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16

第16章 春秋、战国时期(13)

楚王听了,不由面露愧色。毛遂接着又说道:“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若赵国灭亡,楚国亦不会长久。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曾致秦国15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军虽围邯郸年余,20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国素与赵国交好,现在赵国危难,魏国必遣救兵,而如果楚赵合纵成功,再联合魏、韩,那么就能灭秦军精锐于邯郸城下,然后乘势西进,则楚国既可报先仇,又可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像这样有百利而无一害之事,您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毛遂说完,双手按定佩剑,怒目而视楚王。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十分在理,又见他威严地立于朝中,不由连连称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毛遂又问:“主意拿定了吗?”楚王说拿定了,就这样办。

毛遂便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马血来!”一会儿左右取铜盘至。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献楚王,口中说道:“大王当献血为盟,咱们开始正式合纵之约,大王先饮,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于是三人于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之事遂成。

事毕,毛遂左手托定铜盘,右手招呼朝下19人道:“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你们这些庸碌之辈,所谓‘因人成事’者,不就是这样吗?”

大家回到赵国后,平原君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或怠慢一个人,可是毛先生居我门下三年,我竟未能识得其才。想当时毛先生于楚国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但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我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之后便待毛遂为上卿。

合纵之约定下来后,楚王遣春申君黄歇率兵8万往救邯郸。魏国的信陵君也窃得魏国兵符,夺魏将晋鄙10万军马来救赵国。这时的秦国20万大军围邯郸已有两年,仍然不能攻克,秦兵疲惫不堪,秦国国内空虚,而赵国救兵已至。秦昭王虽欲强攻,但迫于形势,亦只得息战而退,邯郸之围遂解。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有记载,“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即出自此故事中,后来这一成语被分开来用,

“毛遂自荐”多用来形容某人自告奋勇去做某事。“脱颖而出”中“脱”是显露;“颖”是尖儿,本意为从某个地方或群体中露出尖来,多用来比喻人的才能很高,在所在的群体中很突出,从而被选拔出来。

威屠问齐使“安然元恙”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女性。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接着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说:“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意思是说: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的使者听了,不由一时说不出话来。

知本思义

上面故事中的三个“无恙”,后来就演化出“安然无恙”这一成语。其意为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

魏国“抱薪救火终被灭”

战国末期时,秦国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并且一心想扩张地盘,便向附近的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形势危急,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和秦国打仗的事。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只有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他赶紧上前对魏王说:“大王,让您求和的人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用自己的土地给秦国以求和,这些人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魏王点头称是,但仍犹豫不决,苏代见此情形,便又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但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胆小而短视的魏王却还是只顾眼前的太平,他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了秦国,求得了一时的安宁。

到公元前225年叶,秦军果然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又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也是来源于这个典故,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吕不韦“奇货可居”捧异人

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吕不韦本是个大商人,他在当时的好几个诸侯国中做过生意,每每都是稳赚不赔,特别是在投资及回报方面的策略和眼光方面,总是能高人一筹。

品不韦在赵国经商时,认识了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王子异人,他非常兴奋,就跑回家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他的父亲回答说一百倍。

“那么,帮一个国王登上王位、安定一个国家呢?”吕不韦又问,他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话非常惊讶,停顿了一下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便对父亲说:“您看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者,累死累活而不得丰衣足食。如果建国立君,不仅我们可以享用不尽,还可以泽被后世。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在吕不韦看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干到头还不能丰衣足食,这决不是他愿意做的。而经营珠宝玉器生意,能够获利百倍,自然比农民强多了,但在已经成为富商的吕不韦眼中,也不过是小富而已。小富即安,这是小农意识,与吕不韦不断膨胀的野心格格不入。吕不韦所追求的,不仅他自己要既富且贵,而且是大富大贵,并且还要泽被后世子孙。于是他认为异人是“奇货可居”,若能扶其登上王位,自己无疑能从他身上捞到不少好处,这是一支大大有赚头的潜力股,他便开始了在异人身上的政治投资。为了使异人能获得秦国安国君嫡子的宝座,吕不韦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他不惜耗费数千金,上下活动打点,不辞劳苦地奔走于秦赵之间,终于打动了安国君的爱妾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向安国君大扇枕头风,说了好多异人的贤能之处。

这安国君是位多情种子,只要华阳夫人喜欢,他便言听计从。当即就表示赞同立异人为嫡子,并刻符为记,永不反悔。这华阳夫人还说服安国君拜吕不韦为异人的老师,负责培养异人执掌国事。

大功告成之后,吕不韦喜不自胜,他将这一成功的消息告诉了异人。异人听了,自然十二分的高兴,更是万分的感谢吕不韦。二人从此就成了好朋友。

一天二人又在吕不韦家里玩乐,为助酒兴,吕不韦便命自己的爱妾赵姬在酒席间歌舞。谁知异人一眼便看中了能歌善舞、千娇百媚的赵姬,乘酒兴向吕不韦索要赵姬为妾。

吕不韦一听,异人竟然想要自己最喜爱的美人,不觉心中大怒,就在发火之机转念又想,自己已为这个未来潜力股耗费不少资财与精力了,自己今后的荣华富贵就系在他身上了,这时万万不可得罪了他。异人是要成为秦国国王的,得罪了他不仅万贯家产白白丢失,恐怕还会有不尽的后患。况且这时赵姬已经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何不趁此机会来个顺水推舟,将赵姬许配给异人。倘或赵姬生了位男孩,这秦国的天下不就在不知不觉中易主姓吕了吗?嗨!想到这里吕不韦立刻转怒为喜。

这时,异人看到吕不韦先是愤怒至极,后又陷入深思,酒也醒了不少,立即行大礼向吕不韦赔罪。

哪知吕不韦却出乎他的意料,连连摆手说你这样就见外了,咱们俩的交情谁跟谁呀?您能看中我家小妾,不但是她的福气、也是我家的荣耀,虽然我有点舍不得,但又怎能不答应呢?我看今日便是良辰吉日,我就为你做媒,你们二人今晚便成了这门姻缘吧。

异人做梦也没想到吕不韦这么快就将美人给自己了,心里感激得不知说啥好。

异人得到赵姬后也很是喜爱。后来赵姬果然生下个男孩,取名为“政”,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

后来秦国内乱,异人在安国君死后回到秦国当了国君,吕不韦则成了秦国的国相。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作为一个成语,“奇货可居”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等。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喜好附庸风雅,他本是一个大商人,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吕不韦觉得他奇货可居,便出巨资帮助他继承王位,并且还把自己喜欢的美女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13岁的儿子赢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他即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但在赢政即位初期,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战国时各国和一些贵族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官居秦国相国,财雄势大,便养了三千门客。这些门客来自于三教九流,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吕不韦便让他们依自己的专长,将见解拿出来写在书面上,同时更订定体裁和主旨,语言文字也要十分考究,最后汇集起来,命名为《吕氏春秋》。这部巨著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6卷,总共有20多万字,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地万物、上下古今的许多事情。

吕不韦想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便在书写好后把这部书安排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口公开展览,并且对天下人士声称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他还把千金放在书旁边,表示他说话算话。但是由于吕不韦是那时的宰相,有权有势,因此没有人敢去更改。

知本思义

此典故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有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玑,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