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造性思维案例选编
4149100000032

第32章 组织制度与管理方法创新案例(9)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是基于理性思维的最高境界,而绝非一时冲动、感情用事的产物。当然,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灵感”、“顿悟”的启迪、激发,但启迪、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灵感”、“顿悟”等,只能是人的理性思维长期积累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否则,这类所谓的“灵感”、“顿悟”、“点子”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本案例还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人的创造能力与他(她)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单纯的胆识、聪明等,都很难使创造性思维结出实质性的果实来。

案例50两大汽车巨头的合并奇迹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

为了在新世纪的经济争夺战中取胜,世界各大公司正在跃跃欲试。竞争中有联合,而联合更是为了竞争。

你欢呼也罢,诟骂也好,今天的观察家与旅行家都会众口一词地说,这个世界变小了,这个世界今天已经千篇一律了。生产资本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的巨人,正向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美国的《商业周刊》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无国籍公司》,引起了学者与商界的重视。文中写道“由于跨国公司贸易的投资达到了新的高度,大的全球公司正在不太考察国界的情况下作出有效的决策。尽管完全摆脱它的本国局限的公司不多,然而走向‘无国籍’公司的大趋势毋容置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巨型的跨国公司纷纷合并,对于合并后的新公司而言,叫什么名字无所谓,但就商业活动而言,国籍观念淡薄的经营趋势是一定的。因为这种经营形式对大家都是有利的,是从全球的角度上考虑的,是一种科学的运作形式。”

当人们仍在关心英国的劳斯莱斯公司是归德国大众还是宝马名下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的两大巨头德国的奔驰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在伦敦正式宣布合并,无疑于平地的一声惊雷,把世人惊讶得目瞪口呆。

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总部所在地斯图加特。公司监事会的20名成员收到特别会议的秘密邀请函传真件时,距离会议召开只有6天了。邀请函上没有提到关于特别会议的任何内容,只有一个提示让人预感到,将有关系公司未来的重大事情要发生。信上说:“因为事关重大,所以传真件上没有涉及任何相关的文字,并敬请不要将会议的消息透露给任何人”。至此,监事会的绝大多数人仍然对即将举行的主题一无所知。

奔驰公司的监事会成员大多是德国经济界有头面的人物。如拜尔公司总裁施奈德、德累斯顿银行负责人之——于尔根·萨哈,他们照样一头雾水走进了会议厅。当奔驰公司总裁于尔根·施莱普6天之后在特别会议上宣布了一次重要决定时,几乎所有监事会成员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内,整个会场死一般沉寂,大家都没有回过神来。

戴姆勒一奔驰公司将要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名字称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股份公司,施莱普和克莱斯勒总裁伊顿共同出任新公司董事长。

消息重大而且突然。戴姆勒一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而克莱斯勒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两者都堪称世界汽车行业的巨人,然而巨人之间的联合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合并消息传出后,世界舆论为之震动,德国人和美国人更是感到非常突然。合并之后,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占43%。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克莱斯勒公司最终还是让了步。双方商定,未来的公司将按照现在的奔驰公司运营机制来运营,公司将遵守奔驰公司现行的法规,其中有美国人完全陌生的共决制(共同决定机制),就是说保留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利,一些职工代表将进入监事会,成为对公司经营者有巨大影响力的监事会成员。

1998年1月12日。在美国底特律举行的汽车博览会上,奔驰公司总裁施莱普亲自出马为公司的产品助阵。当然他此行另有打算。施莱普瞄准机会,会见了克莱斯勒公司总裁罗伯特·伊顿,并向他试探性地抛出了一支橄榄枝,他对伊顿说:“我有一个主意。我看咱们俩的公司非常适合合作,咱们是否找机会好好谈一谈?”。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一点底没有。我甚至不知道伊顿是否把我当成了疯子”。对于他和伊顿第一次关于合并的对话,施莱普此前曾这样跟心腹人士说过。因为克莱斯勒公司毕竟也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公司之一,而且也没有任何需要依靠别人的迹象。

施莱普不是疯子,伊顿也不认为施莱普是疯子。这两位世界汽车界的重量级人物无疑都是站在世界经济最前沿敏感性的人物,而且都是不拘一格的创造性人才。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1997年销售额达1240亿马克,目前该公司有员工30万人。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不错,尽管金融市场动荡和德国马克一度不断升值,影响其出口,但奔驰公司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昂首挺立。

奔驰公司的产品以质量取胜,它对质量的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比如该公司规定奔驰汽车座位的面料必须用新西兰进口的羊毛,羊毛的精细必须在23至25微米之间。较细的羊毛用来织高档车的座位面料,粗的则用在中、低档车上。

克莱斯勒1997年的销售额为1060亿马克,目前有雇员12万多人。该公司是多元化企业,主要业务包括生产和营销汽车及其配件、电子产品。总部设在底特律。克莱斯勒公司在轻型箱式汽车市场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到1997年一共出售了500万辆这种款式的汽车。据美国《财富》杂志估计,克莱斯勒公司自90年代初开始一直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中排名前10位。

按常规,这两家公司已经是汽车界的“巨人”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凭借自身的实力在汽车市场中杀出血路,为什么还要选择风险较大的合并呢?毕竟这两家公司分属不同的国家,在经营运作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双方合并是要冒风险的。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促使两家公司迅速作出合并决定的大背景,企业领导者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要在下世纪取得发展,必须尽量拓展生存空间,否则将被全球化的浪潮彻底吞没。而走企业联合之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力的方法。

其次,两家公司的合并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双方今后生产的产品将继续使用原来的品牌,各自主要的传统市场也不会融为一体,但将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进行合作,从而达到降低营销成本、加快产品推向市场的步伐的目的。据估计,通过合作采购、共同推销以及零部件互换等方式,新的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仅在1999年就可节约25亿马克。

合并的另一原因是双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奔驰以制造高级小轿车著称,其产品在欧洲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占其销售总量的75%,但在美洲市场上却份额不大,只占总销售量的10%。而克莱斯勒的强项是生产小型汽车,越野吉普车和微型箱式汽车,轿车不到总量的1/3。其产品虽然在美洲市场上叱咤风云(占其总销售量的94%),然而在欧洲市场上则无甚作为。因此,两家公司的合并正好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形成有机的互补。也难怪媒介称这起跨国合并为“门当户对的联姻”了。美欧大陆两个超级巨人的“强强联合”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合并之后,新的公司销售收入将达到1330亿美元,超过日本的丰田,仅次于美国的通用和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