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24

第24章 真相篇(7)

十、当务之急应该大力开办税务学校,让大量的中国学生学习关税知识,做好替代洋人的准备,薪水也应该按照外人的待遇优厚发放。赫德总领税务已经五十多年了,而这件事却是从来无人提及,这怎么能说是做得好呢?

最赏识感激这位“洋鬼子”的是李鸿章,两人首次见面以后,李鸿章在日记中写道:“英酋戈登翩然来此,此人英姿飒爽,向所未见,且颇驯谨,了无跋扈恶态,不特韬略娴习,抑且质直明达。”戈登所率领的洋枪队是李鸿章清剿太平军时的得力力量。在攻打常熟的激战中,戈登指挥得法身先士卒,打了场大胜仗。李鸿章向朝廷保奏戈登为总兵官,封提督,领二品武官衔,赐穿黄马褂,带孔雀花翎,仿照西方式样给戈登制作了一枚特大的纯金奖章。还赏赐戈登万金,戈登辞谢不收,说:“我为中国效力,实是因为悲悯中国百姓所遭到的涂炭,我不是靠打仗来获取利益的人。”

戈登从中国回国,临走时向大清官员赠言:“中国人民耐劳易使,果能教练,当可转弱为强。”又说:“中国海军利于守,船炮之制,大不如小。”临行,他的行囊仅带走了那枚奖章和黄马褂。戈登回到英国以后,将纯金奖章熔掉捐给了慈善机构,只保留了黄马褂,这件黄马褂至今依然存放于英国的戈登纪念馆。

光绪十二年(1886年),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得知戈登毙命于非洲后,在天津为戈登建一座纪念堂,挥泪祭奠了戈登。

戈登所谋划的“在中国开议”、“先练陆军,后练水军”、“直接向外国制造厂订货采购”等策略就是现在看来也不能说不对。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当时清政府的总税务司英人赫德的指责。戈登认为“总税务专管税务,不令擅越他事”,“亟设税务学堂,以备代替外人”。赫德在中国当政总税司近五十年,干涉政务,到处伸手,泱泱华夏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最后,“检举”他的居然是他的同胞,值得人思考。

戈登杀害我们的同胞,抢夺我们的财富,从这点说,绝对是我们的敌人。但他却表现出对中国前途的忧虑和同情,因而侠肝义胆为中国的军事外交出谋划策,在维护清政府国家利益方面比朝廷的那些贪官污吏们更具有责任感。

林则徐在虎门是如何“销烟”的

在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第一块就是林则徐主持进行的“虎门销烟”壮观场面。人们每提及“虎门销烟”都会描述成“林则徐烧鸦片”,也看到过不少图画表现虎门销烟时的浓烟冲天。但探寻历史真相,却不是这样一回事:真实的说法应该是“林则徐淹鸦片”。

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经过调查得知传统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烟油烟毒膏会渗入土壤里,如果挖土提炼,就仍可重新得到十之二三。为此,林则徐研究出另一种销毁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是在海边筑了两个大池子,池底铺石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池旁开一涵洞,池后通水沟,将浓盐水倒入其内,把烟土投入泡浸半日,加入石灰,用木耙在池中搅拌,石灰遇水便沸,将烟土完全溶入水中溶解销蚀。待退潮时,把池水接引到海洋,再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以日内消化鸦片,放出大洋,令水族先期暂徙,以避其毒也。”

美国商人金等十几人,不信林则徐能把所有鸦片彻底销毁,特来实地考证。林则徐准许他们进入到池边,直接详看销烟方法。这些洋人看了全过程就是一个心服口服,集体向林则徐脱帽致敬。传教士裨治文记述:从四月廿二至五月十日当中,共销毁2376254斤鸦片,其中少数鸦片运送京师作样本,然后销毁。

林则徐在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历时二十三天,销毁鸦片20283箱,给英国鸦片贩子以沉重打击。

“虎门销烟”是人类史上旷古壮举,林则徐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虽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但这是清王朝长期对外采取消极、落后、错误的闭关政策,作茧自缚的直接结果。

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辱一个伟大的史实,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可悲的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林则徐的禁烟壮举只能以悲剧谢幕。

两重臣相争,一无赖得利

晚清重臣胜保与琦善水火不相容,一直在相互斗法。在他们的争斗中,一个流氓无赖却得到天大的好处,捞了一顶顶戴花翎。

清人张集馨在其所著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描写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个无赖张小虎,模样长得很是丑陋猥琐,让人感觉就像见了鬼一样。这个痞子一直在清军营中混着。琦善在扬州督军围剿太平天国起义时,张小虎因贻误战机,琦善差一点砍了他的头,最后发了一下慈悲,将他发配到新疆。这个兵痞子打探到胜保与琦善不合,而胜保此时也因过失被降职流放到新疆,充任伊犁领队大臣。张小虎便向胜保请求要到他的军中效力,还说他带领着二百多名士兵一同来投奔。胜保一听很是高兴,就应允了。这个张小虎就带着他的几十个“同等货色”前来投奔。张集馨受胜保派遣去核查兵勇的人数,张发现其所带来的实际人数还不足五十人。

这个无赖在胜保军中曾参加了两次攻城作战,两次他都说自己如何英勇而被敌方击伤。一次说是伤在脖子上,用棉布紧紧包扎起来,没过三天就完好如初和平常一样,连一点伤疤也没有留下。还说一处伤在口内,对众人说枪弹已经从大便中排泄出去了。

这个泼皮无赖欺上瞒下,毫无顾忌地矫情伪作,招来一片嘲笑。胜保大人却赏给了他六品顶戴花翎,赏罚竟荒唐到了这般田地。这样的军队镇压个民反暴动都难以应付,更别说去和洋枪洋炮对垒了,焉有不败之理。

慈禧掌权后,杀第一功臣背后的玄机

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掌权后仅一年多,却恩将仇报亲自下令令其第一功臣自裁。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立大功后,在短时间内遭到这样的“待遇”?这个人就是满族权贵胜保。

从道光年间开始,由于清朝统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引发了各地的民众暴动,按下东边葫芦浮起西边瓢,朝廷上武官不够用,许多文官改了行,曾国藩就是一个成功的列子。满族人胜保字克斋,道光二十年进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顺天府儒学教授,后又担任翰林院侍讲、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以敢于上疏言事闻名。胜保虽然是文官,却非常崇拜岳飞那样建功立业的武将,咸丰皇帝给了他机会让他转行当了武将,后来他在慈禧和八大臣斗法发动辛酉政变最紧要的关头,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助慈禧政变成功,做了太后党,成了慈禧的一位红人。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下遗诏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摄政。早就觊觎朝政大权的慈禧,为争夺大清朝最高统治权,视这八大臣为“眼中钉”,欲坚决铲除而后快。此时的慈禧身在热河,而她的政治势力却远在京师。慈禧深知一旦八大臣的统治地位巩固,她梦寐以求的权利梦想就会成为泡影。她焦虑万分,寝食难安。

此时的胜保任兵部右侍郎,手握重兵,正在直隶和山东边界与捻军作战。咸丰皇帝之死引发的政治波动吸引了他的注意。胜保观察形势,敏感地察觉到慈禧、奕一党与八大臣的对立,他将赌注押在了慈禧一方。八月初二,胜保不顾清廷禁令,上了“吁恳请北上叩谒梓宫折”,提出要吊唁先皇。在这个奏折里,胜保说,“即与本日起行。”摆出一副扔下笔墨就动身的架势。实际上胜保这是进行一招试探,逼迫八大臣批准他的做法。这个紧要关头,一个手握重兵的朝廷要员摆出任何姿态,都会引起各方面的反应,都可能直接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清史稿》称,“文宗崩于行在,穆宗嗣位,肃顺、载垣、端华等辅政专擅,胜保昌言将入清君侧,肃顺等颇忌惮之。”肃顺等八大臣接到胜保奏折,觉得无法阻拦,只好同意了他的请奏。发“上谕”准许胜保前来,“叩谒梓宫,叩谒后即赴军营”,这也显露出八大臣对这个军事实力派的惧恨。

胜保赢了第一回合,他带兵赴热河“奔丧”。胜保名义上去热河给先帝吊唁,却先到京城,为的是先到恭亲王奕那里探听政局动态,表明自己的立场,受领下一步任务。在京城,胜保又进行了更为大胆的试探,他将皇上和皇太后同列一折请安。胜保在试探八大臣,如果这一奏请方式能通过,就等于对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予以默认。八大臣接到胜保的这个折子,立即认为抓住了胜保的小辫子,指责胜保署“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衔,具折向皇太后请安,“实属有违体制”,“向来无臣工具折请皇太后安之例”。还指出胜保在皇帝丧期内用黄折很不合时宜,著交部议处。胜保被肃顺们抓住把柄,只好再上奏折认错,“叩谢‘交部议处’天恩”。

就在胜保在京城之时,热河争夺最高统治权利之争达到白热化。初十日,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表示接受山东道员董元醇的奏请,“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但八大臣当场驳斥了这个奏请,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言路全部封死。

慈禧知道在热河她根本无力对抗八大臣,要想扭转局势必须回到京城与恭亲王联手,早一刻回去就早一分胜算。当慈禧提出要回京城时,这一提议也遭到了八大臣的反对。慈禧知道如果她再让步,她的政治权利梦想就将化为泡影再没出头的可能。为此慈禧毅然决然地说:“回京城如有意外,不与尔等相干,立命备车驾。”八大臣理屈没法再坚持己见,放虎归山,埋下了慈禧反攻倒算的种子,为他们自己掘下了坟墓。

胜保抵达热河后吊唁了先皇梓宫。慈禧密切注意着周围的动向,因为她受到八大臣的严密监视,不能召见胜保。当晚,胜保的住处来了一位神秘的人,这个人叫许庚身,是军机章京,他作为慈禧的密使来见胜保。胜保提出想要兵谏的想法,许告诫胜保不要轻举妄动,一旦打草惊蛇,胜保的军权就会被削夺,就会影响太后的全盘计划,一切要等到太后回到京城后再动手,只有京城地点、时机、实力最为合适发动政变。胜保完全听从了许的建议。十八日,胜保离开了热河,急速赶回自己军中。

二十三日,两宫皇太后与小皇帝起驾返京,经过许庚身运作,护驾的二万多人马大都换成了胜保的部属,确保两宫太后的性命无虞。二十八日,车驾行至密云,慈禧收到一个奏折,是胜保呈奏的,声称他坚决拥护御史董元醇关于请求两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奴才胜保跪奏,为政柄下移,无以服众,皇太后权宜听政,而于近支亲王择贤而任……为今之计,非皇太后躬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正国体;非另简近支亲王佐理庶务,尽心匡弼,不足以振纲纪而顺人心。”(《清史稿·胜保传》)。有了这个折子,已经被八大臣拍死了的“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提议,完全可能来个咸鱼翻身死灰复燃。胜保公开声明支持慈禧与恭亲王掌权,他作为朝廷重臣又手握重兵,极具威慑性,为慈禧添加了一个极具分量的筹码。

次日,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平安抵达京城,慈禧在恭亲王的鼎力协助下,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政敌肃顺、载垣等八大臣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夺得最高政治统治权,确立了慈禧、奕执政的新格局。胜保积极支持慈禧太后发动这次政变,成为“垂帘听政”有功之臣。政变后,慈禧给予其重赏:胜保被晋升镶黄旗满洲为都统、兵部左侍郎,不久加兵部尚书衔。由从二品官员升任从一品大员,成为京职与外职兼于一身的重要大吏。可是,慈禧并没有把胜保留在朝廷中枢,他没能进入慈禧的核心政治圈。慈禧仍命他赴山东、安徽、河南“剿捻”,授命他继续镇压农民起义,他以为这是再造帝国的重任,只有他这样的再世之才才可堪当。

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授胜保钦差大臣,入陕镇压回民起义。途中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率部反戈,与清军相抗,清廷严斥胜保失当。从此,胜保噩运临头,那些看不惯胜保的诸多官员纷纷上奏揭发胜保“任性骄纵,收受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等十大罪状(《清史稿·胜保传》)。胜保自恃有功于朝廷,对十大罪状,胜保只承认“携小妾随营征战”一条,否认弹劾他的其他各条“罪状”,称是“诬告”,狂妄叫嚣大喊冤枉,要求朝廷惩办诬告他的人。慈禧异常恼怒,说他“挟制朝廷”。这实际上是慈禧新加给胜保的大罪,这就表明胜保在慈禧的心中已经由厥功至伟的功臣,转成“挟制朝廷”的心腹之患。河南巡抚严树森奏道:“回捻闹事只是癣疥一样的小病,惟胜保为心腹大患。观其平日奏章,不臣之心已可概见。”严树森的话道出了慈禧的心病。

胜保获罪,其实应该说由来已久。胜保治军作战,心切气盛,与清廷要员,地方官吏、友军统帅关系不洽。对于造反的太平军和捻军,一意主“抚”,总是寻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官禄收买捻军头目就“抚”。在个人权力所及之内,能和就不战。胜保的招抚做法,与权威日盛的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督办安徽军务的袁甲三等坚主镇压的意见相左。王士元《痴偶笔》记载:湘军首领胡林翼说胜保,“满腔忌克,其志欲统天下之人,而实不能统一人。在皖中,每战必败,败必以捷闻。其人本不知兵,尤不晓事,自降于贼而美其名曰贼降。盖其一生本领,以熊文灿为祖师,而昏懦刚愎又过之。”这基本上也代表了曾国藩的看法。从那时起,清廷“褒其才略,戒其骄愎”,对他已不很信任了。

清廷借此机会宣布胜保罪状,削职押解京师,关押抄家,听候审讯。恭亲王对胜保在辛酉政变后居功骄横一直很是不满,这回机会来了。在慈禧的授意下,恭亲王下令查办胜保的罪行。而委派查办的首席大臣却是僧格林沁亲王,胜保正是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而夺取其帅权的。僧王对胜保的罪状,自然件件认真“查实”,不会“亏待了”胜保。朝廷中也有人上疏为胜保求情,要求从轻处理。清廷深感胜保桀骜难驭,已失去了辛酉政变时的作用,已下决心将他处死,对此一概不准。朝廷最后下诏,“斥其贪污欺罔,天下共知。苗沛霖已戕官城,宋景诗反复背叛,皆其养痈贻患,不得谓无挟制朝廷之意,念其战功足录,从宽赐自尽”。

胜保助慈禧太后夺权,功劳不可谓不高。然胜保居功自傲嚣张至极,许多事情让慈禧接受不了,才招来杀身之祸。临刑前,胜保几次要见慈禧,都不得如愿,太后怕他什么?这里面有什么交易什么承诺都随着胜保的自缢带到了阴曹地府,了却了慈禧的一桩心病。对慈禧来说,除去胜保,立威示儆,剪除后患,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