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它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能使人感到道家思想在为人处世方面客观冷静、顺其自然的远见卓识。所谓"有为",一般来说,就是有所作为,这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许多人都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为什么有的人却是事与愿违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吃苦耐劳,却枉费心机呢?为什么有的人动机很好,但效果却适得其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讲,可能是在哪个方面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因为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如愿以偿。并不是你想有所作为就能有所作为的,想达到目的就能完全达到的。有时,反而会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因此,老子主张"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不为",不是躺倒在床上,听天由命,或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表面上看,老子的"无为"是消极的处世态度,其实有着积极的"精神内核",就是不要凭个人主观意识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更不要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刻意追求什么,这样反而会有所作为,最终达到"有为"的目的,或"有为"难以甚至不能达到的目的。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辩证地说明了无为与有为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无为"来达到"有为"。无为是手段是有为的权宜之计;有为是目的,是无为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一些贤明君主,如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及其以后的唐太宗等,都受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影响,而且把它作为治国之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对于秦的"二世而亡"很是警惕,他要士人陆贾总结秦朝在内的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陆贾写了12篇论文,认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逾设,敌人逾多。秦非不欲而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无为而治"成了吕后、文帝、景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文景之治。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见到这种情形:你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你越想这样,却越这样不了;你越怕那样,反而越那样。你若采取"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达到预定的目的。三国时的刘备一直胸怀振兴汉朝大业的鸿鹄之志。但他在没有形成气候时,不像杨修、张松、祢衡他们那样心浮气躁,只想有所作为,结果反而没有什么作为,而是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安心做自己的菜农,不给人以加罪的口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便如鱼得水,成为一代豪杰。
在生活中,有的年轻人,尤其是有一定聪明才智和专长的年轻人,由于不懂得无为与无不为的辩证关系,一走进社会,就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或恃才傲物,或毕露锋芒,或猛打硬拼,结果大多力不从心。铩羽而归之后,便心灰意冷,收刀入鞘,再也无所追求,变得无所作为起来,这样的无为,并不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是一种消极的、悲观而没有出息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一种积极的平静的进取,其攻势并不凌厉,但有着潜在的推动力量。
美国有一家令世人瞩目的科研机构--贝尔实验室,其负责人曾是一位叫陈煜德的博士,他是一个有着中华民族血统的美国人,大概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在科研管理中特别崇尚老子的无为主张。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无为而治"的条幅,下面加了一段英文注释:"最好的领导者时时不忘帮助下属,但又不让下属觉得离不开他。"他在谈到其治所经验时说:"领导者的能力表现,就是在领导别人的时候,使别人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研究所的一切工作都是在你的领导下迈进,但所里的人又能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可见,无为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更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有所作为,并不在于表面形式,主要在于实质内容。表面上轰轰烈烈的人,并不一定有所作为;表面上平淡无奇的人,反而可能有所作为。
要做到无为,首先要有为,即有理想、有抱负、有具体的目标;没有"有为",也就无所谓"无为"。无为是有为的基础上的无为。
要做到有为,最好是无为,无为不仅是种治国的方略,也是一种处世的良方。
把"团队精神"落到实处
一群人一起工作,如果全力以赴,组织有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现代社会需要团队精神,问题是,如何在每个细节上将其充分体现出来。
与他人合作比单独工作有许多好处,首先,群体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兴趣,这可以产生多样化的观点,实际上,与他人合作可以产生出任何个人只靠自己所无法具有的创造性的思想。此外,群体成员互相提供帮助和鼓励,每个人都能贡献出他独特的技能,团体的一致性和认同感激励着团体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能使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掘出自己的最大潜能。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只要个人的行为不妨碍社会的健康发展,不妨碍他人的生活,它就有存在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也不能消除这种差异。你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你可以不欣赏、不喜欢他,但是你不能轻视他,他只是和你不同而已,你要尊重这种不同;也不要在与别人交往中,一味地迁就别人,从而丢掉自己的个性。
为了与他人密切合作,你需要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能力。
1.积极的参与
在许多团体场合,有的人喜欢让别人出头露面,在讨论中首当其冲,而自己却静静地坐在那里,做一个感兴趣的旁观者。这样做的结果是,你无法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赢得团体中其他成员对你的尊重。既然你同样对团体的最终决策负有责任,无论你态度积极或保持沉默,你都可以贡献你的聪明才智。如果你不敢抛头露面,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觉得你的观点不如他人的有价值,那么,你更需要首先排除这种消极认识。如果你感到忧虑和焦急,那么,你需要迫使自己迈出第一步。万事开头难,随着你不合理的怪念头的减退,以及你自信的增强,你就能积极地参与到团体的活动中来。
2.具备有效讨论的能力
(1)清楚地表达你的观点,并提供支持的理由和根据。
(2)认真地聆听他人的意见,努力了解他人的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
(3)直接地对他人提出的观点做出回答,而不要简单地试图阐述你自己的观点。
(4)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便全面地探究所讨论的问题,然后设法去回答问题。
(5)把注意力放在增加了解上,而不要试图不计代价地去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3.尊敬团体的每一位成员
这是保证合作成功的基本准则。虽然你可能确信你比其他的参加者更有知识,但重要的是,你要让他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要随意打断,或表现出不耐烦,做到这一点对于团体正常地发挥功能是很有必要的。也许在某些场合,其他成员不同意你的分析或结论,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即使你确信你是正确的,你也需要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接受现实,尽你所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力争使他人能够接受。
4.鼓励他人提出多样化的观点,不要过早地对观点作判断除了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外,你还应该鼓励其他成员也提出他们的观点。当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做出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反应。
5.客观地评价观点,而不意气用事
当团体对其成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时,应该运用批判思考的技能对它们进行评价。争论点或问题是什么?这个观点是如何说明问题的?
提出这个观点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它的风险和弊端是什么?重要的是要让团体的成员意识到评价的对象是观点,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最常见的一种思考错误是,有的成员仅从个人的爱好或偏见出发,不是对人们提出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把矛头指向个人。对有挑战性的观点应该做出这样的回答:"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原因是......"而不应该说:"你真无知"。只有如此,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会恶语伤人。
6.准确认识各自在团体中的角色和彼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