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造性思维案例选编
4149100000022

第22章 企业经营战略与市场策略创意案例(14)

“麦当劳叔叔”的形象以后终于在电视中出现。现在“麦当劳叔叔”作为麦当劳的代言人几乎无人不知。在儿童的心目中,唯一能与“麦当劳叔叔”竞争的,只有圣诞老人而已。于是麦当劳很快赢得了儿童市场。在美国7岁以下儿童的速食市场中,麦当劳占有率达42%。

严格的产品质量

50年代,克罗克进入麦氏公司,创立麦当劳系统公司,取得了在美国推展连锁店的权利。

在麦当劳,薯条是出售快餐中的重要部分,当时,年轻的麦当劳在它的第一个10年中,勇敢地拿出300万美元资金用于改善薯条品质,这对于一个新公司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之举。

麦当劳薯条独树一帜并没有任何秘方,完全是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结果。他们不惜动用巨款,建立实验室,专门进行研究,以提高原料品质。同时还在加工方法上大加改革。

为了寻找马铃薯的优良品种,他们不远千里,探访种植者,终于发现了优良品种和种植施肥方法。当麦当劳的连锁店于1962年超过400家的时候,他们终于有能力让那些种植马铃薯的农民考虑麦当劳的建议和需要。

为了改进薯条加工方法,他们探寻在芝加哥有一家热狗店,薯条炸得相当棒。克罗克亲自前往,果然如获至宝——这种所谓的“芝加哥式”炸法令薯条更香更脆。于是,这种先炸3分钟,临时再炸2分钟的新炸法便被下令在所有的麦当劳餐馆加以推广和利用。

麦当劳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就此停步,不断追求进取是他们的一种企业精神。他们在改进马铃薯油炸方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炸薯条自动化问题。克罗克授权路易开设一个实验室进行实验。这项实验持续了一年。

一年之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个发明正是自动控制的开始,路易由此获得了殊荣,他的发明被麦当劳起了个响亮的名字——薯条电脑。其实,这只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实际上,路易只是发明了一只电动探测器,用来探测油锅里的热油什么时候可以回升至三个重要的温度。很快所有麦当劳餐厅都开始使用这种自动烹调器,从而促进了麦当劳薯条品质与效率的提高。

在麦当劳确定汉堡包的配方前,在美国似乎还没有人听说过汉堡包所有的肉还有“标准”对于肉品管理公司来说,汉堡包是最不值得一提的食品了,哪里还有什么标准?美国政府对其唯一的规定是:碎牛肉的脂肪含量不能超过33%。因此当时市场上生产汉堡包的用肉相当混乱。唯有麦当劳餐厅,他们所用的肉是新鲜的而非冷冻的。麦当劳的总裁要求各餐厅不仅要用眼睛来检查,而且要把肉送到实验室进行化验。总部制定了一项肉品检验方法,店里的工作人员可以依据总部所列的15个重点观察肉的质量。这样,麦当劳很快在肉食品业中树立起了“不容易被骗倒”的声誉。牛肉和马铃薯供应商都知道,他们唯有执行麦当劳的标准才不至于失去这个全国最大的客户。

“如果你有时间偷闲,你就会有时间去清扫卫生”

麦当劳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有时间偷闲,你就会有时间去清扫卫生。

为了树立“家庭餐厅”形象,麦当劳领导人特别强调餐厅内部的清洁。在1958年,麦当劳草拟的营运手册中,关于清洁作业的程序占到了一半。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规定的:

玻璃每天都要擦;

停车场每天都要冲洗;

每隔一天必须擦一遍全店所有的不锈钢器皿;

每星期必须打扫一次天花板;

制度规定的细致和严格不能不让人吃惊。正是这种作风,使麦当劳有别于其他各店而走向成功。如今在美国的快餐业中,一致公认麦当劳创造了这个行业中最高卫生标准。

“质量、服务、清洁和实惠的福音”

麦当劳总部领导人克罗克等人从抓清洁问题开始,逐步创立了麦当劳独具特色的品质、服务、卫生、价值的经营理念和运作系统。

这也许就是麦当劳成功的奥秘。

诚然,创造这样的系统并不难。难的是怎样维持这些品质、服务、卫生标准,使其在每一个店里、在任何时间都一如既往——这才是最困难的。

克罗克穿着端庄、举止典雅,很有些贵族气派。他知道,作为公司的最高领导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代表麦当劳,代表这个日益发展的“汉堡王国”但是,克罗克却是一个“己所欲,必施于人”的人。他讨厌那种上班嚼口香糖、看报纸、咬指甲、衣服皱成一团、头发也不梳理的人。

每天下班前,他一定会把办公室整理得干干净净。他不时叫下属去理发、刷牙。甚至他会因为下属触犯他的“外观原则”而执意开除他的。

一个凛冽的冬日,麦当劳总部一名律师戴了一顶毛绒帽来上班,让克罗克逮住了。克罗克立即火冒三丈,当即就要开除他。他认为律师应该戴正式的呢帽才对。一位地区分公司的房地产部门主管去机场接克罗克。接到后,这位主管向克罗克借2美元付停车费。克罗克气急败坏地要开除他,理由是他觉得主管先生应该事先准备好零钱才对。一位地区经理脚着牛仔靴,开着一部满是灰尘的敞篷车去接克罗克。而克罗克让他先把车开到最近处一家洗车场,然后下令开除他。克罗克办公室的冰箱上贴了这样一个告示“谁把纸杯乱扔,就要遭到开除”

克罗克的确有些凭自己的好恶来管理公司的味道,但却体现了他经商的一种理念。

麦当劳有一部可以规范所有员工工作细则的手册。这部手册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现已广为流传和使用。

手册的规定十分具体。比如,作业员应该怎样拿杯子、开机器、关机器……手册一一做了规定。其他如煎汉堡、炸薯条的每一个程序、煮东西的温度和时间、每一份食物的分量、汉堡上面沥的洋葱有多少盎司、炸好的薯条只能放几分钟、九人的班组如何确定定额标准......

这已不再是一个餐厅的工作,而是一个具有精确生产流程的工厂了。

对于员工的化妆、着装等麦当劳也提出了许多严格要求:女性员工不准留长发、女性员工不准涂指甲油、不可化妆过度、有严重青春疸的女性员工不得在窗口服务……

麦当劳不仅以标准的生产程序进行生产,而且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这种服务充分体现了迅速、方便和周到的特点。美国人讲求效率,对饮食的时间也是精打细算。快餐馆应以“快”为宗旨。麦当劳快餐馆的汉堡包、饮料等都是放在纸盒和纸杯之中,顾客付款后就可取食进餐。为了减少顾客在店内逗留的时间,店内不设电话、电唱机等设备,以加快餐桌的使用频率。因此,即使在就餐高峰期,顾客在一两分钟内就可以坐下来就餐。

设在高速公路和郊区、乡村道路两旁的麦当劳快餐店,使顾客不用下车就可以很快买到食品。一般在快餐馆售货口的10—20米处设有一个麦克风和标明食品种类及其价格的广告牌,需要就餐的旅客驾车离开高速公路在麦克风前暂停,说明批购食品的种类、数量,再开车到售货窗口,交钱后取走服务员准备好的食品,即可开车离去。为了让那些驾车或乘车的顾客更加感到方便,快餐馆预先把汉堡包、炸薯条等食物装在纸盒和纸袋里,饮料也采用密封的纸杯,吸管和塑料刀叉等用具装入纸袋。顾客拿到这些食物和用具,在飞驰的汽车上既可防止洒落,又可及时就餐,十分方便。

点评:

在饮食服务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时代,麦当劳的创始人不是因循守旧、或采取价格竞争等手段吸引顾客,而是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抓住饮食行业消费者特别重视的品质、服务,尤其是清洁卫生这一关键环节,使其经营大获成功。这充分表明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在共性中寻找特点;从平常中挖掘“异常”。进而通过强有力的促销措施,让世人了解这些“异常”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案例36永远先走一步的大众搬家公司

10年前,在中国搬家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好不容易望穿秋水分到了一套住房,然后好好装修了一番,当一切准备就绪乔迁时,这乔迁之喜往往变成了乔迁之愁了。首先是找车,单位有车还好说;单位没有车的要四处调动一切关系找车。好不容易找到车,还因司机不准时等原因,很可能将乔迁定的吉日、吉时耽误了。这对于讲意图、图吉利的中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不仅如此,你还得对“司机大爷”笑脸相迎,敬烟、敬酒无微不至,因为人家可是免费帮你忙的。

然后是找人。找人倒不难,生活在社会大家庭里的中国人,谁没几个亲朋好友、同事同乡什么的。但是,对于城里人来说,搬家是力气活,即使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不见得能行,特别是对于一些楼层较高的乔迁者来说,要楼上楼下搬冰箱、彩电等大家伙,没有四五个人休想搬得上去。而经过这一番折腾之后,人早已精疲力竭。笔者当年刚大学毕业,“搬家”这样的好差事自然少不了。刚开始倒还新鲜,到后来一听说要搬家,心里就发毛。

对于乔迁的人来说,不仅搬家花钱,还得有情感方面的负担。亲朋好友劳累了一天,自然是倾其所有,尽心招待,但去酒楼吃一顿,开销不菲,这还不包括饮料等的花销。不仅于此,心里还满怀内疚——让这么多人辛苦了。在心里欠了一大堆人情。

搬家,劳民伤财,劳心费力。

这一切随着当时还在效益不错、广州市电信局的一位年轻的小技术员“脑子里面出了什么毛病”地创造中国第一家“搬屋”公司成为了过去。

这个人就是有“搬家大王”美誉的严锐忠。

在这位8年前做搬家社起家,如今带起国内一个行业的“搬家大王”家,宽大的厅墙,独独挂着一幅不知名的园外摄影师作品:一个踽踽独行的少年背影,镜头前是一片荒芜。这幅画实际上是严锐忠童年的生活写照。1966年,他一家人被红卫兵押解着到天字码头,从此去了乡下,直到12年后恢复高考,他才有机会回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