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圈
4182300000021

第21章 人际交往中的“读心术”和“雷区”(3)

由于你的地位身份上的优势,看起来你总是发号施令的一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一生都可以站在绝对高度的,因此必须要学会如何众乐,而不是独乐。只有站在对等的立场上,你才能让对方理解你,同时你才能够判断对方想要的是什么。

约翰是新上任的部门经理,被总部从美国指派来管理上海的工作。

在来上海之前,约翰担心他的到来会成为让所有人尴尬的事件。

果不其然,约翰在初来伊始就感觉到一种寂寞,大家表面上的恭敬并不能消除约翰的不自在。作为一个专业的管理人员,约翰开始想 办法打入这个团体。他发现,在公司中,办公的节奏很快,效率也很高,但是快乐的气氛总是在下班的那一刻才开始爆发。上班时,陈经理的号令是最清楚的声音,而且员工没有任何除工作之外的交流。

约翰开始利用自己中国通的优势,他时不时走出办公室,坐在某些员工的办公桌上,开始用怪腔调的汉语跟员工讨论饮食、服饰、生活等各方面的细节,渐渐的出于中国人的热情,围在他身边的人多了起来,说话的人也多了起来。约翰适时提出与大家一起进行中国特色的娱乐活动,于是他学会了吃火锅,唱KYV……慢慢的,办公室里的气氛开始走向火锅的感觉,上班时也不再只有陈经理的咆哮声。

一屋子的欢笑声伴随着有条不紊的工作进度,时不时爆发出怪腔调的汉语声,一个家一般的工作环境就诞生了。两年以后,约翰被调回总部,临走,所有的人都对他依依不舍。

这些事情并不仅仅发生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场景中,如果一个圈子中,始终只发出一个人的声音,就会显得很不自然和谐,总会有那么一天,没有一个人永远甘心做不出声的道具。这个圈子要么貌合神离,要么渐渐散去。

除了在圈子里喜欢发号施令的独乐者之外,喋喋不休的人更是招人讨厌。也许,那种绝对主导地位的人制造的独角戏,由于强制性的原因还可以笼络一部分的观众,但是喋喋不休的人只会招来不断的唾弃,他似乎活在自己的精彩世界里,而周围是无比的寂静。

你一定要牢记——永远不要以为你比任何人高出一等;除了倾诉,你更要学会倾听!记住,给所有人说话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

永远不要介意别人有可能成为主角。

一人独乐,也许那个过程很享受,因为那一刻,仿佛自己就是世界的主角,但也就是那么一刻而已。而众人皆欢,自己也包括在这众人之中,这份欢乐不仅来的平和些,而且还要长久些。随着气氛的上升,圈子的扩大,欢乐的元素也在增加,这是一人独乐永远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并不是什么佛语中的“众乐乐,以达众生”的境界,而只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并且得到自身价值认可的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如果坚持唱独角戏,那么这个舞台上只有一个主角,而台下没有一个观众,这个时候恐怕独乐也不能成立了!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快乐,你自己也感觉不到半点被认可的快乐了!

雷区4:交浅言深——毫无保留倾诉自己

老祖宗曾经这样告诫我们——“逢人且说几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咋一听好像很消极的样子,有点怀疑一切的愤青心理。

然而,如果细致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与“狡猾”、“世故”是不同的意义,而是一种交际的修养。“交浅不宜言深”这句话包含了这一原则的前提和行为。

交浅有很多种可能性,有可能是初次见面的交谈,这时双方互不了解,如果突兀的进行深入交谈,且不说对方能否接受,就算自己,也不一定找得到话题的切入点;有可能是多次见面,但一直没有深交,想要进行深入话题的原因要么是有所图,要么是有什么进一步的目的。

如果这时直接深言,未免目的太过明显,绝对达不到目的。

徐默的书一直在同一个出版社出版,他自己找到主编,拿出自己的底稿对主编说:

“这是我这次西藏回来搞成的集子,内容都是我的心血,我一路上挺辛苦的,但是看见的东西真的很震撼……”还没等徐默把话说完,主编就说:“这不是最近流行的趋势,这内容不够出彩,可能没有太大希望,你先放这等我看看吧!”

徐默知道,这下子已经没戏了。徐默满心郁闷的去找朋友李新,李新笑着对他说:

“你们作家呀,就是这个臭毛病,跟谁都以为人家能真心听你说话呢,这事还是交给我来办吧!”

李新再次找到主编,进门就说:“主编呀,你一直关注那个作家,他从西藏回来了,肯定有好东西,你不准备抓这个市场么?”主编说:

“他来过了,说的是写的游记么。”李新说:

“啊!你还不知道呀,我看了他的东西,绝对有市场!内容么,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值得看!”主编知道徐默的作品在市场上原来卖的就还不错,再加上李 新的一番话,他的心不知不觉已经动摇了。最终,这部书顺利得以出版,而且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对于同一本书稿,当徐默要求主编看稿时遭到了拒绝,而李新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得这部书稿得以顺利出版。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李新巧妙地把握了说话的火候,循序渐进,吊足了主编对这本书稿的胃口。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也应该学习这样的说话方式,万不可直接要求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因为无论是你们的交情还是互相的了解都没有到十足的火候,你们之间的谈话也应该保留余地。

说话的分寸向来是交际中最难把握的部分,既不能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又不能过分深入,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不知深浅的人,如果自顾自说出深入的话题,不仅要担心自己被人卖掉,还要担心自己兀自与人深言在交际圈中造成的影响。

那么,该说多少保留多少?如何掌握这个尺度?

首先,场合是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即使不能进行深入的交谈,也不能显示出毫不在乎的态度,话题应该严肃中肯,但不能触及对方的忌讳,或在不恰当的时刻要求对方与自己讨论。

其次,说话的深浅,要观察谈话对方的话题深浅。如果对方也是在刻意试探,也就说明对于谈话的深度,对方也没有把握,这时就是调节气氛和话题的最佳时刻,也许这是掌握谈话主动权最好的方法。

最后,交谈之前的准备也很重要。谈话的目的,谈话的长度,事先在心中都应该有一定的底,那么进行到哪一步,该有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都应该根据这个进度,适时见好就收。

一般的交际,如果不是形影不离朝夕相伴的好朋友,都可以用到这个原则。无论是同事、领导,还是纯粹的商业合作关系,或者是互有所求等等,交谈的时候都不能全盘托出,而应该话说三分、待留七分,以观进度,再做深入。

我们一定要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循序渐进,交往也是一样,你只有把握住双方关系的进展程度,选择适度的交往,这样才是交际的黄金原则,才是由浅入深打造超强人脉的发展策略!

雷区5:动不动就发表社论性言论

在一切都开放化透明化的时代里,社论性语言已经不是禁忌。的确,言论自由,已经成为潮流。只是,是不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追赶这个潮流呢?答案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交际者直接相关。

一定要牢记,并不是什么场合都能发表自己的社论性观点的。与人交际,最讲究的就是得当合体。在得当合体中,暂且不谈外在因素,一个人的谈吐举止决定了在交际中的实际地位,社论性言论往往能反映你谈吐的涵养。有些人喜欢卖弄自己对时事的关注,的确有很多情况下,男人们的话题也集中在这里。社论性的言论不仅表现出交谈者自身的水平,也能说明这个交际圈的档次。但是,还是有很多场合,必须要压制自己发表社论性言论的欲望。

比如,说朋友一家邀请你们一家人吃饭的时候,在家庭氛围如此浓厚的时候,你开始不合时宜地发表你对国家政党的看法;或者在公司酒会上,抓住上司开始讨论公司体制改革和人大代表的问题;又或者在大家开会的时候,满嘴的国家政策时事政策……这些都是非常无理且有失水准的表现。

说话看场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像社论性的言论,虽然说有社会背景下的开放化,但这仍旧是比较敏感的内容,也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于社论性的言论,谨言是很有必要的。在一些不适当的场合里,宁愿三缄其口,沉默是金,也不要试图发表社论性的言论来吸引注意力。

执行庭的邓副庭长是从部队转业来的,接受国家照顾来到执行庭工作。由于他不是法律专科出身,在业务能力方面非常一般,然而大家都没有过分苛求他。

但是,今年的干部考核,邓副庭长被迫退居二线了,考核理由是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其实具体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一次年终座谈会,李庭长在广东出差,邓副庭长主持了座谈会,刚好高院的领导莅临检查,与大家一起年终座谈。年终座谈的目的除了总结一年来 的工作,还有对工作中的先进表现进行表彰,每年都是比较放松的气氛中进行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