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造性思维案例选编
4149100000024

第24章 组织制度与管理方法创新案例(1)

案例37得利公司的大救星强巴斯

得利公司(简称ICI)是英国最大的一家化学工业企业,年产值占英国全国化工产值的1/4。经营项目除化肥、染料石油化工、塑料工业、医药等外,还兼营合成纤维、玻璃、非金属矿业、精炼石油等。它在海外40个国家建立了100家分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巨型跨国公司。它有职工17万人,营业额达25亿美元,在世界化工企业中仅次于美国的杜邦公司。

ICI公司创立于1926年。当时的英国化学工业非常落后。而欧洲大陆上的德国的化学工业则非常强大,由德国的拜耳、BASF公司联合组成的IG公司,以强大的经济优势打进了英国的化工市场,英国化工业的各家公司根本不是IG的竞争对手。英国化工界的两位领袖亚佛利特·蒙罗和哈利·玛芝康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认为,《为了维护英国在化学工业方面的利益和地位,现有的稍有实力的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外国势力。”他们的想法得到政府的赞同和化工界的拥护,就把英国仅有的染料、苏打、肥料、强碱等方面的企业组成联合企业公司,从而产生了ICI公司。

ICI从创立到40年代末,是一个大发展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火药、医疗药品、合成石油的需求量大增,它在这方面大量生产,因而获得巨额利润,迅速发展起来。靠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后盾,它逐步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国外,如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都先后成立了分公司。它还与美国杜邦公司之间达成了分割世界市场的协议,即杜邦公司不插手欧洲、英国市场,而ICI也不进军美国市场。至于加拿大、中南美,则和平划分市场。这样,ICI的地位得以稳固,使之获得了稳步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功臣是首任董事长蒙罗和第二任董事长玛芝康。

玛芝康在1950年退休以后,亚历山大·佛烈接任董事会会长一职。他本人是一位化学家,曾开发新产品聚脂纤维,取得辉煌成功。但是他在世界商业竞争中没有能力,或显得很平庸,因而对公司在50年代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不知所措。

50年代,ICI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一是,1952年美国政府司法部命令杜邦公司解除与ICI的“绅士协定”,使得这位携手合作者变成了强大的竞争对手。二是,世界化学工业突飞猛进,许多新产品、新课题有大的飞跃,如将煤炭转换成石油,壳牌、BP等石油公司打入化工市场,使ICI的市场不断缩小。三是,1958年形成欧洲市场,以至ICI被排除在欧洲大陆市场之外。

1960年,佛烈不得不辞去会长职务,由保罗·强巴斯接任。强巴斯接任以后的头几年,由于受英国经济衰退和英镑贬值的影响,特别是合成纤维大跌价,投资修建的新厂效益不佳,ICI仍然很不景气,处于困境之中。

面对困难重重的局面,强巴斯毫不气馁。他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加以认真分析,和身边的智囊人物商讨、拟定对策。他采取强制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且发誓,如果他领导的改革不能成功,他就辞职谢罪。

他进行改革的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的改革。在蒙罗、玛芝康俩任会长的时代,ICI是由染料、苏打、肥料、强碱4家工厂合并而成的。合起来以后,各地的业务部门都是独立的,互不联系,存在指挥不灵的问题。另一方面,当时为了强化指挥权,在某些方面又存在权力过分集中、会长一人说了算的弊病。这种状况如果不加改变,ICI就很难有活力了。

强巴斯下决心进行这方面的改革。1962年,在美国的一家经营顾问公司的帮助下,强巴斯对ICI实施了大的手术,对全公司的生产业务部门进行了强化改组,机构、组织、人事等方面几乎进行了一次重新分化组合。同时,又按专业系统,把公司分为染料、火药、合成纤维、石油化工、苏打制品、塑胶、农用化肥、涂料、医药等9个分公司,使各自拥有自主权,由集权改为分权。在公司内部层层实行责任制,分公司经理必须对董事会会长负责,担当起生产、销售、技术等各方面的责任与职权来。

2.多角化经营。强巴斯早在60年代初就提出,ICI要想“巩固阵地”,就必须采取多角化经营的方式。企业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必须在本国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而巩固的后方基地的建立,则必须靠多角化经营。于是,强巴斯把原来4个方面的分公司扩张成9个分公司,业务范围扩大,经营项目繁多,公司的后方基地就比较稳固了。

3.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跨国经营。强巴斯认为,公司的发展要靠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跨国经营战略的确立,组织改革和经营的多样化只是他实施世界战略的基础。他的世界性经营战略有三个支点:一是欧洲共同市场(EEC)。当时,英国还没有加入共同体,故ICI不但在EEC没有自己的市场,连生产据点也没有。强巴斯认为,迟早要向EEC发展。他说“不论英国是否加入同盟,ICI是必须打入欧洲共同市场的,必须建立自己的据点。”因此,这家公司就制定了向该地区(比如荷兰、西德)投资建设大规模工厂或分公司的计划。二是美国市场。因为杜邦公司的“绅士协定”被废弃,ICI一直与美国没有任何业务往来。1960年以后,强巴斯强调,“必须开拓更大的市场,否则就无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获得胜利”,因此很重视与美国建立经济往来,向美国投资建立自己的地盘,如今已声势不凡,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尚未解冻之前,强巴斯就已高瞻远瞩,预见二者的经济往来势所必然。1964年英国与苏联签订通商协定,ICI借着这个好势头,对苏联及东欧各国加强了经济往来。结果,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ICI是走在最前面的。总之,强巴斯眼光敏锐,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对事物的洞察力,因而大胆地采取世界性经营战略,一步一步跨入活跃的国际市场,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一试身手。

点评:

1.任何一国的企业或行业在其发展之初,恰如襁褓中婴儿一般,需要国家在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西方社会不论是在重商主义时期企业利益与王权利益的紧密统一,还是殖民主义时代国家军舰与炮火的鸣锣开道,抑或近现代国家外交手段的综合运用,都使得襁褓中的企业在国家的庇护下迅速成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和各种国际机构能力的增强,越来越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与众多商家平等竞争了。ICI在50年代的困境和6)年代的改革,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

2.ICI在相对安全环境中的长期发展,必然形成官僚性的组织结构,因而强巴斯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大手术,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其他二项改革或调整,也都是明智和重要的,成功只是改革的必然结果而已。

案例38商战中的伍德将军

罗伯特·伍德是一位颇具特点的企业家。他从军队退役以后,以其军事思想来经营美国西尔斯公司,并获得了丰硕成果,西尔斯公司之所以能够成长为美国百货商的王牌公司,离不开伍德这位从将军到“百货之王”的企业家的努力。

伍德将军早年就读于美国最著名的西点军校,专攻陆军士官学校的工兵科。毕业以后,他以陆军中尉官阶被派到菲律宾服役。后来又被派到巴拿马,在这里度过10年时间,负责运河、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输补给等工作,取得辉煌的政绩。而后光荣退役,到地方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伍德再度奉召入伍,并晋升为将军。他主要是主持军需物资的补给、采购、运输等方面的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得到联邦政府颁给的荣誉勋章。

战争结束后,伍德离开了部队,被西尔斯公司聘为副董事长,后来担任了董事长。

西尔斯公司的生意本来是很兴旺的,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经济发生危机,也影响到这家公司,营业额一下子降低到了1.6亿美元。伍德将军进入这个公司后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

伍德将军改变经营战略之前,西尔斯经营的特点就是邮购经营,能达到那么高的经营额,也可说达到了顶峰。1920年以后,美国人口渐渐集中于都市,再加上经济危机的打击,西尔斯不可能再维持原状,必须乘此时机来一个战略转移,即从邮购式的销售转移到在大都市开设零售店铺。这正是伍德进入西尔斯后所要做的事情。

从1925年到1929年之间,西尔斯陆续开设了325家零售店,到1931年又增加到378家,而且很快就使营业额赶上并超过了邮购时期的最高峰,伍德将军只用了6年时间,就使西尔斯赶上了过去50年的业绩,并且发展成百货方面的巨大的连锁商店。

伍德是一位将军,在管理西尔斯公司时也突出了他军人的性格,就是把他过去指挥军队的技能应用到管理商业上来,而且应用的熟练,很有成效。

指挥一个军,把上万的战士组织到前线去打仗,没有一套组织体系和指挥方法是办不到的。同样,西尔斯公司发展成有几百个零售店销售网的巨型公司,也必须要有一套得心应手的组织体系。否则,运转不灵,就很难取得成功。事实上,西尔斯曾有一个很混乱的时期,有的人感到很头痛,建议停止继续发展销售网。

军人的性格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伍德不赞成停止发展的意见,而提出一套进行组织体系和人事机构改革的方案。他成立了一个6人“组织改革顾问委员会”,对改革的原则、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供他参考。他提出了三条组织体系改革的原则:(1)改革后的组织体系,必须富有弹性,能够容纳今后更多发展的销售网;(2)使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的优越性都能得到发挥;(3)使分散的店铺组织成为一个互相有密切联系的有机体,互相明确责、权、利,使采购、销售都各自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来。

经过近20年时间的改革、改造,西尔斯的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才最后建立起来。到1948年,西尔斯的组织机构系统大体是:最高管理机关有会长、董事长和数名业务副董事长(包括负责商业的、人事的、计划的等)。总部机构设在芝加哥,有负责计划、控制“销售、采购、地区等部门。为了加强美国西部九州西尔斯分店的管理,在西海岸设立了西部管理分部,负责西部销售网的采购、宣传、推销、商品供应计划、通信、销售等全部责任。在美国其他地方也设立了4个管理分部,职责同上。”

经过这一番改革,西尔斯的指挥系统变得非常灵巧,既能发挥集中管理的优势,又能发挥分散经营的积极性,无论采购还是销售都能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西尔斯今后走向更加繁荣的保证。

伍德将军在对组织机构体系改革的同时,又花了26年时间,在西尔斯公司试验推行了他的“商品供应计划”。所谓商品供应计划就是事先确定好采购商品的全盘计划,根据市场行情和生产情况,确定采购价格的底数。要按计划和底数办事,就必须关心商品的原料、商品的制造工艺,甚至商品交运到店铺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按计划办事的全盘管理体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为创造商品的最低价格而努力。西尔斯的商品都贴上自己的注册商标。70%是自己生产的,从设计、原材料、产品规格、包装式样都按计划要求进行。30%是从别的公司采购商品,即使按计划要求价格低一点,人家也愿意成交。

这样一来西尔斯的商品质量好,价格又低,就具有很大的竞争力。销售量就必然扩大,价格虽低一点,但获得的利润却比那些卖高价的商店多。

西尔斯公司的销售范围毫不拘泥、狭小,只要有利润,它都经销。从通信销售到零售店,从汽车的业务服务到住宅装饰,从各种工具的租赁到机器的修理,他们都干。

它还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在拉丁美洲、加拿大、欧洲等,都有它的销售网。如今,它已是世界上最大百货公司之一,据统计,美国的商品销售量,西尔斯一家就占8.8%。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伍德将军运用自己的管理才能、为它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是分不开的。

点评:

1.自古商场如战场,只不过没有硝烟而已,二者有很多相近之处。事实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许多相关的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兵法上的知识。孙子兵法被国内外商家的普遍重视就是一例。

2.伍德将军成功地将其军事思想和经验运用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对20年代以后市场状况的准确了解,使得伍德成功地把西尔斯公司的经营领域从邮购扩展到店铺零售;兵家崇尚“运筹于帷幄之中”,这依赖于完善、有效、灵活的组织机构,这也是伍德在改善西尔斯公司管理方面的最大成功之处;兵家需“高瞻远瞩”,重视战略管理,这是伍德在西尔斯推行商品供应计划的思想渊源。

案例39世界最佳银行家—矶田

对世界各国数以万计的银行家来说,能获得美国国际金融学会授予的“世界最佳银行家”称号,是对他们从事金融事业最高的奖赏,被视为最高的荣誉和最宝贵的财产。1982年,这一荣誉称号授予了日本住友银行总经理矶田一郎,表彰他为振兴住友银行所作的努力。这使矶田一郎成为第一个获得“世界最佳银行家”荣誉称号的日本人。

1977年6月,矶田一郎被任命为日本住友银行总经理,这时的住友银行正处于内外交困、举步艰难的时期。这个曾经号称“日本银行第一”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它的纯利润收入已降为日本高收入企业的第五位,落在富士、三菱、三和银行之后,而且业务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同时,国际形势也十分严峻,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的余波尚未消失,第二次石油危机又将袭来,世界金融业都陷入不景气的状态。更麻烦的问题还在国内,由于要妥善处理“安宅产业案”,住友银行将要付出2000亿日元的代价。面对如此众多的困难,日本金融界普遍认为,住友银行新的领导人,能维持住现有的局面就很不容易了,要想在短时间里重新恢复“日本银行第一”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矶田一郎,却对金融界的看法不以为然,他走马上任之后,便郑重地宣布,一定要在3年之内,把“日本银行第一”的称号夺回来。

矶田深深懂得,要实现自己“三年内夺回第一”的誓言,仅有决心是远远不够的,按常规办事也是不行的。一个只能按常规行事、优柔寡断的领导者,顶多是一个二流企业家。当今时代,一个合格的企业家,不仅应该是一个企业的组织者、教育者、还应该是个改革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有“攻”的精神。所以,要使住友尽快摆脱困境,就要以开创性的精神进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