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脉圈
4182300000020

第20章 人际交往中的“读心术”和“雷区”(2)

秀才选妻,一个老汉有三个女儿,于是,叫他从中任选一个,如果你是那个秀才,你会怎样选出那位终身伴侣呢?

秀才是这样选的:他在走廊上放了一把扫把,叫那三个女儿走过,一一看她们的反应。

大女儿走到走廊时,看见走廊上横放着一把扫把挡住去路,她就用脚踢,把扫把踢向旁边。二女儿呢?当她看见走廊横放着一把扫把时,她也不去理会它,一脚跨过去,自管走她的路。三女儿却和她们不同,当她看见那把扫把时,她就俯身顺手捡起来,安放在走廊边,然后再走过来。

很明显,我们都能迅速判断出秀才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这个结论就是我们通过细节得出的。“细节观察”,也是现代社会常用的识人辨人的方法,尤其是生意场上。生意场上,总不乏有一些辨人识人的高人,他们很善于观察人的细节,从一些细节,他们往往能读出一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或是一眼看出了对方的意图,这类人往往双眼如炬,任何不利因素都难逃其法眼。

无疑这类人是生意场上的高手,他们能于细节处读懂别人的心理,这是一个人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等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没有一定的经验和阅历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如若你细心,你会发现,辨人识人,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于细微之处辨人识人,一般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从动作上辨人识人。

一个人不经意的动作,往往暴露出他的心理活动,例如总好掰手指节的人,一般都是爱动脑筋,比较有心计,在工作上他常能提出独树一帜、别具风格的建议。这类人利用的好,他能成为工作上的能手,利用的不好,就会反为其害;很多人有跷二郎腿习惯,爱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甚是自得,这类人较为自负,不过也很有主见。

从语言上辨人识人。

不同性格的人,往往言辞用语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说话总是好加上“我认为”、“我感到”、“我想如何如何”等字眼的人,大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做事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总认为自己的是最好的,别人就是不如自己。这类人,做错了也认为是对的,即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是百般解说,为自己找解脱的理由。这类人,大事不可托之;有的人说话总爱问“这样做可不可以”、“那样行不行”,这类人大都自信心不足,小事拿不定主意,大事更不敢于拿主意,生怕出错了主意,犯下严重的错误;有的人故意说话含糊,拿着明白装糊涂,可是牵扯上自己的利益脑袋就清晰无比,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老油条”老奸巨猾,办事不稳;而说话浮夸,总爱虚张声势的人,多半是吹牛吹惯了,办事没正经,正经起来也是纸上谈兵,这样的人不实在。

从对方眼神里读出隐藏的真意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姐妹三怪人,外人只要一接触其中一位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为石头。这个神话故事充分说明了眼神的威力。

眼睛是人身上很奇特的一个器官,它被誉为“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往往都通过眼神有所表达。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内心有什么欲望或情感,必然会表露于视线上。博厄斯也说过:眼睛是灵魂的窗户,人的才智和意志可以从中看出来,所以通过眼神观察对方,渐渐成为洞悉他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社交手段。

并且,视线的交流往往是沟通的前奏,比如,对方一直在盯着自己看,这表明对方正在关注你,如果对方一边盯着你看,一边做出向 你靠近的趋势,那表明,他想跟你交谈,你们间很有可能会发生一次谈话。

从对方是否在看着自己,或是有无视线的接触,也可以看出对方是否对自己抱有兴趣。如果对方完全不看你,那便是对你不感兴趣也无亲近感;如果跟你的视线有过接触,但是很冷漠,看了一眼就转向了别处,那么表明他对你兴趣不大。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假如在公共场合,有个相貌丑陋、行为猥琐的人一直盯着自己看,那么自己的心里一定十分害怕,为什么?因为对方一直盯着自己,表明他极其关注自己,而且他身上透露出那么多的危险因素,任谁都会害怕的。

有人说:人的眼睛会说话。没错,通过眼睛说出的“话”往往比嘴里说的话更丰富、更生动,通过眼神的观察,你能看出更多的关于对方本质和内涵的东西。

有时在社交的场合,通过眼神的接触,你往往能探测到其内心隐含的真意,比如当一个人目步转睛地注视着你听你谈话,这表明他较为诚实,很重视你的谈话。这是他的真诚的一种体现。

人们的眼神一般都逃不过这几种情况,从这几种情况进行分析,你就能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出其隐藏的实情:

1、公务性。这是人们在洽谈工作、磋商谈判时使用的一种凝视行为。假如你一直盯着对方的面部,就无意间制造了一种严肃的气氛,而对方也能感觉出这种眼神是认真的。只要你的视线不拉到对方眼睛之下,你就能继续控制这次交谈。

2、社会性。这是人们在社交场合,如募捐会、演唱会等各种聚会中所使用的注视。这种注视也是用眼睛看着对方的面部。当你看着对方的面部时,就会造成是一种社交气氛,就好似朋友间的问候:

“嗨!”

3、斜眸一瞥。这是一种用来表示兴趣、喜欢、轻视、或敌意态度的注视行为。如果这种行为伴随着微笑和略微翘起的眉头,就是在 告诉别人:

“我对你感兴趣!”如果伴随的是眉毛下垂、嘴角下撇,这种注视就成了一种表示猜疑、轻视、敌意或批评性的人体信号。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听懂”对方眼睛所“说”的话,以读出对方眼神里隐藏的真意、善意,而且你还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以便回应对方眼神里透露出的真意和善意,通过眼神的交流,你们已经完成合作的协议,也许从此刻开始,你们间的友谊已经牢不可破了。

雷区1:像审问犯人一样与人交谈在电视上,我们都看过审问犯人的场景。的确,那种气氛是比较严肃和死板的。对于刑警们来说,这是一种职业需要和心理战术。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想跟一个陌生的朋友结交,但与之交谈却是以审问犯人的口气,如此一来,又会有谁肯跟你结交呢?要知道,对方或许会想——你以为你是谁啊?难道还真把自己当成凌驾一切的“大人物”了不成?

其实不管是什么方式与人交往,基本的原则都是平等。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说话做事才会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心中怀着平等的意念,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能和对方互动。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谁的思想或者地位是真的高于别人的,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平等,才能让对方报以同样的热情。

丁教授是省内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40多年来他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同样通过这一特长帮助警察办案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许多的案件中,儿童成为目击者或者儿童本身就是行为人,这些儿童大多由于经历罪案现场而产生心理问题,对破案很不利,同时对儿童自身成长也很不利。

一次绑架案中,一个台商的妻子被绑架并杀害,同时被绑架的还有他9岁的女儿,后来罪犯将昏迷的小女孩扔在垃圾场。被救后,小女孩拒绝与任何人交谈,并时常做恶梦、尖叫。丁教授第一次接触女童时甚至遭到攻击,但是丁教授体会女孩亲眼看着母亲被害的心情,通过叫女孩的小名慢慢接近女孩,每次谈话,他都亲自去小女孩的卧室。谈话中,他以一个亲切朋友的语气,跟女孩交谈,从不提出问题, 每次都亲切地问:“这样可以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赢得了小女孩的信任,帮助警方重建了事发过程,并且找出了关于绑匪的有价值的线索。

在丁教授之前,许多女警员也尝试与女孩交谈但都没有取得成功。

这次案件后,公安部门特聘丁教授为警察们上课,最核心的思想就是:

如何让你的谈话不像审问。

人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可以说只要你掌握了谈话的技巧之后是很容易攻破的。一旦和你交谈的人认为你是可信任的、可喜欢的,那么他就会喜欢和你交谈。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的交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谈。

由于语言表达和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有些人说话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就好像在审问犯人,谈话的气氛愈演愈僵,谈话的目的就渐渐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这样的交谈是失败的。但是有时,这并不是故意导致的结果,有可能是谈话的技巧问题,有可能是对方的敏感性过高,也有可能是为人处事的习惯问题等等。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审问式的谈话,从而让交谈成为一种享受呢?

首先,从外部条件来说,一个适当的环境相当重要。始终要明白自己谈话的目的所在,选取适合讨论的地点,不要距离对方过近,不要总是高声表明自己的观点,自身的姿态也要放轻松。这样可以避免给对方造成压迫感,一个轻松地环境自然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地气氛。

其次,就是语言和自身的动作问题。其实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并不全是贬义。由于谈话所需要达成的目的不同,谈话过程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先观察对方比较容易接受的语言尺度,再进行下一步行动,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能实现交谈的目的。

最后,个人的素质和气质也能起到一定作用。笑容和敬语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了这些大都能给人一种亲切和蔼的印象,而不会有压倒性的紧窒感,从而让对方乐于和你交谈。

就算真的是在审问,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为了得到对方的信息,越是强迫反而越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站在平等的立场,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信息就是通过这种途径,以自然自愿的方式流露出来的。

审问式的谈话,就好像一个人不停的说,而你谈话的对象甚至都不曾开过口,即便是开口了,你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机械式的答案。这样的交谈当然会以失败告终。所以,平等的交谈才是实现沟通的方法。

语气放平、气势放低,这样才能在交谈中互相理解。

雷区2:吹嘘过度引火烧身

伊索寓言中曾经说过,如果你说了一个谎,那么你就要用成百上千个谎来圆你之前的那一个。这就是为什么吹嘘过度会引火烧身。在交往中的吹嘘,往往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能力,一个是个人背景。因为很多人用来吸引别人的第一手段,都是快速引起众人的关注。

这类吹嘘,很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并且让人试图接近。

吹嘘过火,不仅仅指吹嘘的情节,还包括很多种形式。比如,不断重复相同内容的吹嘘;演绎并升华吹嘘的内容;学习演讲者的手段进行吹嘘;在不同的人面前改变吹嘘的内容等等。这些事情,都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首先,吹嘘的语言本身就不像正常交谈的语言,有很多夸张的修饰,突出与众不同的部分,这些话很容易引起反问,比如类似:真的啊?你这么能干?那能不能帮我搞定……这时候,该如何解围?这就叫自讨苦吃。

吹嘘容易给人带来本不属于自己的光环,很容易让人上瘾。这也是吹嘘愈演愈烈的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握自己,在交往中注意不要迷失自我这才是内心应该记住的原则。

林丽刚从大学毕业就被一家外企招聘走了,在培训的时候,林丽隐瞒了自己的农村户口。在同期培训的20人中,她总是急于显示自己的能力。由于她本身的专业并不是文秘而是管理,从培训开始就告诉自己,现在做秘书的工作,是为了有一天走上管理层。

来自农村的林丽其实并不能胜任秘书的工作,但是由于她的语言能力和积极的态度,最终被留任了。在培训中主管经常出一些难题考大家,比如一些知名场合的规则,一些不同场合的基本礼仪,一些奢侈品牌的特色,林丽总是吹嘘自己很了解细节,并大声说出自己的答案,经常引起大家的嘲笑,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人指正过她,因为别人都不想跟她交朋友。

培训结束后,林丽进入企划部门,虽然名义上是经理秘书,但是所有的职员都在参与所有的实际工作。比如调查、走访、比较、企划等方面,都是大家联手完成然后由经理定案上呈。一次同类产品上市前宣传企划的案子,需要调查市场上所有与Jimmychoo同等市场水平的品牌。林丽自告奋勇,对经理说她以前经常去买,而且好多同学都了解行情。

同事们都以奇怪的眼神看她,看不出这么一个普通的女孩居然有这么高的消费能力,毕竟拥有一双choo是每个女人的梦想。

当调查交给经理时,经理对林丽说:你不用再来上班了,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吹嘘,而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因为林丽所交的调查报告,是jimmy牌巧克力的市场调查。

这就是过度吹嘘造成的恶果,可以说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是十分可耻可笑的行为。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当一个人将吹嘘作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的尺度就开始不停加宽,渐渐地连吹嘘者自己都快要分不清是吹嘘还是现实了!吹嘘是否过火,连他本人都没有一个标准了。这个时候,危险就像天上老鹰的利爪已经朝他扑来。

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成功的交往并不一定完全是实事求是的。有时候一些小小的自夸既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幽默,也可以适当让别人觉得这个人很上进。比如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也许并不了解,但是不妨适当参与别人的话题,让别人觉得你也体验过,这样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西方社会学家早在50年前就提出过关于社会交往的面具理论——每一个在社会交往中的人,每当面对不同人时,总会处于不同的面具之下。的确,不管我们要进入哪一个社会圈子,不可能都是以完全真实透明的身份进入,谎言也许是一种修饰。就是说,适当的吹嘘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完全可以被接受。但是我们一定要切记——千万不能使这种修饰变成过火的吹嘘,否则就过犹不及了!

如果你过度吹嘘,一旦当别人真的与你深入讨论,你就来不及圆谎了。要知道,一个人的品格中诚信占了很大比重,吹嘘和实言的区别就在于——是否能真的去行动。如果只是说说,那么吹嘘迟早会被拆穿,这时候就是你大祸临头的时候了!

这就是我们得出的最后结论:一次小小的不伤大雅的吹嘘,也许让你得到一个朋友、或者一个机会,但是如果你是不断地吹嘘,就势必会失去自我。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警惕吹嘘这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伤了自己。

雷区3:唱独角戏,舞台上只有自己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当他处在人群中心时,听到的声音只有附和和沉默,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然而,他只是独角戏的主角。另一种人,他是自己所处的人群的核心,背景是热闹的争论或者讨论,他总是在导演一幕幕其乐融融的欢乐剧。也许总唱独角戏并不会导致众叛亲离,但是也不会有高处不胜寒的骄傲,要知道,世界毕竟不是一个人的,如果要当永远的主角,那你就永远得唱独角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