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08

第8章 人物篇(7)

我们不能要求纪晓岚也去效仿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受辱乃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

“纪晓岚做不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每每看到纪晓岚的故事,就想说一句:“悲哉,纪晓岚。”

敢向和叫板的芝麻官

和砷民称二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声势显赫,争相巴结他的人趋之若鹜。可天下就有一个不怕的主,公然向和砷叫板,他是一个七品芝麻官。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军机大臣和砷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派密探四处寻找一个聚众谋反领袖王伦的下落。密探以杜成德、曹君锡为首的十三人狐假虎威有恃无恐,每到一处,横行霸道,恶事做尽,无人敢拦,地方备受滋扰。当这伙人来到山东博山县时,照样横行霸道。该县新上任不久的知县武亿,性格正直豪放,见外来的衙役在他的地界为非作歹,勃然大怒,马上将飞扬跋扈的这伙人扣了起来。

在武亿的县衙里,衙役要求杜成德等人跪下,这伙人不仅不跪,反而更加嚣张,疯狂咆哮。杜成德拿出自己的令牌,恶狠狠地往堂上一扔,瞪着眼睛厉声对着武知县叫嚣道:“我等遵奉九门提督府牌,出京缉拿要犯,你是个什么官,敢阻挠我等行动。”

武知县扫了一眼令牌,大声叱斥杜成德说道:“令牌令你到地方后,报告有司衙门,求得协助缉捕。你等到博山已有三天,不来拜见本官,这不叫违令,又叫什么?而且令牌上写着只有差役两人,其他十一人都是干什么的?”这个杜成德走南闯北耀武扬威一马平川,根本没想到这天下还有不怕和中堂的人。他仍是桀骜不驯嚣张不减。武亿一声喝令,对仗势嚣张的杜成德重杖数十。当地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

事情惊动了山东巡抚,这些官老爷深谙官场的游戏规则,武亿的做法令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纷纷怨恨武亿行事鲁莽,给地方惹了大祸,实际是怕和砷怪罪下来连累了他们的乌纱,连忙舍卒保车。于是,巡抚吉庆以杖责九门提督差役的罪名,上疏劾奏武亿,并将奏折副本抄呈和砷。

和砷是谁呀?用一个“老奸巨猾”实在是委屈了他。这山东巡抚吉庆的马屁没拍对地方。和砷收到弹劾武亿的折子副本后,怪这个吉庆多事。他往外派的这些人,是不符合大清法律的。和砷的想法是,吉庆这样张扬这件事,这不是揭露我和砷私自派谴差役的不当吗?这不是暗地里表扬武亿是个耿直县令吗?于是,和砷不动声色地命人把折子副本退给山东巡抚。吉庆等没办法,只好再上折子,煞费苦心地避开这件事,以“任性行杖,滥责平民”的罪名弹劾武亿,摘了武亿的乌纱帽。

虽然武亿在山东仅仅做了七个月的县官,但由于他为官清廉,敢为民请命,得到百姓的高度赞誉。当他被罢官后,博山一千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到巡抚大堂为之请命。吉庆被感动,亲自进京为其翻案。大学士阿桂斥责吉庆道:“朝廷条令禁止番役出京,你怎么这样糊涂,竟然隐去真相,将依法行事的县令弹劾,何也?”吉庆深为悔恨。但由于和坤的压制,驳回了让武亿复职的请求,冤案终未得申。

“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武亿于是回籍专于著述。他博通经史,精于考据,一生著述颇多。他是乾嘉之后“新洛学”的主要人物,尤好金石之学,亦工于书法,著有《授经堂诗文集》、《金石三跋》、《授堂诗钞》、《授堂诗文》、《偃师金石记》、《安阳金石录》等10余种,还编修了《偃师县志》、《鲁山县志》、《宝丰县志》等凡数百卷,均在《清史列传》载传于世。其著述皆广引博征,学术价值极高。

嘉庆皇帝亲政后,和砷被正法。嘉庆皇帝令朝臣推荐委任各地方官员,条件是“品学端正,有真才实学,政绩可考。”武亿在被推荐之列。嘉庆派人召其进京,准备重用,然而当差役到武亿家里的时候,他已于一月前去世。清姚鼐为其作《博山知县武君墓表》,事迹收入《清史稿·武亿传》。

武亿(1744—1799年),字虚谷,一字小石,自号半石山人,河南省偃师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授山东博山县知县。武亿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勤于政务,对县里的案子秉正处理,随到随办,决不拖延,且能对行贿者严加斥责。其到任不久,博山大治。

“降年有永有不永;廉吏可为不可为。”——翰林院编修洪亮吉集经史句挽武亿。

武亿虽仅仅是个“七品芝麻官”,却不畏权势,严明执法,展示了他做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他因杖责和砷爪牙丢了乌纱帽,使得清朝的历史上少了一个勇于为民做主刚正不阿的清官。为此,我们又给和砷记上一笔公报私仇的罪状。但这也因此激发了武亿另一方面的潜能,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后世留下了100余卷翔实的著作。

配享清廷皇家太庙的唯一汉臣

清朝太庙是皇帝祭祀先祖的祖庙。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祫祭(皇帝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国有大事大典,也都进行祭告。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这其中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这个无人比肩的汉臣是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居官达50年。先后编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充实《明史》、《国史馆》、《清会典》。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他真正得到重用是在雍正朝。《清史稿·张廷玉传》说:“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雍正认为张廷玉“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张廷玉所草之上谕,全合雍正本意。康熙驾崩,雍正守丧期间朝中政局不稳。此时张廷玉每日奉旨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张廷玉片刻拟就,从未出错,雍正对其大加赞扬。实际上好长时间张廷玉主要工作是担任雍正的高级秘书。

雍正八年(1730年),设立“军机房”(又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张廷玉在军机处仅次于怡亲王允祥位列第二,他长期处机要之地最受到雍正的宠信和厚爱。《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自此以后,“奏折”作为一种官文书制度被确立下来。它的确立和军机处的设立一样,是清朝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清末。张廷玉完善了清廷奏折制度与军机处的运作规则,功不可没。

张廷玉职务繁多,工作忙碌,雍正经常一天召见他两三次。西北战役,他“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到朝房,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属吏常达数十人,他即使坐在轿中也经常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

张廷玉同雍正“名曰君臣,情同契友”。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得病,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臂痛,你们知道吗?张廷玉患病,不是联的臂病又能是什么呢?”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廷玉回乡祭祖,雍正赠给他一件玉如意,祝他“往来事事如意”。还下令“所过地方派拨兵弁护送,并文武官员迎接。”雍正还赐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雍正视张廷玉为左右之臂、股肱大臣。

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他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终身诵之。”他在修《康熙朝实录》时删削了许多不利于雍正的文字。雍正赞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然却“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拒绝。雍正皇帝顾念张廷玉生活清苦,雍正八年(1730年),曾赏银两万两,张廷玉不敢收。雍正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资助乡里穷困者和灾民。雍正还将位于圆明园附近的澄怀园赏给了张廷玉,张廷玉因之号“澄怀主人”。

乾隆二年(1737年),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被称为“良弼桥”。乾隆五年(1740年)春,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欠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雍正皇帝最赏识鄂尔泰、张廷玉这两位老臣。鉴于新君好通过处罚前朝老臣来树立威望,雍正皇帝在弥留之际,以“将来二臣可配享太庙”的方式来保护二人,彰显了雍正用心良苦,也表明雍正对张廷玉惺惺相惜的情分。

鄂尔泰去世后,乾隆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党权势过大,开始对张氏家族抑制,还对张廷玉做出了略带侮辱性的评价:说张廷玉不过“以缮写谕旨为职”。在本朝的十几年,“毫无建白,毫无襄赞”“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说张廷玉不过是个写圣旨的,在本朝十几年没有一点辅改的功绩,只不过是因为他供职多年,如那些古时的器皿样,只是个摆设而已。

乾隆十二年(1747年),张廷玉因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不高兴,对他说:“朕以为,作为人臣,如果心意预先有辞官而去的想法,必将对一切事物漠然视之,敷衍了事疏于政务,年龄已到就奉身告退辞职,谁还会全力为国家管理实务?这是不能不加以辨别说明的。”乾隆实际上不想放张廷玉离开朝廷,他要亲自看着他老此终身。张廷玉从此不再敢轻言辞职一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以张廷玉年逾古稀为由,准他不必早朝,遇天热,或刮风下雨,可以不必入内,他的内阁首辅位置由讷亲取而代之。张廷玉明晰皇上此举的真正意图,于是立即上疏请求辞去兼管吏部事务的职务,要求回乡,这次乾隆准了。张廷玉奉请入朝谢恩,奏称“蒙受世宗遗命得到配享太庙殊荣,乞求圣上将所说立为凭证。”为自己身后配享太庙之事让乾隆皇帝给他写一份保证。这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他还是写了首诗赐给张廷玉,在诗中表明不会改变先皇遗诏。第二天,张廷玉让儿子张若澄上朝代谢皇恩。乾隆很恼怒:“张廷玉就在京城,即使病得很重,就是爬着来,也该来谢恩。为自己要赏赐时能亲自上朝,可是谢恩时就不能亲自来了,这样对待朝廷给他的莫大恩惠,好像这都是他应该得到的,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乾隆的怒言被张廷玉的门生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暗中通风给他。张廷玉第三日早上赶紧进朝谢恩。乾隆见状猜想有人走漏消息,经查果然如此。乾隆十分生气:“朕为天下主,而令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斥责张廷玉“负恩植党”,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张廷玉的朝臣见风使舵,向上进言,称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庙这一最高荣誉。乾隆谕示仍保留张廷玉配享太庙。罢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及尚书职,留任办事赎罪。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不顾自己是永璜老师的身份,急匆匆地向乾隆皇帝奏请南归故里。乾隆斥责道:“你曾待候朕讲读,又曾是定安亲王的师傅,却是这样的冷漠无情到如此地步,这是有良心的人做的事吗?”还诏命把配享太庙的名单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是否够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惶恐万分请求罢允配享太庙,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乾隆皇帝以此修改了雍正皇帝遗诏,罢除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同年9月,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罚张廷玉白银一万五千两,并追缴以前赏赐的各种物品,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张廷玉的其他党羽如汪由敦等人也都受罚。可见乾隆对张廷玉的怨恨。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83岁的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谥号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庙。

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对张廷玉之事仍念念不忘,当他再次看到张廷玉的奏折,认为他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致,命刻碑记之。乾隆在碑后题记,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

古人说“老而戒得”、“七十悬车”。正因此,张廷玉七十岁后才多次请求回乡养老,绝不为过。可却因此惹了乾隆,遭受罢官、削夺爵位、免予配享的处分。

回头看,张廷玉为清王朝日理万机呕心沥血这样了还不行,按照乾隆的观点你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样的苛刻要求,打击加上侮辱摧残,绝对够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经受的,郁闷恐惧恐怕一直伴随在其最后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廷玉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长逝。尽管他仍被恩准配享太庙,那毕竟是他死后的事情了,当事人本身不知晓,给后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义?

一位师爷给和定了二十宗大罪

乾隆嘉庆两朝,有一个高风亮节的好官,这个官最初给封疆大吏当师爷,后来做官做到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大学士、太子太保。做官四十年,竟然是私篾毫无,归故里时随身带的仅几十箱书而已。乾隆年间在朝堂上,他多次与和砷直面交锋,和砷却拿他没有一点办法。这个两袖清风的好官叫王杰(1725——1805年),字伟人,号惺园,一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他以自己的凛然傲骨谱写了一曲人生无暇的华章,为郁闷的大清朝增添了一缕清新。

《清史稿》记载:“王杰以拔贡考铨蓝田教谕,未任,遭父丧,贫甚,为书记以养母。历佐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皆重之。”从这段记载看到,王杰考中了举人,后到两江总督尹继善和江苏巡抚陈宏谋府上做师爷,这两位都是乾隆年间政坛上大腕级的人物。尹继善,曾历任江苏巡抚,江南河道,云贵、川陕、江南和两江等地总督,为世宗、高宗所倚重,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原名弘谋,改名宏谋。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王杰给他们当师爷时,就是替这两位封疆大吏给皇帝写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