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造性思维案例选编
4149100000004

第4章 产品与技术开发案例(4)

国内冰箱、冰柜企业竞争尤为激烈,要想在国内、国外市场站稳脚跟,使企业始终保持长兴不衰的生产发展势头,唯一的出路就是: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突出技术进步。勇于推陈出新,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变化。所以澳柯玛公司在确定技改项目时,瞄准了高新技术,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5年,公司为尽早实现我国对环保工作做出的国际承诺,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增加设备,生产研制无氟冷冻、冷藏箱,从产品结构设计、工艺技术、设备配套等各个环节,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系统循环和保温性能,采用新型无氟压缩机和制冷机,提高制冷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

四、通过技术改造发展规模经济

作为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的国家大型企业,在确定技术改造项目时必须有长远的眼光,超前意识,将技术改造与向规模经济发展相结合。澳柯玛公司1993年时产量只有12万台,与国内一些大的冰箱、冰柜生产企业相比,规模小得多,无论在产品规格品种上,还是在生产效率和能源消耗上,都还有不少差距。

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在近几年的技术改造项目中充分考虑到,要把生产经营规模搞上去,即向年产量150万台以上发展,以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全面均衡地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作为国家大型企业,应该发挥国家主力军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增强企业自身实力,肩负起发展民族工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任。为此他们在规划150万台冷冻冷藏箱项目时,留出了今后发展的余地。

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技改的良性循环

1.建立项目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了面向市场,提高技改工作决策水平,公司建立了以总裁为首的计划、企管、技术、外供、销售等参加的决策咨询委员会,同时还邀请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商业单位、信息部门等社会权威人士参加,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调研市场,分析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产品、工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技改项目。

2.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家电行业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不进则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跟上世界制冷技术的步伐。根据国际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公司制定了技术改造总体规划,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储存一代。通过技术改造,计划用3—5年的时间赶上国际上先进的制冷企业,技改规划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发展计划,使企业不断滚动发展。

3.建立项目责任制。澳柯玛公司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曾经出现多头管理,不利于控制项目的成本及考核。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决定在项目改造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项目责任制,制定了澳柯玛技改项目责任制实施办法,实行技改项目矩阵管理,每位职工都可以参与技改项目。在不改变目前的工作隶属关系的情况下,直接向项目负责人复查。项目负责人由职工推荐、竞争投标产生。

4.建立技改项目评审验收制度。技改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按照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为目的进行的科研开发,关键设备的更新改造,其运行效果不如新建项目直接明了。针对这一特点,他们建立了技改项目评审验收制度,其目的在于检验技改项目的质量;建立了评价技改项目指标体系,以确保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点评:

1.澳柯玛公司的成功,技术改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电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有强大的技术作为后盾。

2.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有重大创新,而不能是小打小闹。澳柯玛公司的每一次技改都有明确的目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技改发展规模经济,在技改中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实现技改的良性循环。

案例7技术引进与先科集团

叶华明和先科集团

先科集团的创业者叶光明,男,1934年生。1953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军事航空工程学院航空电子专业深造。回国后,从事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1981年,到荷兰屯特大学进修。1982年回国后,借调到国家科委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工作。1983年任深圳市科委主任。随后创办深圳市先科技术开发公司,即先科集团前身。

叶华明认为,企业要发展不能仅看到一个产品,必须要考虑按其技术路线往下延伸的产品的产业,往专业化方向发展,而不能过度地主张多元化。在这种思路下,“先科”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深圳市先科技术开发公司是一个母体,在此之下,诞生发展了许多子公司。为了发展激光视听技术及其产品,诞生了深圳市先科激光电视有限总公司、深圳市激光节目制作公司、深圳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市精密模具制造公司、深圳先科数字光盘有限公司等。为了发展液晶显示技术及其产业,先后诞生了深圳深辉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南亚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莱宝真空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投资创办了深圳黄金台科技创业村、惠州先科城发展总公司,中银先科置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先科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目前,先科集团已拥有下属企业80多家,其中全资企业33家,合资企业38家,内联企业17家,干部职工逾5000人,拥有资产22亿,年利润2亿多,年产激光视盘150万张,激光唱盘500万张,CD放送机和VCD放送机各100万台。

在改革开放搞特区时,中央提出特区要成为四个“窗口,其中之一就是要成为“高科技窗口。当时,深圳既没有高科技产品,又缺乏技术、设施和人才。为了发展深圳的高技术产业,先科集团走出了一条利用特区优势、联合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资金的发展道路。

一、创建中国的激光光盘生产基地

在创业之初,先科集团的创立者叶华明首先想起在荷兰进修和考察时见到的激光盘,它作为信息储存介质,其性能远优于其他介质。并且了解到,激光唱盘自投入市场以来,其产销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所有的电子消费品,而我国在该领域却是空白,因此,搞激光视听产品不但可以发展我国的高技术,而且可以占领国内市场和拓展国际市场,既可以为国家节省外汇,又可以创汇。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叶华明对国际激光视听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决定引进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生产技术,并且成功地说服了飞利浦公司在深圳合资办厂。

1988年7月,荷兰飞利浦公司与先科公司合资创办了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700万美元。中方靠银行贷34款。1988年12月,“先科激光”进入全面的施工建设阶段。在第11届亚运会期间,“先科激光”已建成全套工艺流程的激光视盘和激光唱盘的生产线、放送机生产线,为亚运会生产了我国第一张激光唱盘——亚运之光,1991年春天生产出我国第一张激光视盘,同年10月“先科激光”正式投产。从此,继荷兰、日本、美国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生产激光视、唱盘的国家。

现在,深飞公司产值约1.5亿元,利润2800万元,创汇300多万港元。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500家最大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企业”现在,激光光盘是先科的龙头产品,形成了以生产光盘的深圳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深圳先科数字光盘娱乐传播有限公司为基础的光盘生产基地。

二、创国内最早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

1986年8月27日,先科技术开发公司与新加坡辉开工业有限公司签订引进新加坡辉开公司液晶显示器生产技术和设备转让协议。1986年12月,成立深圳深辉技术有限公司。公司在1987年9月正式投产,当月产量达到50万片,10月份达到100万片,并随即销售到香港市场,当月创汇7万多美元。半年之后,产量已达620万片,为全国同类产品其他各生产厂家月产量总和的两倍,成为我国液晶显示器的最大企业。深辉公司的产品全部外销,1988年4月份其销售量已占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5%,且利润率达到30%。9月份产量突破1000万片,销售量已占国际市场的20%以上。生产运行一年,就在国际市场上小有名气,成为世界液晶显示器初级产品的第二大厂。公司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开始生产液晶显示器配装1C电路的组件,1988年下半年平均出口额为60—70万美元,利润率提高到33%。

三、创业中也有失误

1984年先科技术开发公司与香港宝丽玛国际有限公司、香港中兴公司在香港签订引进日本牧野公司CAD/CAM成套精密模具生产技术、设备协议。1984年11月成立深圳市精密模具制造公司(深圳市先科机械电子公司前身)。1991年12月公司引进五套国际最新水平的美国英特格拉夫公司计算机工业站及有关CAD软件,使公司成为我国大型精密多腔长寿模具行业中设备最先进、应用水平最高的专用厂家。1992年7月,青岛“国家机电部908工程会议”确定先科机械电子公司为“全国十大集成电路CAD设计中心之一”并列为首批启动单位。同年10月,研制成功具有8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的3.5英寸软磁盘片外壳模具,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国家机电部鉴定。

先科机械电子公司共投资500万美元,在技术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国内领先地位。但是,在市场开拓方面却遇到了很大困难。由于价格太高等原因,无法接到订单。该公司也做冰箱、洗衣机里的精密器件模具,但一直接不到订单。由于无法打开市场,后来,该公司只好转让了设备。

点评:

1.先科集团的创业者叶华明不仅具有元帅广招天下贤才、统领千军万马的潜在气质,而且具有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前者反映在他创办企业上,能吸引和使用人才。后者反映他在创办企业的思路上,能够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不足,走国际化分工合作的道路,既迅速地掌握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又迅速地发展了民族高技术产业,使我国的高技术产品既占领了国内市场、又打开了国际市场。

2.先科之所以迅速发展壮大,最重要的是项目选择与决策。先科在创办时就以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发展民族高技术产业为原则,并且发挥深圳的优势,联合国内的技术力量,引进外资,迅速地发展了激光视唱产品生产技术和液晶显示生产技术,占领了国内市场并打开了国际市场。

3.“先科”也有决策失误的时候,由于对市场考虑得不够成熟,引进了成套精密模具生产技术和设备,虽使公司成为我国大型精密多腔长寿模具行业中设备最先进、应用水平最高的专业厂家,但由于我国模具行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难以开拓市场,导致项目内部兼并。

案例8“卧龙”腾飞的秘密

1985年2月,创业者陈建成等人看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次性投入企业2万元,建造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1988年,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企业又投入200万元,在老厂区北面建设了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的新厂区,新建了一栋三层办公楼,1992年至1993年,又先后在大三角经济开发区和曹娥经济开发区购置了26820平方米和1549平方米的土地两块,这样,整个集团公司加上总部新增的土地,占地面积已达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7万平方米。

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的现有优势,满足大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卧龙公司1993年在上海市金山县创办了上海卧龙电机厂,解决了企业生产旺季时对上海市供货不足的矛盾,为企业在上海谋求更大的发展建立了基地。

在电机生产形成一定实力后,集团公司审时度势,投资320万元收购了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上海市树脂化工厂,组建成卧龙化学工业公司,投资300万元上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燃料中间体项目,项目尚未投产,就已接到多家客户询问,要求大批量订货。

借助于科技的巨大推动力,卧龙公司的产品从一个系列发展到28个系列、800余个规格品种。先后成功开发了分马力电机、多速微型电机、冷却塔专用电机、风机专用防爆电机、电磁调速电机、齿轮减速电机、特种发动机及空调用塑封电机。产品开发项目中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三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的四项,获部科技成果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市科技成功奖二项,产品中一个系列获“部优”称号,三个系列获省优称号,企业被命名为省星火示范企业、技术进步企业。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成功,肯定是由多方面要素促成的。卧龙集团的腾飞,也是卧龙人在其领导核心的带领下,依靠艰苦拼搏干出来的。固然卧龙人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组织管理科学化、开拓市场与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企业抓住了科技引进与科技开发这一根本环节,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不仅有竞争力,而且逐步打出知名度,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卧龙集团公司重视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是其“科技兴厂”办厂宗旨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小企业,尽管创业者们有一定的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但他们深深感到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必须以技术上可靠、先进的产品为依托,这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靠不间断地学习,主动向科研单位靠拢,发展横向协作关系。通过内外两方面的能力,共同研制开发竞争力强、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卧龙公司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技术引进与联合开发

卧龙公司总裁陈建成等创业者们,并不是专业技术出身,更没有专利技术或独门绝活作后盾,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自己在不断学习充实的基础上,眼睛向外,大力引进技术,发展横向协作。卧龙公司先后与浙江大学、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沈阳鼓风机研究所、南阳防爆电机研究所、上海科技研究所等十几家科技单位结成紧密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在短短几年间,先后开发出23个系列产品,其中YCF系列低噪音轴流风机专用电机和YCTZ系列机电一体化小功率电磁调速电动机的开发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产品获“省优”2项产品获“部优”称号。靠横向协作,攀科技高峰,开发出一流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卧龙科技开发的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