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414900000023

第23章 琢磨规则,创造规则(6)

狄青听罢,心中顿生妙计。次日清晨,他全身披挂,领将士入庙拜佛,虔诚地供香跪拜后,便对将士们说:“本帅当众占卜一卦,欲知南征凶吉。”说毕,他请庙祝捧出百枚铜钱,说明一面涂红,一面涂黑,然后当众合掌祈祷:“狄青此次出兵南征,如能大获全胜,百枚铜钱当红面向上!”只见他将铜钱一掷,落地有声,果然全都是红色。将士们惊异万分,兴高采烈,奔走相告,一时士气大振。直把安南入侵者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乖乖地立下降书,自称永不敢再犯大宋边境。宋军班师回朝,狄青高兴地带领一班将校到古庙谢神还愿,拔钉取钱时,一位偏将忽然惊呼:“奇怪,奇怪!这百枚铜钱怎么两面都是红色?!”

狄青哈哈大笑道:“此举绝非神灵,其实是本将军借神佛之灵,鼓舞士气罢了!”

无论是狄青还是胡雪岩,都懂得必要之时,“诈上一诈”的策略,安稳军心。绝不将弱点暴露在对手的眼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一种哲学,深藏不露更是一种本事。

深藏不露的人具有大智慧,临危不乱更难能可贵。跟君子相处平平淡淡,跟小人相处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跟坏人相处应该见机行事。与人相处的变通之道讲究虚实并用,为取得对方信任,化解自身危机,想得越周到越好。倘若没有烟幕弹防身,敌人还没有攻击,自己就先乱了军心,更没有成功的可能。

“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诸葛亮正是利用漫天大雾,隐蔽了自己的真实目标和意图,而以扎制的草人和擂鼓呐喊,显示了他的假目标和假意图,使曹操受骗上当。这就是对烟幕弹的一次很好的应用!有些时候,人能够获胜,能够以少胜多,关键就在于这一诈之上。

夹击丁日昌:摸清路线,扎准穴位

光绪元年,丁日昌接管福州船政局后办理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密审沈纯、文绍荣贪污军火一案。胡雪岩虽有牵连,但因他做事一向滴水不漏,从未亲自同二人交易。事发之后更是对其伙计的家人许以厚利,使自己脱离了干系,算是有惊无险。

事过之后,胡雪岩明里韬光养晦,暗地收罗情报,更是从自己的女人章阿珠和李瑶琴那里得到意外的收获。

丁日昌的手下潘五纵火行凶,致使胡庆余堂对面一排民房完全被毁,激起民愤,州城百姓强烈要求缉拿真凶。情势所逼,潘五必须供出幕后推手。胡雪岩敏锐地感觉到,打击对手的机会来了。

同治九年,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与江苏巡抚丁日昌一起会办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丁日昌一面大张旗鼓地重建教堂抚慰洋人,一面用酷刑压制闹事的百姓,杀死16人。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此事最后以对外赔款达数十万两白银了事。事后曾国藩便因“媚外卖国”调任两江总督。当然这只是官方的说法,真实情况却是受累于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死之案。马新贻任过浙江巡抚。曾国藩奉密旨负责查办。

胡雪岩听闻马新贻是被丁日昌的独生儿子丁蕙蘅所杀。都说虎父无犬子,精明能干的丁日昌却有个只知吃喝嫖赌的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的前途,丁日昌决定花钱为儿子捐个功名。此前他并未有过贪污行为,可没钱办不了事。无奈之下,他就透出消息:苏松太道出缺,谁送来“端砚两方”就可以去。有个人脑袋瓜聪明,奉上两万两银票就立即补缺了。

凭着老子贪污来二万两银子,丁蕙蘅立即得了一个候补道,他却不知修养德性,嫌在苏州被老爸管束得太严,就在江宁城(南京)南秦淮河边买了一栋小别墅住着,寻欢作乐。一日,因争风吃醋丁蕙蘅招呼手下几个恶奴一拥而上,乱拳打死一姓赵的年轻公子。不想这赵公子本是扬州巨富世家。他父亲一状告到两江总督衙门,并暗中送给马新贻的宝眷五千两银子。马新贻一时左右为难:一边是丁日昌,,一边是连都察院、大理寺都有关系的赵家。

为平息事件,马新贻与丁日昌商定,将打死人的恶奴充军,赔偿赵家银子一万两,革去丁蕙蘅候补道之职了事。这让丁蕙蘅甚为不满,重金请杀手刺死了两江总督马新贻。此事正发生在丁日昌协助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期间。曾国藩当时听闻,权衡利弊,替丁日昌包庇了下来。

如今放着纵火案的大好机会,胡雪岩当然不会手软。事情闹得越大越好。胡雪岩充分运用江浙派自己能调动的官场势力以及当初反对天津教案的朝野力量,并请《申报》做自己的舆论工具,同时找到扬州赵家旧案重提。

结果,丁日昌“革职法办”,但大家听到的消息却是“以病情加剧乞假回籍调理”。

李鸿章没叫丁日昌去贪污,丁日昌更没叫潘五去放火。可这看似轻巧的纵火案,牵连出昔年的旧怨,就远不是就事论事那么简单了,一旦事情捅破了天,民间的悠悠众口加之官场的各路压力,小小的火苗最终演变成滔天烈焰,将连接在一条线上的丁日昌烧得粉身碎骨。打蛇打七寸,正是找准了死穴,才让胡雪岩一击致命,就此扳倒对手。

商道其实也是人道,危机面前,善于抓住关键,控制要害,方能事半功倍,迎刃而解。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许多说客都想乘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他们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进行游说,当时,游说之风盛行。

战国晚期,七国中地处西部的秦国最强,其他六国都比较弱。当时,有个大名鼎鼎的说客叫苏秦,他主张“合纵”,即六国结成军事联盟,共同对抗实力强大的秦国。他首先来到楚国,摸清了楚王胆小怕事的弱点,于是一见到楚王就故弄玄虚地说:“大王,您还不知道吧,其他五国已经结成联盟,如果楚国不参与的话,秦国必定会先攻打楚国,到时候,恐怕情况就不妙了。”楚王听了大惊失色,连忙向苏秦请教,苏秦便向楚王历陈合纵的好处。结果,楚王很快就被说服,接受了苏秦“合纵”的主张。

后来,他又来到其他的国家,游说各国的君主。在苏秦的努力下,六国终于同意结成军事同盟,并且推举苏秦做盟主,苏秦身配六国相印,风光无限。

商战“围魏救赵”策略: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集中力量,攻击对手的软肋。迅速出击,强势推进,敲掉对手的底牌,顺势而行,出其不意,上下夹击,取得胜利。

信息时代,愈演愈烈的商业竞争具有更强的隐蔽性、突发性。面对错综复杂的棘手事件,看似千头万绪,实则回环往复,真正的核心就隐藏在眼花缭乱的迷雾之中。一旦锁定目标,对症下药,摒弃见招拆招的固定思维,破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向内渗透,向外反扑,后发而先至,自然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收服司马松:先找靶,后射箭

大隐若常,大隐隐于市。原始的水晶石只是一块黑乎乎的家伙,外行人大都会把它当做废物丢弃。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发现它的价值。

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像水晶石一样的人,我们称之为“隐士”。“隐士”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便有不坠青云之志。只是他们善于伪装,可以说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这类人,平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

恰逢王有龄所管辖的一个县发生民乱,县令被杀,老百姓竖起大旗自称“无敌大王”,大有造反之势。得到消息,王有龄赶紧召集幕僚商讨,最后一致决定带兵围剿。当时王有龄在湖州有自己的兵团,而且经过严格训练,加上胡雪岩刚从上海购来一批新式军火,战斗力是相当了得。逢此民乱,正好展示军威,便迫不及待,整装待发。

然而,一个叫司马松的幕士却极力反对,弄得王有龄兴致大减,可以用恨之入骨来形容。这个叫司马松的人,既不善言谈,行为举止又很邋遢,还喜欢贪小便宜,王有龄对他没有丝毫好感,更不用说委以重任。只是这个衣衫不整的司马松是王有龄的朋友薛焕介绍的,碍于情面,一直留在门下。

现在他说一个“败”字,惹恼了王有龄,他要让这个口无遮拦的司马松颜面扫地,立即派了一千兵马浩浩荡荡前去剿匪,可是事与愿违,派去的兵马在半路上就被埋伏的“无敌大王”击败,溃不成军。吃了败仗不说,堂堂军队被草莽击败,岂不让人笑掉大牙,更别说事前说的要数落司马松了。

不仅如此,吃败仗的消息惊动了上司何桂清,他立即派胡雪岩前往,了解缘由,加强团队运作,发掘人才。胡雪岩受此重任,立马前往,正巧在团练训练的地方找到了王有龄。此时王有龄正在射箭,而且十有六七都没射中。王有龄见到“智多星”,心情立即好了许多,胡雪岩提醒王有龄:“射箭的要领是眼睛要对路,看准靶心”。经“大师”指点后,命中率果然提高不少。

之后王有龄便把事情来龙去脉全盘托出,想听听胡雪岩的意见。当说球司马松的时候,胡雪岩不禁喜上眉梢,觉得这个人或许是有真本事的。可是一打听才知道,司马松早已不知去向。还好胡雪岩眼线众多,没多久就找到了他。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个司马松原是个遗腹子,命运多舛。没出生就死了父亲,靠母亲一人拉扯大,还给他娶了妻子。司马松家境贫寒,又不善言谈,母亲死后不久妻子就跟别人跑了,落得惨淡不堪。后来为了谋生便加入了团练。

胡雪岩对招贤纳士很有办法,他了解司马松的背景后。立马盛情款待,还为司马松续弦,并留下五百两银票作他的日常开支。这一切令司马松十分感激,便把事前说“败”的原因告诉了胡雪岩。

胡雪岩震惊的是,司马松不仅掌握了团练的精髓,还看出了团练的弊端。并且把团练总结为八个字:“清查保甲,坚壁清野。”他清楚地知道,清查保甲本来是为了限制太平军的间谍活动,却适得其反,造成“民匪一家亲”的被动局面;坚壁清野则是为了安顿好城外的老百姓,但是却让他们无家可归。正因为司马松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才极力反对围剿行动。

第二天,胡雪岩让“跷脚长根”做他的副手,司马松前往与“无敌大王”谈判,一向沉默的司马松一改“不善辞令”的毛病,舌战乱民,很快便安抚了百姓的心,彻底瓦解了“无敌大王”的斗志,平息了暴乱。

在这件事情中,司马松既是当局者,更是一个旁观者。对事件关键的把握,是他制胜的关键。

司马松的事件充分展现了“隐士”的才华与远见。同时应验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句话。真可谓“真人不露相。”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不可以貌取人,一定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才能更多的发掘“千里马”。

朱元璋攻占滁州后,儒士范常前来拜谒。朱元璋亲自热情款待,留置幕下,为己重用。朱元璋渡江攻打太平时,陶安率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次日即召见他,谈论天下大事。双方谈得无比投机,朱元璋竭力将其留置身边,对他特别厚待。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马上宣布:“贤人君子有愿意跟随我建功立业的,我都尊礼重用。”

消息传开,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个儒士前来拜见,朱元璋均加以录用。朱元璋打下徽州后,大将邓愈向朱元璋推荐徽州名儒朱升。朱元璋对朱升早有耳闻,现在听了邓愈的介绍,知道朱升果有才华,便效仿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拜访朱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朱升被朱元璋的诚意打动,遂进言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即操练兵马,积蓄实力;奖励农耕,广积粮食;避露锋芒,勿早树敌。朱元璋牢记于心,作为自己一个时期内奉行的基本方针。

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知道人的重要性,而且善用人才。老子说“上善若水”,他认为水的最大长处是“善下之”,善下则百川汇集。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必然谦虚待人,居人之下。儒生不可辱,人才一般都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是难以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的。 “士为知己者死”,只要你真心尊重人才,必然换来他们忠诚的追随。

现实中有很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但是,如果你首先就冲着快点解决问题的目标而去,而不是像朱元璋还有胡雪岩般着眼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你很可能会像足球运动员未瞄准球门就匆忙射门一样,白费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