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23

第23章 真相篇(6)

曾国藩做两江总督时,一次,他的两个幕僚在幕府相互出对,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回对“同进士”;接着从“如夫人洗脚”对“同进士出身”;“替如夫人洗脚”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个人闹腾得不亦乐乎。突从里屋传出一个摔东西的响声,接着总督大人铁青着脸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目瞪口呆,意识到他们闯祸了。后来弄明白了,原来权倾天下的总督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他俩捅到了人家总督大人的“软肋”。

清朝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只是“相当于”罢了。

曾国藩学生左宗棠的“学历”比起老师又逊色了一筹,只是个“举人”出身。可这位非常有性格的“举人”却不像老师那样温柔了,什么韬光养晦,什么难得糊涂,脾气火爆的左宗棠不来这个扭扭捏捏。他一直自比诸葛亮,一向以为今亮(即他自己)未必不如古亮(三国时的诸葛亮)。左宗棠也确实在治军、打仗、办洋务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一些成就。为了能获得更大荣誉,死后能得到皇帝给予的谥号,因此左宗棠一心要摘掉自己“举人”的“中等学历”,说什么也得弄个“高等”的。

湖南是太平天国战争早期的战略要地,咸丰二年(1852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长沙城危急之际,经人举荐,湖南巡抚张亮基聘请左宗棠为师爷,并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他。左宗棠由此得以大展身手,他立马“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付诸实施,终于使长沙固若金汤,太平军围攻三月无功而返。左宗棠初露峥嵘,一生的功名也由此开始。

咸丰四年(1854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这次时间更长,达六年之久。其时,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太平军占领。左宗棠焦思竭虑,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以一己之力支撑大局。对统军打仗一窍不通的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终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左宗棠在长沙也两次证明了自己,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咸丰九年(1859年)腊月,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其中说:“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他的这两句话,让左宗堂的名字一夜传遍全国,自此,左师爷牛大发了。骆秉章统领的有位总兵名叫樊燮,自恃立有战功见左师爷不拜。左师爷十分恼怒,喝道:“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拜?”樊总兵答道:“武官虽微,但我也是朝廷二品大员,为何要拜一个未仕的举人?”左师爷闻言大怒,破口大骂:“滚出去!”事后,左师爷逼着骆秉章参了樊总兵一本,让这位“有眼不识泰山”的总兵卷了铺盖。

做官要有“学历”,中了秀才后再考举人,中了举人,才有更大的机会向上发展。但对于做官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中进士,由进士而翰林,就可以走进朝堂。再者说,也只有“进士”一类“高等学历”,死后才有可能得到皇家给予的谥号。

左宗棠的“学历”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成为“举人”的。但此后的几年中,他三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故此,“举人”的学历绝对是左宗棠的一块心病,他一心想要弄个名正言顺的“进士”。

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督办新疆军务。这位左大人一直为自己的“举人学历”耿耿于怀,他想的最多的是,自己的身份仅是举人,再有功劳按例也不能入阁,死后也得不到追封,自己建立再高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光宗耀祖,这哪对得住祖宗啊。于是,在军情紧急时刻,这位十分有性格的左大人自恃盖世功业,上奏清廷,要求解除军务,回京参加会试。当时,西北正处于关键时刻,左宗棠此时要求更易主帅,对于清廷来说,这简直是“大厦将倾”。朝廷看出来左宗棠的真实用意,赶紧遂了人家的夙愿,破例赐他一个进士,并授予翰林院检讨职务。左宗棠由此得到了绝对的“高等学历”,精神大振所向披靡,接连攻克塔城、伊犁、新疆,收复六分之一的国土,为大清立下不世之功,自己也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序列。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晨,七十四岁的左宗棠在福州钦差行辕任上去世。追赠为太傅,谥“文襄”,赏治丧银三千两。左宗棠可以微笑着满意地长眠了。

谁葬送了胡雪岩的白银帝国

胡雪岩是中国晚清第一大豪商,个人资产在高峰期达到白银3000万两,超过了清政府的国库储备。然而他的白银帝国却在短时间内坍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其政治上不成熟,做了李鸿章和左宗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鸿章与左宗棠在“洋务”、“海防”、“陆防”等多方面针锋相对,分歧不断,互相拆台,后期明争暗斗越来越激烈。而胡雪岩对左宗棠强有力的财政支援使得左宗棠屡占上风,这让李鸿章十分恼火。李鸿章定下“排左必先除胡”的策略,先剪掉左宗棠的羽翼,再击倒他。在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政治斗争中,胡雪岩就这样成了李鸿章的眼中钉。

任何历史事件都有着复杂因素和背景,在胡雪岩倒台的过程中,浮出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叫盛宣怀,他直接颠覆葬送了胡雪岩的白银帝国。你这有“左胡”“官商组合”,李鸿章和盛宣怀来了一对“李盛组合”。盛宣怀,李鸿章的心腹之人,字杏荪,江苏武进人。控制、参与了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他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他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李鸿章和左宗棠相斗期间,胡雪岩在商场上春风得意,在利益的驱使下,他涉足了自己并不熟悉的蚕丝市场和国际市场,与美国商人展开商战。但他缺乏政治经验,不知道潜在的对手在密切地关注着他的破绽。

胡雪岩不能忍受外商长期霸占中国生丝出口市场,“邀人集资同买,则夷人必服”,他带头动用银2000万两,囤积生丝14000余包,超过了上海生丝全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当生丝市场价格上涨后,胡雪岩不仅不抛,反而继续囤积,想逼迫以美国人为代表的生丝外商提高收购价格。可他没有想到,国际市场已被美国控制,当中国商人想卖掉手中的货物时,却无法出口。最终,胡雪岩不得不停止收购,而囤积的生丝不能变现,直接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光绪九年(1883年)夏,胡雪岩被迫贱卖生丝,亏耗1000多万两,实力损了一半。

而正在这关键时刻,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左宗棠再次被招入军机,胡雪岩则为左宗棠筹备军饷。李鸿章趁左宗棠不在两江,指挥盛宣怀准备向胡雪岩下手。这时,胡雪岩为清廷向外国银行借的80万两巨款正赶上到期,这笔借款是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借的,外国银行只认胡雪岩。这笔钱每年由各省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按惯例,只要各地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转给胡雪岩,由他来还款。盛宣怀在这方面做了文章,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的意思是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二十天。邵友濂是李鸿章的人,自然照办。落实好这件事,他又串通好外国银行,向胡雪岩按期催款。由于事发突然,紧急之中,胡雪岩只好调来阜康银行各地钱庄80万两银子,先还上外国银行。胡雪岩没认为这件事有多严重,他认为协饷一定要给他的,晚发二十天没多大事。

处于暗中的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数额了如指掌,他开始出手给胡雪岩致命一击。他抓住阜康银行空虚之际,组织人到银行提款挤兑。这些提款的人都是绅商大户,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上万两。他还让人四处放风,说胡雪岩囤积生丝大赔血本,挪用阜康银行存款。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银子,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如此一喧嚷,存款户很快纷纷提款,挤兑风暴在上海爆发。盛宣怀在那里坐镇,煽风点火把动静搞得很大。

胡雪岩星夜赶到上海,让总管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赶紧发下协饷,邵躲起不见。胡雪岩又急忙给左宗棠发电报,请左帮助救急。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使左宗棠没能收到这份电报。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催讨,邵友濂已经溜了。

胡雪岩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捱过挤兑风潮。不想这次风潮来势迅猛,愈涌愈烈,上海挤兑很快失控。各地阜康银行也是人山人海,存款被纷纷提取,银行门槛被踩破。山西票号和外国银行也顶不住压力,纷纷停止注资和拆借,并限令当年十月底前清还长期借款。胡雪岩的阜康雪记钱庄首先倒闭,接着,胡庆余堂易主,宣告破产。疯狂的提款和断流,导致胡雪岩设在北京、杭州、宁波、福州、镇江以及湖北、湖南等地的阜康字号相继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下,全部倒闭,接连破产。

胡雪岩这才明白,有人做了他的手脚。阜康银行倒闭,事关重大,邵友濂急忙上报朝廷,左宗棠匆匆从京师赶来。胡雪岩恐慌中曾三次与左宗棠会晤,要左想方设法为其收拾残局。但是,作为阜康钱庄的大客户,恭亲王奕、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煜等人,见死不救,也都溜之大吉。李鸿章等人火上浇油,还把胡雪岩向外国银行贷款时多报利息的事情抖落出来,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大发雷霆,要胡雪岩加倍赔偿,下令查抄胡雪岩的家产。

光绪十年(1884年),左宗棠病倒了。曾国荃代理两江总督,他上折奏道,“胡光墉此番案属因公支用,非等侵吞”,为胡雪岩想办法规避查办,却是无果。光绪十一年,左宗棠病逝,胡雪岩最大的靠山轰然坍塌。户部尚书阎敬铭落井下石,奏请“已革道员侵取公私款项,请旨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国法”,朝廷立即准奏,胡雪岩在押解入狱令到来前已经黯然病逝。胡雪岩的一生就这样不了了之,清廷对他的案子也来了个不了了之。

胡雪岩死后,盛宣怀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事业蒸蒸日上。1885年,他到轮船招商局担任督办,并应张之洞之邀,复返湖北筹办汉阳铁厂,之后,盛宣怀又受命担任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

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野心过大,急于扩充,使钱庄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被挤兑导致的。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官场后台的坍倒和官场的倾轧,来自政治敌手的打击。胡雪岩虽也戴着二品顶戴,但他却游离于官场之外,不谙官理,不懂变通,而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

侵略者竟为大清强国献计谋

英国将领戈登,在咸丰十年(1860年)随着英国侵略中国时,直接指挥了圆明园的大烧杀、大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当时他还留下了名言:“我们用最野蛮的方法践踏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国驻华公使向清廷提出,“欲永租津地一区,为造领事官署及英国商住屋、栈房之用。”戈登充当英租界内规划设计,从而为后来源源不断的英国传教士、商人、淘金者进入天津奠定好了一块落脚地。

同治二年(1863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朝廷成立洋枪队,所有的指挥官都用欧美人。华尔战死,白齐文接替后不长时间又被戈登替代,他成为洋枪队的头子,在李鸿章麾下听遣。戈登与起义军激战于江浙两省,在中国两年内参加了三十三场战役,攻克城池数十座,其中一个战役历时一年半,仅费军需一百万两,人们都认为这是奇功。戈登十分谦逊地说:“平叛如此乌合之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假以时日,中国官兵也可以平叛的。可是中国的上级官僚急功近利,于是在上海招募外洋无业亡命之徒,让这些人平乱;不知道这群人完全是冲着利益来的,反复无常,将会为中国留下无穷祸害,比土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我得以带领这只部队,严加约束,事后设法遣散,不让他们留下隐患。这是我为中国立下的一点微弱之功。”

然而就是这个侵略者洋鬼子,一个双手沾满太平天国鲜血的刽子手,却对清政府很有感情,提出了很多有利于中国强大的建议,甚至于有利于抵御外侮,对大清朝十分有宽裨益。

清人李岳瑞撰《春冰室野乘》有《戈登遗言》一文说:“戈登,曾经为中国立下功劳,他隶属李鸿章帐下十余年。后来回归英国,死在埃及任上。我国的朝廷官员提及他,认为其不如英人华尔。可是华不过是一战将,戈登则具有文才武略。况且他忠于我国,这些是不可淹没的。他回英国时,曾经给李中堂上书献出十条策略,论外交军事十分详细,可惜的是我们对他的所言不能认真对待。假使及时听从他所言,何至有后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祸端?这些大不幸正是戈登所提醒的,我们事事没有不遭此祸乱的。现在戈登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年了,情况却是每况愈下,糟糕透顶之极。倘若戈登知道了这些,也会哀叹他对中国所说的那些话不幸被言中啊。”

戈登所献出的十条策略,其主要内容于下:

一、以后中国与外国缔结条约,当在中国进行,此为原则。以前我国与各国立约,没有这样做的实在是不可胜数。《马关条约》还不计算在内。

二、与外国缔结条约,要多用文字,少用语言,条文文字要简单。签署前先咨询别的国家,因为各国为了各自在华利益互相猜忌,肯定会指出涉及最为重大利益的条款。只是这招十年前可以用,现在各国均势已定,他们经常串通,所以这条不灵了。

三、中国首都只要是北京,那就不要与人开战。首都离海太近,无险要可依赖。这条有人不以为然。即使如此,旅顺威海已经证明其不能守了,因此我坚持此意见。

四、如果没有强大的陆军部队,则海军就没有可以后退的余地。现在应该先训练陆军,等陆军训练好后再练海军。

五、北洋水师购买了诸多船炮,是十分失误的。当时如果拿这个钱来买新式枪支,是有好处的。等陆军强大后,再建海军。以购船炮之款,尽购新式枪,等到陆军练成劲旅,再购船炮。

六、对那些嘴上好战却又不会战、不能战的,都应该斩首。

七、政府应该鼓励帮助本国商人出国,直接向外国制造厂订货采购。

八、海关总署应该设在上海,权限必须限于进出口税务,不让赫德插手其他事务。如果他动不动就和外国官员商议,那岂不是干预中国内政了?赫德如此专权,居然没人提这个,还谈什么别的呢?李文忠在海关总署时就不喜欢和他谈论内政,只因我的告诫。

九、政府应当责成专理大臣采办国防军火大事。如果遇到与各国公使谈论有不顺畅的地方,当令出使大臣,在外商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