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把男孩培养成男人
4182700000006

第6章 把男孩培养成自律的男人(1)

家长要做孩子自律的榜样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意识指的是控制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动,并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律的男人,也许是每个家有男孩的家长的心愿,孩子有了自律精神,便会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走向社会也会是孩子的闪光点。但恰恰因为如此,自律在众多优良品质中,是比较不好培养的一种。

通过东子20年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接触的各种案例中得出,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首先家长要做到自律。家长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身教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家长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

身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家长想与不想,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做到了,孩子也会照着做。若是一件事情,家长没有做到,却要求孩子那么做,孩子就算表面上因为畏惧而妥协,心里面也会不情愿。等孩子大一些便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鸿沟,导致孩子不理智的和家长“唱反调”,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况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孩子不会像以前一样,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人,家长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而不是用家长的威风逼着孩子做。家长做到自律,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效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律的习惯,也就具备了自律的意识。

案例——

文文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男生,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可是在学校却没什么朋友,甚至不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下课时,同学们都出去玩儿了,文文却总是在座位上不起来,也很少有同学主动去找他,老师问文文为什么不和同学们玩儿,文文却说,其实是同学们不喜欢和他玩儿,原因他也不知道。

老师为了帮文文找到原因,找了一些同学调查情况,原来同学们不喜欢文文的原因,是因为他太缺乏“集体荣誉感”。

在文文的学校里,有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计分评比的制度。学校在高年级里选出“值周生”,然后检查全校学生的卫生、纪律进行评分,扣分最少的班级,会得到相应的小红旗。

文文的班级总是得不到卫生红旗,因为文文有个不好的习惯,常常随地扔东西。只要被“值周生”发现,就会被扣分。同学们总是因为这个而埋怨他,可是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觉得学校这是在整治学生,垃圾产生了不扔,难道还要用手一直拿着吗。所以渐渐的,同学们开始讨厌他,也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儿了。

老师找文文谈话,和他说乱扔东西的错误的行为,文文嘴上答应,不再为班级抹黑,可是第二个月,班级的卫生分仍然被文文扣成了年级倒第一,于是老师决定家访,和文文的家长一起研究,怎么把孩子的毛病改过来。

放学后,老师跟着文文去了他家,文文的妈妈看见老师来了,赶忙请他坐下,茶几上有一些垃圾,文文的妈妈快速的收起来,直接扔到了窗户外面。

老师木木的看着这个情景,不知道要怎么开始自己的话题。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家长是孩子效仿的“第一对象”

我们都曾听说“狼孩儿”的故事,一个在动物身边长大的人类孩子,他不但不会说话,就连秉性习惯,也会跟动物接近。这说明,孩子的性格,他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并没有教孩子什么,孩子一样会成长,会慢慢懂得怎样做。但是家长没有手把手的教,不等于孩子没有学。孩子的模仿无处不在,而和孩子接触最多的家长,是他的第一模仿对象。

家长做的每个动作,处理事情用的方法和态度,无一遗漏的看在孩子的眼睛里,记在孩子的心里。当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他便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语言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变成了一种习惯,那么孩子的行为和大人的行为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无论家长情愿与否,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第一对象”,家长的品行处事,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叫做“无意识教育”,这种教育虽然是家长无意识完成的,可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不可小觑。

中国有句俗话,先入为主。这是人的意识规律,对于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往往是从第一印象中得来的。我们常常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就是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很难改变,对于孩子来说,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做为孩子的效仿的“第一对象”,家长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时时刻刻想到,孩子的眼睛正在看着我们。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的榜样。这个榜样有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也可能害了孩子,让他在社会上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2.自律的家长拥有自律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第一对象”,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孩子,就做个那样的家长。

想要培养自律的孩子,首先,要做个自律的家长。这一点,案例中的故事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文文仅仅是一名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健全。对于他来说,爸爸妈妈做的事情,就是对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信任、最崇拜的就是爸爸妈妈。所以,爸爸妈妈的行为,也会是被儿子以为是最正确的行为。即使是老师和同学都说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见的,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做的。

看到妈妈不讲卫生,孩子便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看到爸爸乱扔东西,对于孩子的世界也没有丝毫异议,因为他出生后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孩子的心中便觉得这是对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爸爸妈妈的行为怎么可能是不对的?于是,家长的习惯成了孩子的习惯,不管是好的或是不好的。

于是我们找到了一种方法,一种可以简单培养孩子自律意识的方法,那就是自己首先做到自律。因为只有一个自律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来。

家长都做不到自律的话,又何谈教育孩子自律呢?

很多成功人士,讲起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往往提及的是一些看似很小的事,往往是父母无意识的一个举动,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在漫长的人生中,孩子要学习很多东西,有些是在社会上学的,有些是老师教的,但更多的是家长们给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孩子内心的道德准则,往往是通过家长的行为体会到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深深的影响孩子以后的处事方式。包括自律意识,一个懂得自律的家长,一定也能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儿子来。

有时候,我们会有些侥幸心理,反正别人也不知道,反正别人也没看到,可是我们瞒不过自己。若是不严于律己,做事得过且过,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想要成功的培养一个好儿子,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男人,一定要先把他培养成一个自律的男人。因为自律意识是成功必备的条件,也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自律意识最初的产生,往往来自于家长言行的影响。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

在当下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家里的长者,动用家法惩治儿子或孙子,先要把家法读出来,然后再附上惩罚的办法。每当此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明明对家法很了解,还要去触犯呢?难道是不把家长放在眼里吗?还是这个“家法”,根本就是霸王条约,儿孙们心中根本不服呢?

细细想来,制定家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责罚触犯它的人,而是为了约束家里的人。了解到家规的真正意义,制定家规的时候,就要思考,什么样的家规,可以约束住孩子的行为,怎样才能让家里人对家规心悦诚服地接受,做到了这一点,家规才真正可以约束住他的行为,才能达到原本的目的。惩罚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惩罚的本身,而是让受惩罚的人明白一些道理,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只有了解了家规真正的意义,才能谈到遵守。

对于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许多家长并不陌生,有人还能背诵其中的重要文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治家格言》出自封建时代的封建文人笔下,肯定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不乏可借鉴之处。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家”是指家庭,“规”指的是规矩,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家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约”,人人都应该遵守,朱伯庐的《治家格言》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针对孩子的,是家长用守则的形式来约束儿女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针对孩子的家规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成人化。对任何家庭来说,这种家规都是需要的。没有“公约”式的家规,针对孩子的家规就难以执行,因为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家规是一种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相比外国的家庭,中国的家庭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对长幼尊卑的秩序很看重,往往都是以家长的话为基准,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更是很少考虑他们的感受,而国外的家庭环境相对民主一些,家长和孩子经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对话,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融洽和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现在一些年轻的家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明显的缺少规矩的约束,这不但对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案例——

小希是个聪明乖巧的小男孩儿,刚上小学二年级。小希的爸爸妈妈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个人都在私企工作,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为了把自己这个家庭建设得更加舒适。小希平时也很听话,家长会上老师把小希当成正面典型,表扬他作业做的工整认真。

可是小希的妈妈却对儿子很不满意。因为每当她下班回家的时候,总是发现儿子正在看动画片,书包放在一旁,作业也根本没做。妈妈不只一次跟小希说,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可是小希却“屡教不改”,甚至挨打也不能让他“长记性”。

这天,小希的妈妈准时下班了,当时天上下着大雨,妈妈又没拿伞。淋着雨回家的妈妈本来心情就不好,看见正在看电视的小希顿时发起火来。

“你这孩子,根本不把我的话放在眼里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妈妈对小希一顿乱吼。最后,连扯再拽的把小希拖到卧室里,让他马上学习。

晚上九点了,按规定这个时间小希应该上床睡觉了,可是妈妈发现小希还在写作业。难道老师作业有这么多?从妈妈回来,已经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了,怎么还没写完。

妈妈询问小希为什么写了这么长时间的作业,小希说,因为之前生妈妈的气,所以没心情写。“我早就跟你说过,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你犯错我说你,难道不对?”妈妈叉着腰说到。

“等写完作业动画片都演完了,还看什么呀?”小希委屈的快要哭了……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家规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律的男人,首先要让孩子明确,怎么做才是对的。所以,制定家规,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有很对像小希家这样的情况,孩子看电视、做作业、玩耍的时间总是冲突,结果电视看的不开心,玩的不高兴,作业完不成。这就是,家长缺乏家规意识的表现。如果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家规,规定好孩子的玩与学的时间,家长轻松了,孩子开心了。所以,家长要善于科学地制定“家规”。

制定“家规”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要只订有关学习的内容。不论是针对全家的,还是针对孩子的,都应有全面考虑。其次,对学龄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品德和习惯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导向和动力,是成才的基础和保证。第三,家规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松得没有奔头,要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度”上。

订家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持之以恒。针对孩子的家规,不能多少年一贯制,要随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一旦有了家规,家长要带头遵守。共同遵守家规会形成好的家风,持久不衰,对全家人的发展都有利。

家规不是父母制定、孩子遵守的规则,而是要全家人共同制定并予以实践的。各项家规要在孩子能够理解、实践的范围内合理制定。父母可以提出意见,但是不能强求。对于认为无理的条目可以随时提出异议,也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对于需要强化和完善的条目进行定期的检验和更新。

另外,最好制定适当的赏罚条目,这将有助于引导家庭成员之间的善意的竞争。通过制定家规,可以简单、有趣地教育孩子,让他知晓共同生活所必要的基本规则。

家规制定出来,每一条都让孩子明确意思,要让孩子懂得,家规是约束家里每个人行为的准则,有了这个准则,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有一把参考的尺子,便可以正确的做出判断。

既然是家规,除了约束孩子,家长也应该遵守,只有全家人都做到了,家规才能产生真正的意义。

家规的制定,一定要合理话,兼顾到家长与孩子。就像合同一样,家规是用来约束全家人的规定,并不是压制某个人,针对某个人的,所以一定要禁止“霸王条款”的出现。不要出现“孩子不准讲脏话”、“孩子不可以碰电脑”之类的语句。禁止孩子讲脏话就写成“不准讲脏话”,孩子不可以讲,大人也不讲,这样才是真正的家规,合理的家规。

2011年底,东子应河北电视台《成长》栏目的邀请,在演播室与“中国狼爸”萧百佑对话,在节目中他谈到他为孩子立的家规,首先我肯定了他的这种做法,但是不赞成他家规的内容,因为他只规定了孩子应该怎么办,而对于自己却没有任何约束,这样的家规显然有失公允。只有合理的家规,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家长在制定家规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合理性。

合理的制定家规,并让孩子能够良好的执行,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了遵守纪律、自我约束的习惯,长大后一定也会时刻记得约束自己,不管是人前还是人后,都懂得遵守相关的公共秩序,形成了自律意识。

2.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

最初的家规的制定,由于孩子尚小(婴幼儿期),不必征求孩子的意见,可根据家庭实际状况及孩子的身心特点,由家长制定执行。孩子大一些(5岁以后)了,制定或是修改的家规必须征得孩子的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条款,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