分重视打扮,比如,给孩子烫发、抹粉、描眉、穿得大红大紫、打扮得像个“小大人”,会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稚气。

3.将孩子打扮得臃肿不堪,使活泼好动的孩子难以忍受。

4.视孩子为自己的附属品,穿名牌服装,戴高档首饰,以此作为显示自己财力的一种手段来进行炫耀。这不仅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也影响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

所以,年轻的爸爸妈妈要将孩子打扮得得体、漂亮,就要注意把握适当的分寸。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打扮孩子

首先,打扮孩子要保证孩子的个人卫生,头发、脸、手都要整洁。服装要合体,颜色协调、明快、式样大方,有儿童特点。打扮要尽可能体现孩子的自然美、健康美,过于修饰反倒弄巧成拙,如戴耳环、项链、手镯等,不仅遮盖了孩子的自然美,还会刺激损伤孩子娇嫩的皮肤。

其次,打扮孩子还要考虑有利于孩子的性格陶冶,性格内向的孩子,宜多穿色彩鲜明、图案活泼的服装;活跃外向的孩子,服装色调可以谈雅些。

再次,家长要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对孩子进行不同的衣着打扮。走亲、访友之类,较轻松自如的场合,孩子可打扮得活泼大方些,以利活动;酒会、宴会等较正式的场合,孩子也可适当打扮得端庄、典雅些,以示礼貌。

孩子的打扮应适合孩子的年龄和活动,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天性活泼、好动,给孩子的衣着要裁剪得体,美观大方,不要讲究质地高档、式样奇异。另外,孩子衣服的装饰品不能太多。如果让活泼好动的孩子戴着装饰品爬、跑、跳、攀登、做游戏,孩子的活动将会受到限制,孩子的自然美也会减色。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家长不应追求时髦,给孩子穿“紧身式”的服装,这些式样的服装不利于孩子的活动和生长发育。

方法二:打扮孩子应符合孩子的身份

有些家长因为喜欢男孩,就把自己的女孩打扮成男孩样子,剪短发,穿男孩的衣服;也有些家长认为女孩好,就把男孩打扮成女孩样子,给孩子扎辫子、穿裙子。这些打扮有害无益。大概这些家长们还不了解,这种异性打扮,对孩子尤其是5岁以内的幼儿,身心健康十分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