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11

第11章 人物篇(10)

史称慈禧“爱画如命”,这位老佛爷常命这些枪手们代书“福”、“禄”、“寿”等榜书大字,挂置于宫殿之内。她最喜欢送人的礼物,就是这些钤上自己“慈禧皇太后之宝”玺印的书画。每逢寿诞,臣工阿谀奉承之时,慈禧均以缪素筠、屈兆麟等代笔的“御笔之宝”字画回赐,“赐字为乐”。几乎所有王公大臣的家里都有慈禧太后赏赐的“福”、“禄”、“寿”等“御笔”斗方大字。

在慈禧身边,缪素筠的每幅作品均需遵从慈禧的授意,盖太后的玺印。“不得随意任性,不得驰骋放纵,不得标新立异。”用她本人的话说:“泼墨虽多,尽为落套俗题。”缪素筠作品的顶峰期,是在她出宫后。足够的积蓄保证了她“安定生活,稳心练笔,无任何后顾之忧,前瞻之愁。”她曾游三峡、登泰山,收女徒,畅己情怀画了27幅“造极面舒心”的作品。但因被授过内廷官衔,任过慈禧的代笔人,按出宫时的“旨嘱”,所有书画不可面市。这些真正体现她艺术水准的作品鲜为人见。

郭沫若曾作诗赞誉这位女画家,“苍天无情人有情,彩霞岂能埋荒井?休言女子非英物,艺满时空永葆名。”

由于慈禧这位政治女强人本身不具备很高的艺术鉴赏力,她的标准自然就低下,导致了她执政期间宫廷绘画水平的平庸。这半个多世纪书画艺术发展相对迟缓,裹足不前。晚清的宫廷绘画多为工细浓丽如绣织品的工笔花鸟,格调并不是很高,多“脂粉”气。其书法多为“福、禄、寿”大字作品,多“馆阁”气。其书画作品整体水平表现的不高,透露出大独裁者在这方面的庸俗和浅薄。

红顶商人,一个荒淫的暴发户

胡雪岩(1823—1885年)名光墉,字雪岩,安徽绩溪人,胡庆余堂创始人。他出身贫寒,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一代巨贾。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升迁至“布政使衔”从二品官阶,故又被称为“红顶商人”。纵观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商获仕、戴红顶子又穿黄马褂的,仅胡雪岩一人而已,他是晚清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胡雪岩拥有资产近3000万两白银的家业,田地万亩。事业有成的胡某人显露出“暴发户”的浅薄和荒淫。他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处处显露出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气。《胡光墉传》记载:胡雪岩修建“第宅园囿,所置松石花木,备极奇珍。姬妾成群,筑十三楼以贮之。”也有资料说“大起园林,纵情声色,起居豪奢,过于王侯,骄奢淫逸,大改本性。”他耗巨资营造的庭园被誉为“江南第一豪宅”。

胡雪岩酷爱女色,他经常在街市上寻觅美色,看见有姿色的美丽女子,就请人说和,身价再高也不计较,而且还会给女方的家人安排好差事。他仗着有财有势,把冒犯他的女子娶回后再休弃,肆意侮辱良家女子。他强买民女,通常只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新鲜感一过不喜欢了就给银数百两,任其改嫁。据《见闻琐录》记载,遭到他喜新厌旧抛弃的“凡买而旋遣者,殆数百人。”

《南亭笔记》记载:有一天,胡雪岩穿着朴素的衣裳到一个妓女处。那妓女看胡雪岩的穷酸相以为没多少油水,便懒得理他。只有一个老妇人殷勤招待了他。第二天,胡雪岩派人给老妇人送了两包金叶子。妓女那叫后悔啊,让老妇人跟着来人去请这位财神。胡也挺给面子,再度光临,然而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捻须微笑,嘲讽妓女有眼不识他这座泰山。

《庄谐选录》载有:胡雪岩一次经过一家裁缝店,见门口一个苗条女子很是上眼,就盯住多看了几眼,那女子觉察之后,急忙关门进入屋内。胡雪岩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派人拿巨资向其父亲提亲要纳其为妾,女子之父见钱眼开答应了。胡雪岩择日将这女子娶回,在新房里,胡雪岩自己喝着酒,然后让新娘子裸体躺在床上,又让仆人在一边高举着大蜡烛,他来回踱步看着这新人,放声大笑说:“前几日你不让我看,我偏要看。现在你还有什么办法制止我?”说完推门而去,到别的小妾房中过夜。第二天派人对这女子说:“这间房中所有的物件都可以拿走,你可以改嫁他人,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叙述了胡雪岩独特的生意经。六十三回写到:“他那经营手段也实在厉害,因此一年好似一年,各码头都有他的商店。也真会笼络人,他到一处码头开一处店,便娶一房小老婆,立一个家。店里用的总理人,到他家里去,那小老婆照例是不回避的。住上几个月,他去了,由得那小老婆和总理人鬼混。那总理人办起事来,自然格外巴结了。所以没有一处不是发财的。”

《胡雪岩外传》说他的杭州豪宅,文石为墙,滇铜为砌,有的墙壁是将细瓷碗打碎,捣成细瓷砂涂抹可以千年不朽。园林巧夺天工,楼阁玲珑,云屏绘锦,绿暗瑶香,耗资巨万,豪奢无匹。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有个外国官员到杭州,宁愿住在胡府也不去官方的迎宾馆。

胡雪岩姬妾成行,号称“十二金钗”,分住院内长弄中各楼,按序各占一室。到了晚上,侍女端上盛有各姬妾牙牌的银盘,胡雪岩随手翻一个,侍女就按牌上名字叫这个姬妾侍寝,宛如皇上翻牌子一样。胡雪岩每天早晨起床,由佣人端上用翡翠盘盛着的青黄赤白各色宝石若干枚,让他“养目”。每日合家大小还要鹭序般的去上房恭请晨安。至于唱戏祈福,摆酒张筵,无不穷极奢华。胡雪岩喜欢和众多的姬妾一起嬉戏、玩乐。他让诸妾穿上写着“车”“马”“炮”字样的红蓝马甲,登到在高台上画好的棋盘,红蓝对峙,胡雪岩和夫人在栏杆后用竹竿指挥她们,“下活棋”。胡雪岩和姬妾一起过着肉林酒池、欢歌盛宴的奢靡生活。享乐纵欲无度,挥金如汤沃雪。派头甚至超过了一些勤政节俭的皇帝。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在生意场上八面玲珑如鱼得水,但在官场上却是个“低能儿”,政治上的“不成熟”,不谙官场规则,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祭品,做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光绪十年(1884年),胡雪岩这位纵横商场、江湖,出入朝廷庙堂之上,权倾一时、富可敌国的一代巨贾,身败名裂,落得倾家荡产孑然一身,近3000万两银子的家业也顷刻殆尽。“看他楼起,看他楼塌”,短时间之内事业家业俱毁,人间天堂地狱,如梦幻般迅速演绎一遍,他在凄凉中郁郁而终,仅六十二岁。

胡雪岩贫寒出身,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左宗棠收复新疆,他帮助筹备军饷,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他奉母命建起一座胡庆余堂,真不二价,童叟无欺;瘟疫流行时向百姓施药施粥,被人们称为胡大善人。胡雪岩的人生过程,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生意亦官亦商;为人亦庄亦谐;既狠毒奸诈又乐善好施;财产广积,富可敌国,实所罕见。但他如一个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赌徒般挥霍,荒淫奢侈近于疯狂、变态,超乎寻常。他的一生有着令人羡慕的巨大成功,也有令人摇头的惨重失败。

“杭人胡某,富坷封君,为近今数十年所罕见。而荒淫奢侈,迹迥寻常所有,后卒以是致败。”汪康年在《庄谐选录》中的这段话,为“福兮,祸所伏也”这句古语又作了一次生动的诠释。

老祖宗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话在四海之中检验了两千多年不出差错。这样看来,胡雪岩荒淫奢靡,泡在娇楼之中,沉溺于女儿乡,严重违背“富贵不能淫”这一点,这位“戴红顶子”的“暴发户”所作所为不能称之为人人敬佩的大丈夫,他的结局不值得惋惜。

琴工张春圃公然不伺候慈禧

晚清京城琉璃厂有一个会弹琴的乐师叫张春圃,朝廷士大夫十分欣赏他的弹奏。

光绪辛巳年间,慈禧想要听琴,她听说张春圃弹奏得很好,于是召其入宫弹琴。为慈禧弹琴的地方有正屋七大间,慈禧坐在最靠西边的一间,距离西厢房十分近。张春圃应召时就和内太监约定,他不能跪着弹奏,必须坐着弹奏才能成乐曲,各方面都准许了他的这一要求,因此安排不让慈禧太后见到他。

内太监在西厢房内摆置了七八具琴案,并将这间屋子布置得极其富丽堂皇。张琴师取过一张琴,一弹,不和音节。再试其它的,都不和音节,这些琴装饰得虽然十分华美,但选用材质却是下等的。

就在张琴师和内监们焦急之时,忽然听到慈禧太后发话了:“可将我平日所使用的那张琴给琴师,让他弹奏。”内监把慈禧的琴拿给了张琴师。

琴师在这把琴上一落指,就感觉到其音色甚是清扬悦耳,他情不自禁地连声赞叹:“好琴,好琴。”

慈禧听到张琴师的话,即道:“既然琴师说好,就叫他现在弹奏吧。”

于是,张琴师竭尽其平生所学进行弹奏。

几支曲子弹奏过后,稍稍休息一下。忽然有几个身着乳母衣服的妇人领着一个童子进来,这名童子约十岁上下,穿的衣服十分华美,他看到这把琴就玩弄起来。

张琴师连忙阻止说:“这琴是老佛爷的,动不得的。”

这童子见张琴师阻止他,便对他怒目而视。

旁边一个妇人当即责备他,说:“你知道他是谁?连老佛爷都事事依着他,你竟然敢拦着他,你不打算要脑袋了。”另有一妇人用眼神制止她再说下去,责备张琴师的妇人于是就不再说话。

当初慈禧太后召见他时,曾命内监给他带话说:“你要好好用心伺候,将来为你一个官职,在内务府当差,不用担心荣华富贵。”

张春圃自打这次弹琴出宫,之后又有懿旨宣他进宫,可是他宁死也不敢再进宫。

以上是张春圃亲自对他人说的。

熟悉他的人问他这其中缘由,张说:“这样的龌龊富贵,我不羡慕。”

这个张春圃为人率直、狂妄而又有节操,因为贫困而被琉璃厂雇佣,他的琴法十分讲究音律,因而在朝廷公卿中很有声誉。

肃王隆勤也听到他的名声,曾召他到王府弹琴,每月给他三十两银子作为酬劳。早来晚归是经常的事,张琴师觉得受到束缚十分不自在,想要辞去这个差事却无办法。

一次弹琴之后,黄昏之际开始下雨,亲王对他说:“今天你就不要回去了,就在王府中留宿吧。”他却不肯,亲王再一次留他。

“我留在王府,我的东家却不知道详情,还会以为我在妓院留宿呢。”这位狂妄不羁的张琴师是这样回答亲王的。

他的话让亲王十分生气,当下将他赶了出去,从此再也不叫他到王府弹奏。

张春圃却很是高兴,认为自己逃离王府的计谋成功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位张春圃后来死于贫困。

“不慕富贵,不趋势力”,“不为五斗米折腰”,“以节义贞操为重”。张春圃的骨气远远高于一般的士大夫。

这件事在清徐珂著《清稗类钞》和梁溪坐观老人著的《清代野记》中都有记载。

传奇太监李莲英是一位成功人士

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皇帝颁布了一道上谕,对太监做出了“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等六条严厉规定。康熙皇帝说太监不过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乾隆皇帝说,太监是“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这些圣训列入了皇室的祖宗家法之中,要求子孙后代严格遵守。

然而这些祖制到了晚清,随着慈禧太后和太监李莲英的出现,发生了变化。慈禧太后因李莲英而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赏李莲英戴二品顶戴花翎,黄马褂,使得李莲英位极人臣,这在整个清朝太监中是独一号的。

据李莲英死后的墓志碑文记载:“公姓李氏,讳莲英,字灵杰。平舒世家也。年九岁入内廷充役使,循守规矩,有若成人。”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九岁入宫。李莲英幼年时,由于生活所迫举家迁往京师,开了一家熟皮作坊维持生计。《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皮硝李者,孝钦后之梳头房太监也。名莲英,直隶河间府人。本一亡赖子。幼失怙恃,落拓不羁。曾以私贩硝磺入县狱。后脱羁绊,改业补皮鞋,此皮硝李三字徽号所由来也。”说李莲英幼时父母双亡,落魄不堪,曾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开始修皮鞋。

关于李莲英的发迹,民间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李连英拜访他的同乡太监沈兰玉,得知慈禧喜爱新式发型。于是他到妓院专门学习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后经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从此得宠。这个传说根本站不住脚,按清宫典制,后妃宫中根本没有梳头太监这个差事。但关于李莲英“以善梳新髻受到慈禧宠幸,由梳头房太监擢总管太监,居然赐二品顶戴。”这种以讹传讹的说法流传甚广,蒙了谁算谁。

那么,李莲英是如何从一个九岁入宫的娃娃太监爬到权赫宫中的一代宠监呢?在清宫档案中,记录着李莲英从一名小太监到二品总管太监的发迹过程。

咸丰七年(1857年)李莲英进宫后,起名李进喜,在奏事处当差。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他被调至东路景仁宫当差。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李莲英随咸丰皇帝逃往热河。这时的李莲英不被人注意。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十六岁的李莲英调到长春宫慈禧跟前当差,当时,安得海红得发紫。安得海与李同年入宫比他大一岁,安入宫后即分到懿贵妃(即慈禧)的储秀宫当差,慈禧太后十分喜爱聪明伶俐的安德海,给他起名“灵珊”,也常唤他“小安子”。(慈禧曾给身边四个小太监起名:得平、得安、得如、得意,“平安如意”之意,李莲英的名字也是慈禧起的,也叫他“小李子”。)

同治八年(1869年),恃宠狂妄的安得海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私逃之罪正法。但李莲英也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迅速取代了安得海的位置,而是受到了安得海一案的牵连,和有官职的太监一起受到了罚俸处分。一个月后,他又因“滑懒不当差”被革去八品顶戴及钱粮,后解除处分。

安得海事件后,李莲英引以为戒,他办事处处谨慎小心,揣摩主子的心理、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喜欢。“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李莲英从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开始发迹,他被赏戴六品顶戴花翎,食“月薪”银八两五钱。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后,李莲英进入了一个“快速通道”,他被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按清宫旧制,太监进宫服役满三十年没有大过失者,才能选补首领太监,可李莲英此时进宫仅十七年。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被任命为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加赏貂皮马褂。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再度被赏加三品顶戴花翎。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加二品顶戴花翎。至此,李莲英走上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升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