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在河之北要出版他的第一本著作《大清的角落》,嘱我为序。听到这个消息,惊喜之余,作为挚友,我从内心里为他感到高兴。这本书来之不易,既是他多年沉醉文学事业的一个结晶,也应该预示着他在文学之路上不断向纵深挺进的一个崭新的起点。

在河之北真实的名字叫王伟,他从小在东北大兴安岭的山林里长大,身上天然地带着关东人的那股子血性刚性,性格素以热情豪爽著称,后来举家迁居正定这个古老的小城,源于自幼对文学的挚爱与迷恋,他很快融入到正定吟诗作赋、舞文弄墨的文学艺术圈子中,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欣然自如。在大家的印象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主。他爱玩,也会玩,玩的雅俗共赏,玩的花样繁多。扑克麻将,他都精通;打球下棋,样样在行;做新闻,写散文,搞演讲,也是信手拈来,不仅出手快,而且有模有样,有款有型,作品常见诸报端。有一年,他请古城书法名家李冀良先生教习女儿学习书法,学了几个月,女儿的笔墨工夫进步不大,他却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跟着先生临习了没多久,就开始挥毫泼墨,参加展览。特别是一笔流丽秀雅的小楷,颇得李先生神韵,很快就在圈内博得了一个“小楷王”的雅号。

两年前,他在新浪开了博客,取博名在河之北,寓意人在河北。开博后拉拉杂杂地写了一些散文随笔,后来写出了一组颇有见地的关于清史的边边角角的系列文章,大家读了感觉耳目一新,到去年9月,他以“大清的角落”为主题创作的系列文章已初具规模,内容再丰富厚实一点就可以结集出版。但他很难有哪一种爱好能够执著地坚定地长期坚持下来,缺乏韧性的缺点又一次暴露出来,有近半年时间没更新博客,原因是忙于生计,以及忙着玩去了。去年底,县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他作为协会秘书长汇报了自己关于“大清的角落”系列文章的写作,谈及自己因为沉湎于麻将牌而不能自拔,以至于无暇码字,也无心码字,致使写作戛然而止,面上隐隐有愧色。这个原因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座中一位颇有几分侠气的作协副主席小房忍不住了,她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对他痛斥道:“别看我不打牌,亦不排斥爱打牌的人,但对你这种原本有创作才华,能为繁荣古城文化事业做贡献的人,却因沉迷牌桌半途而废的行为真是难以容忍。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人的话,我真的很鄙视你,发自内心地鄙视你!”此话一出,会场顿然静默下来。

在河之北表面上很平静,但他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内心深处激荡着风雷,久久难以平静,一再表示,改正改正。之后不久,他的博客重新开始更新,很短的时间就已经更新了几十篇。再后来,他的《大清的角落》被北京一家慧眼识珠的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审核通过,即将付梓。得知这一消息,他第一个告诉了那位在会上劈头盖脸痛斥他的小房主席,并诚恳地一再表示感谢,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她骂出来的,她可谓居功至伟。

后来朋友们一起吃饭时,在河之北说,只有真正关心我的朋友才会对我这样说话。小房也即席向他表达了一下敬佩之情:“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说到做到。人要不想自度,没人能度得了你。在河之北是自度,我的功劳就在于,我是推他下水的那个人。呵呵。”

清朝,是一个群雄并起、风云激荡的朝代。在近三百年的风雨岁月里,苍茫的山河之间缠绕着几许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血泪情仇的奋争和苦难,历史的波涛里更是飘荡着难以言说的激情梦想和家国离乱。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历史的壮阔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回味。

本书通过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分门别类地堆积起那个封建王朝的逸闻秘史,以轻松的文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清朝庙堂与江湖之间角角落落的风景。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史实为依据。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既讲述故事,也分析道理,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象中徐徐展开,跟随着文字进行一番畅快淋漓的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

《清朝为何建有两处皇室陵寝《与乾隆争风雅而丢命的糊涂虫《言官赵开心的宦海浮沉《年羹尧是如何残暴嚣张自取灭亡的》《林则徐在虎门是如何销烟的》空前绝后的清帝国宣战书《谁是点燃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宝典》为大清亡国掘墓的人……翻开《大清的角落》一书,一幅幅风云画卷惊心动魄,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作者独辟蹊径,驻足于新世纪的制高点,回望清朝的数百年历史,通过那些掌控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人生走向与心路历程,透视朝代更替的深层玄机,剖析大国兴衰的关键节点,以历史的幽微烛光来照亮现实和未来的道路,为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镜鉴。作者的笔触,拨开笼罩在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通过对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的重新审视与条分缕析,带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之上经历冰山激流,越过沉船暗礁,穿越滚滚烟尘,去体味那种清夜闻钟、游园惊梦的恍然顿悟之感。对于读者来讲,这无疑是一趟新奇有趣的、充满发现的历史旅程。

从细微处看大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清代的帝王将相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象,以一双洞幽察微的眼睛,以一把精确的手术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见了隐藏在大清角落里的风云对决与勾心斗角,一个王朝的兴旺衰落与载浮载沉。

当前的史学界与文学界,对于历史的兴趣方兴未艾,而每一个朝代的历史资料都浩如烟海,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哪一个作家选择这个领域写作都需要些必要的勇气以及充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本书中的历史掌故和正史互为佐证,诗笔和史笔熔于一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深层探讨,还是对制度传统的把握梳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思想者对民族道路的冷静反思,和对国家历史与未来的真诚求索,在貌似轻松的娓娓叙说中深含着作家的思想深度和真挚情怀。

历史的空间广阔浩茫,本来就是个可以令思想肆意奔驰的宽广领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更加清醒深邃,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认知把握也必将在社会进步浩荡洪流中显示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不会妄自菲薄,我们才能更加富有智慧,更加坚定有力。因此看来,对于历史的观照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值得反复探索的事情。穿透岁月层层叠叠的烟云迷雾,历史还将源源不断地告诉我们更多的启迪与思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