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造性思维案例选编
4149100000006

第6章 产品与技术开发案例(6)

强烈的市场取向培育了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想继续保持常盛不衰,除了在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继续下功夫外,还必须在企业经营机制上、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上下功夫。作为一个新办企业,虽然还没有老企业的诸多弊端,或者说,良好的经济效益暂时掩盖着老企业的许多顽症,但企业要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先进的企业制度来保证。通过充分的考虑和准备,他们对正在改扩建中的山西省生物制品厂进行股份制改组。由于发展生物制品的市场机遇很好,消息传出后,社会各方面主动上门洽谈投资的很多。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形势,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扩建产业,今后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就必须选择既能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又能在技术管理以及市场竞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的合作伙伴。基于这种考虑,他们重点选择了中国国际科学中心、山西省资产经营责任有限公司、山西省技改设备公司、山西省科技基金发展公司等七家在国内、省内有影响的经济实体作为企业的股东。1995年5月,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由于决策顺应企业改革的客观需要,所以近3000万元股份投资很快到位并及时用于生物制品的工程建设。

股份公司的设立,标志着企业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要使其真正按照现代企业机制运行尚需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法规。为此,他们先后出台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劳动工资制度》等十多项制度,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康宝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壮大和发展企业,尽管短短四年发展历程,一步一个辉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与世界先进生物医学工业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及企业要成为自主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规模效益还不高。

2.康宝的发展尚未完全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经济效益增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型模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部分产品缺乏应有的竞争力。

3.缺乏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职工队伍中部分员工的技术、文化素质还不能适应医药科技发展的需要,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科技投入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新药研究和发展医药高科技的步伐应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

点评:

1.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并非每个企业都可以从事高科技产业。关键在于对高技术市场的把握,选好项目,将企业的发展纳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以高技术作为发展的后盾。企业不能因为享受到一时的高技术带来的利润而固步自封,更重要的在于高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康宝正是看到这一点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将有资金、有技术和发展后劲的企业连成一体寻求发展,使技术的产业化具有了现实的基础。

案例10高技术产业化的桑夏集团

“桑夏”是英文阳光普照的译音,寓意高技术对人类的贡献,以及事业的与日同升,其创立缘于“863”计划,即1986年3月开始实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在国家科委高技术产业司的直接领导下,智能计算机专家组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涌现了大批科研成果,截至1992年底,共组织实施了200多项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据统计,通过鉴定的成果有近百项,其中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产品的有40项。然而,这近百项的高技术成果,真正投入生产,进入市场,成为商品的却微乎其微。为实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这一设想,由国家科委高技术司和国家“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专家组共同领导的桑夏公司筹备组开始成立,并于1992年11月9日在深圳市正式注册,宣告成立。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依托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高科技企业。或许是缺乏资金,或许打不开市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原因……“863”计划项目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成果到商品,看似一步之遥,却是咫尺千里。桑夏集团公司摸索出的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模式值得借鉴。

一、借鸡下蛋一与人合作

创业伊始,桑夏公司自身状况是“贫富悬殊”贫的是资金,富的是高科技成果。

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技术是“863”计划的重点项目,具有翻译速度快、扩充性能好、准确性高几大优点,被认为是国际同类系统中水平最高的系统之一,由几位著名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历经6年攻关而成,国家为开发这一技术先后投入了44万元。而在中关村有20多家公司参加的拍卖会上,最高出价只有20万元人民币,还不及所花科研经费的一半,只好作罢。

1992年,国家科委将这个“英汉机器翻译系统”拿到香港参加国际软件展览,引起了轰动。不少公司提出了合资合作的要求,经过一番选择,最后确定一家正在开发“快译通”的香港权智公司。该公司看中它,并不是要将这项技术成果完全变成一个商品,而是运用这项技术革新他们的产品——“快译通”电子词典,即从单词的翻译变成日常用语的简单句子翻译。开始在谈判桌上,我方要求港商每销售一台全句翻译的“快译通”就要付10美元的技术费,谈了很长时间,港商同意出到8美元。他们说,贵方凭什么认为这项技术费是每台10美元?这一问题引起了桑夏公司的沉思,一个科技成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桑夏人将眼光从技术层面转向市场。他们看到:原来型号的快译通售价是多少,新的型号售价又是多少,除去新增加的成本,就是新的型号所带来的利润,而新型号的利润主要是运用我方技术的成果,这部分利润我方占60%,港方认为有道理,这一算,每台的技术含量不是10美元而是30美元,按年销售10万台计,最后此项技术作价是370万美元。于是,桑夏以价值37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与以370万美元现金入股的香港权智公司合资成立了科智语言信息处理有限公司。并生产出快译通EC863A,当年就拿到海外客户440多万美元的订单,盈利几千万港元。桑夏一举使得一项高科技成果的价值翻了150倍。

二、养鸡下蛋一自己研究、开发、生产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上笔式计算机的开发紧锣密鼓,而我国在笔式计算机领域却仍是个空白。桑夏以其远见卓识,选择了这个项目。1990年,公司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舒文豪教授研制的“手写汉字联机识别系统”,立即想到了在此基础上与舒教授一起开发笔式电脑。中国科技开发院院长李绪鄂看好该产品的前景,决定投资200万港元,同桑夏公司采取合作方式开发生产笔译通。1992年初,这个项目开始上马。开发的过程是艰辛而坎坷的。没有资料,没有参照物,没有元器件,没有开发工具。经费方面若比照国外简直是微不足道。研究人员们遇到了一个个困难,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笔译通”终于诞生了!它是第一台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研究、设计、制造,在软件和硬件上具有独立版权的,主要供中国人使用的笔式计算机,市场也全部由自己开拓。它是当前唯一具有全屏幕中文菜单操作和手写汉字输入的个人数据助理(PDA)新产品。1995年5月,“笔译通CPDA—863SA”正式推出,其工业化生产也已形成规模。产品代号“863SA”的含义是:“863”高科技产品桑夏公司第一号。

三、孵化中心——以技术入股

桑夏公司是中国科技部高技术硬件开发中心直属高科技企业,也是“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作为一个孵化中心,重要的不是资金,而是好项目和优秀的人才。桑夏公司立足先将个别企业办好,然后用所得的红利拆股再做投资,或者又投一个系的项目,其中包含了企业产权交易的深奥道理。桑夏的参股公司,其产品技术先进,效益可观。许多企业都看到了这一点,有意出资收购其股份,而公司则利用拍卖该企业股份的资金去孵化新的企业,从而形成高技术开发的良性循环。该过程中,重点扶持最看好的企业,作为主体产业经营。

点评:

1.科技精品的产生从立项、开发,到研制、鉴定,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了加快产业化进程,可将国内外最新高科技成果拿来,“借鸡下蛋”,采取合资、合作、代理的方式将之变成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缩短技术开发漫长的周期,解决自己匮乏的问题,又能利用合作方已掌握的销售渠道,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及时把握国际最新动态。

2.作为一个高科技企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桑夏公司对从事科技匮乏的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在生活上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对软件队伍的核心人员及业务骨干给予高薪、高待遇,使他们能尽心开发新产品。

3.孵化中心。桑夏公司的企业定位是对可产业化项目进行二次开发,直到小批量。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走科技成果资本化之路,即从科技成果一知识产权一工业产权一利润一资本。

案例11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的技术产业化之路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电子行业,乃至整个工业部门振兴民族工业的杰出代表。长虹公司的经验证明:国有企业要想走出困境并在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的经营机制,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发展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发展后劲,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我国“一五”期间,1973年开始研制电视机,到1995年形成年产400万台彩电的生产能力,历时23年,走过了一条探索和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85年发展彩电工业以来,他们通过转机建制,不断技术创新,发展规模经济,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速增长,使企业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1995年,长虹彩电年产量达305万台;销售收入达69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0%;实现利税16亿元;资产总额69亿元。10年间,四项指标分别增长16倍、34倍、46倍、98倍,累计生产彩电1230万台;上缴国家利润20亿元。1995年,在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长虹公司荣获“中国最大彩电生产基地”和“中国彩电大王”称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润峰荣获“经营管理大师”称号。

长虹公司把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实施市场战略、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走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一、下大力狠抓技术的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长虹公司以产品为龙头,将技术引进、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技术改造诸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产线、整机、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诸层次有机结合起来,最终以产品生产线的建设为企业技术进步的中间环节,从引进国外生产技术和设备,到与外国公司联合设计、分工制造,最终达到自行设计制造生产线,成功地跨过了自主发展彩电事业的三个阶段。长虹公司现在有17条彩电生产线,除前几条是引进外,其余大部分是长虹人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制造的。他们每年拿出占销售收入3%以上的资金,扎扎实实搞技改,采取填平补齐、梯度推进的技术发展模式,从彩电生产前端到终端,进行系统技术改造,迅速扩大规模,取得了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实力。

1991!1995年,长虹公司投入技术改造的总投资累计为4.5亿元,由此新增销售收入与投入资金之比为23.5:!使彩电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台,卫星接收机生产能力达到30万台;实现了塑料成型、电器整件、行输出变压器、印刷线路板、包装器材、导线加工等内配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能力,建设了大型空中物流系统和物资储备系统,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1991年以来,长虹公司投入技术开发的资金3.42亿元,开发新产品51种,实现利税18亿元,投入技术开发的资金与实现利税之比为1:56:5.2;长虹公司每年的新产品产值率一般都在50%以上。目前,长虹公司在产品开发上已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紧紧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使长虹彩电的技术水平始终领先于国内同行。

二、集中有限资金,紧紧盯住彩电,大力发展规模经济

长虹人深刻认识到,产品要占领市场,必须达到规模经济。为此,公司根据“航空母舰理论”制定了发展规模经济的“滚雪球”战略,艰苦奋斗,走自我积累之路,集中有限资金,不断扩大市场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成功地实现了彩电事业发展的三个飞跃。一是全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掌握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工艺及管理技术,实现了自行设计制造彩电生产线,突破了彩电生产100万台的关口,首次实现了彩电大规模生产,上了第一个台阶;二是与日本东芝公司合作,联合设计,掌握高档彩电产品开发技术和工艺技术,自行设计制造大屏幕彩电生产线,使彩电生产突破200万台关口,率先在国内市场推出高质量的大屏幕彩电,上了第二个台阶;三是依靠不断的技术改造,以创名牌、保质量为中心,在同一年的时间突破彩电生产300万台大关,扩大了市场份额,成立了“红太阳一族”的名牌效应,上了第三个台阶。1996年,长虹公司的彩电生产为400万台,1997年达500万台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