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华成语故事全集:为人处世的故事
4180800000016

第16章

任人为贤

【释义】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齐襄公的两个弟弟,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他们的师傅,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惯齐襄公的行为,因而在他们师傅的带领下前者到了鲁国,后者到了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到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众叛亲离

【释义】大众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极其孤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名叫公子晋,另一个名叫公子州吁。州吁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见兄长卫桓公是一个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当国君。

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到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为桓公饯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

“祝兄长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

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

州吁杀了卫桓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郑国早有防范,卫军大败而归。

鲁国的国君隐公得知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

“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

众仲回答说:

“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非常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他的亲信也会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

众仲接着又说:

“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

没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确借助陈国的力量,消灭了州吁以及他的手下。

众怒难犯

【释义】形容众人发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当他的意见与握有大权的子驷意见不统一时,便带领宗族的人杀掉子驷、子国等人,还强迫郑简公跟随他来到北宫。

子驷的儿子听到尉止叛乱的消息,在家中没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领部分亲信去攻击尉止,结果,家中的奴隶和仆人乘机逃跑,而子国的儿子子产却临危不乱,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们和自己同心协力,一起去平息叛乱,然后带领人马去攻打叛乱的尉止。而郑国另一个大夫子孔听说子产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协助,终于和子产一起杀了尉止,平息了叛乱。子孔做了郑国的执政大夫。

子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制定了盟书,规定所有的官员都要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对此不满,他就准备大开杀戒,威逼他们顺从。子产劝阻他,要他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安定国家,他们发怒,就让他们发怒好了!”

子产说:“众怒难犯!专权是难于成功的。不如烧了盟书来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见子产说得在情在理,而且对安定大有好处,便也不在坚持制定盟书一事,郑国也因此繁荣稳定。

伤风败俗

【释义】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伤:损伤。败:败坏。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他仕途颇不顺利,多次遭到贬职。进士出身后,任过低职如连州阳小县令,国子监博士,也任过高职位如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杀身之祸。原来,当时佛教盛行,从官员到百姓,许多人都信佛,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

“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结果却是悲惨死去。”

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似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宪宗以为韩愈在诅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杀他以解心头之恨,但宰相裴度为他讲情,韩愈才得以解脱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职。

先斩后奏

【释义】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将罪犯杀死以后再奏报皇帝。后泛指先采取行动,再向上报告。

【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写过一部《窦娥冤》的戏,说的是有个寡妇窦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的迫害,被诬告杀了人,糊涂官府断案不明,严刑逼供,结果判窦娥死刑,临刑时窦娥在刑场上指天发誓,哭天喊地地说:“死后必定血溅白练,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当上了大官参知政事,奉旨访察民情,惩处贪官污吏,才替女儿窦娥鸣冤昭雪。

《窦娥冤》第四折中,讲的就是窦娥父亲窦天章,在京城一举中第,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他想念女儿窦娥,寻她不着,十分伤心,眼睛哭花了,头发愁白了,又见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烦闷。夜间灯下观看案卷,遇上女儿窦娥托梦与他……

戏中有这样一段话:“只因老夫廉洁清正,刚正不阿,谢圣恩可怜,加老夫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之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贪官污吏,容老夫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