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
4126600000028

第28章 做大事须从突破自己开始(1)

"积极"是怎样炼成的

当我们年纪轻、脸皮薄的时候,对"积极"二字常有一种误解,以为那是出风头、献殷勤的意思。其实,积极是一种进取的姿态。职场的"积极分子",就是"预备主管"。

要想在工作中有所发展,给人以"积极"的印象非常重要,它可以成为你取胜的法宝。

怎样才能给人以"积极"的印象、引人注目呢?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1.站起来发言无论在员工大会上讲话,还是在办公室发言,最好的姿势是站起来。哪怕有准备好的椅子,也不要坐。

因为站起来发言,给人的感受要强烈、有感染力得多。还可以居高临下,把握会场的气氛。

2.主动接电话

如果动作迟缓,只会给人留下做事消极、不主动的印象。因此,在办公室里,一旦电话铃响,应迅速反应,抓起话筒。

3.早上班

提早上班,会给人一个积极、肯干的印象。当别的同事睡眼惺忪地赶到办公室,开始做准备工作时,你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了,上司自然会另眼看你。

4.腰杆挺直快步走

这样做会给人一种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感觉,这是自我表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如果弯腰驼背,慢慢腾腾,无精打采会让人如何评价你呢?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5.握手有力

握手是交际的礼仪,也是表现自己的武器。握手这一小小的动作,看起来只是手与手的交流,实则为心与心的沟通。用手握手可以使对方感到自己的热情与坚强,给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6.坐姿正确

和同事交谈,坐在椅子或沙发上的姿势一定要正确。不能全身埋在沙发里或显得懒散地背靠在椅子上。这样会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相反,坐姿端正,上半身自然前倾,则会让人觉得你聚精会神,进而给人留下做事认真、积极的印象。

7.做好笔记

别人讲话时,要注意边听边做笔记。做笔记,一方面可以记录下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表示对对方讲话内容的认同,对对方又是一种尊敬。

8.名字要写大

姓名是每个人的代号,签名时尽可能地把字写得大一些,因为写大字的人一般比较具有进取性。

9.坐到上司身边

对自己越有信心的人,越喜欢和上司坐在一起。因此,在没有安排固定座位的场合时,主动坐在上司身边,可以显示出自己的信心。就像学习成绩好、喜欢课堂发言的学生喜欢坐在距老师较近的座位一样。

10.额外工作抢着干

做好分内的事外,对于额外增加的工作也要积极肯干,一方面显示你的热心,另一方面体现你的能力。

11.求教要登门

如果你有事向同事请教,一定不能通知他来你办公室,而你必须去他的办公室。这样,既能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又能感受到你的谦恭态度。

12.袒露你的希望

充满希望的人才会有魅力。拥有远大目标的人,便会给人一种积极、有闯劲的感觉。

每个人都不喜欢,甚至讨厌偷懒、不积极的同事。只要给人处处以"积极"的印象,不但能够受到同事的好评,还会受到上司的器重,对自己的前途会大有好处。

谦恭服从永不过时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排在第一位的还不是能力,而是服从。在这个时代,个性突出的职场人是越来越多了,但谦虚忍耐永远有它的市场。

某公司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要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但连续来应征的几个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

这天,一位30来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董事长却通知他凌晨3点去他家考试。于是这位青年凌晨3点就去按董事长家的铃,却未见人来开门,一直到8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

考的题目是由董事长口述,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年轻人说:"会。"

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饭的"白"字。"

他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题,疑惑地问:"就这样吗?"

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

年轻人觉得很奇怪,这是哪门子的考试啊?

第二天,董事长在董事会上宣布,该名年轻人通过了考试,而且是一项严格的考试。

他说明:"一个这么年轻的博士,他的聪明与学问一定不成问题,所以我考其他更难的。"又接着说,"首先,我考他牺牲的精神,我要他牺牲睡眠,半夜3点钟来参加公司的应考,他做到了;我又考他的忍耐,要他空等5个小时,他也做到了;我又考他的脾气,看他是否能够不发火,他也做到了;最后,我考他的谦虚,我只考堂堂一个博士5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他也肯写。一个人已有了博士学位,又有牺牲的精神、忍耐、好脾气、谦虚,这样德才兼备的人,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呢?

我决定任用他。"

有时,使你走向成功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一些所谓的细节、小节的态度,往往左右着你未来的成就。

现在这个时代,个性突出的职场人是越来越多了。求职时是不加掩饰地张扬自己的个性,还是暂时收敛个性,去迎合面试官的要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经验丰富的考官能够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微笑皱眉等身体语言看出你的性格。参加面试,你向别人传递的信息,往往是非语言的成分多,而语言的成分反而少。因此,面试者必须明白,面试中的语言表达固然重要,而非语言的表达则更为重要,这就是身体语言。所谓身体语言,是很难确切给它下个定义的,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都可归为身体语言。

面试者如何才能在面试中保持自己的形象呢?光说你性格开朗,谦虚谨慎不行,还必须通过你的实际行动将其很好地呈现出来。

穿得像马上要提升一样

许多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公司的形象。人们见你的第一眼,就根据你的穿着给你定了位。

第一印象,就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比如学校新来的导师、新来的插班生,单位里对新来的上司、新来的同事,介绍恋爱对象时的第一次见面等,第一印象都会发生作用,双方都对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双方也都力图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作为今后交往的起点和根据。所以,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很重视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怎样展示自己的第一印象呢?

自我推销是需要技巧的,正像推销产品一样,要有一个好的外包装吸引人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把自己推销出去。

"先敬罗衣后敬人",从道德上说是不公正的,但面对现实的社会观念,我们尚无法改变。因为要对方了解你的内在美,尚需一段时间,而体现一个人个性的着装却一目了然,给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留意你的穿着,并不是叫你穿上最流行、最时髦的衣服,而是希望你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至于衣服是新是旧,质料是好是坏,并不是主要问题。

美国有许多家大公司对所属雇员的装扮都有"规格",这规格不是指要穿得怎么好看,而是人们观感的水准。有一本书叫《应酬之道》,书中提出,在与人见面前衣饰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鞋擦过了没有?

裤管有没有污痕?

衬衣的扣子扣好了没有?

胡须刮了没有?

梳理头发没有?

衣服的皱褶是否注意到?

当你还没有开口说话的时候,衣服就是你的代言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留给大家的潜在印象的差别是不可估量的。

一提到银行职员,理所当然就认为他们是一群刻板的人,程式化的面孔难以让人有其他美好的印象。因此如果听到某银行职员是个机灵幽默的家伙,众人难免会多留意几分,格外关注。反之,说到年轻的电视记者,立即就让人想到是穿着奇装异服之类的人,直到有一天接受一位穿着黑色西装的年轻记者访问时,我们马上就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像"与"不像"并非只有对立关系,若能将二者巧妙转化组合,创造出一个令人意外的"不像",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惊人效果。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对两组被试者分别加以修饰之后,使其中一组看起来风度翩翩,另一组则显得随便,并令其分别走路时违反交通规则。其结果是:第一组闯红灯时,尾随者占行人总数的14%,而第二组的追随者只占4%,这说明人的服饰、穿着有很强的感召力。没有人会对一个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人感兴趣,服装也并不一定要时髦赶潮流,最要紧的是大方得体、干净整洁、大众化。

美国著名的电影公司米高梅.环球影城以严格的衣着习惯著称。该公司的高级职员一般都要穿深色的套装和白色的衬衫,以至于人们看到米高梅公司的人时往往会说:"瞧!企鹅又来了。"这当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作为演艺界这样一个充满活跃、浪漫色彩的地方,米高梅公司的总经理并不是一个严肃而缺乏幽默感的人,他之所以要求他的职员如此,是因为他知道在大众心目中"好莱坞人"总是口叼雪茄的商人形象,这些人往往喜欢夸夸其谈,给人以很不老实的感觉。所以米高梅公司试图从衣着上给大众以一种稳定的正面形象,以消除过去留下的消极影响。

总而言之,形象是社交的第一印象,你的着装必须符合以下几点:如果不想成为同行的笑柄的话,你的服装必须合体;如果不想让同行或客户鄙视的话,你的服装必须庄重;如果不想让人看出你的性格或爱好的话,你的服装必须是保守的,得体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衣着得体的时候,就有更充分的自信,谈起话来也能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好心态。若被自己的衣装分了心,便会因忐忑不安而出些小岔子。随时留意你的穿着吧,别让机会与你擦肩而过。

失败并没有想象中尴尬

有时候,明明可以走通的路,我们却常因害怕失败后人们不屑的眼光而放弃了尝试。其实,被人拒绝的尴尬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突破这个瓶颈,前面将是一片坦途。

他貌不惊人,毕业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而且只有大专学历,可是在满满一屋子来自各名牌大学、有着硕士博士头衔的应聘者中,他的表现却与众不同。

尽管他很自信,可是面试官还是很快掂出了他的分量:他在专业能力方面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他的求职申请被拒绝了。

这位应聘者在得知自己已被淘汰出局后,脸上露出了一点儿失望和尴尬的神情。可是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起身对面试官说:"请问你能否给我一张名片?"

面试官冷冷地看着他,从心底里对这种死缠烂打的求职者缺乏好感。

"虽然我无法成为贵公司的员工,但我们也许能够成为朋友。"

他说。

"哦?你这么想?"

"任何朋友都是从陌生人开始的。如果有一天你找不到打网球的搭档,可以找我。"

面试官看了他一会儿后,掏出了名片。

面试官确实经常为找不到伴儿打网球而烦恼,后来他俩也就成了朋友,他也就被录用了。

有一天,面试官问他:"你不觉得你当时所提出的要求有点过分吗?要知道,你只是一个来找工作的人,你凭什么会那样说?如果我根本不理会你,那么你怎么下台?"

"其实人最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以后的尴尬。很多人不敢去做一些本来也许可以做成的事,就是害怕丢脸。可是真正丢脸的不是失败,而是不敢想象失败。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从尴尬开始的,包括交朋友。"

每当怯懦、退缩的念头冒出来时,你都可以告诫自己,不要怕可能会出现的任何难堪。

"我怎么才能在人生中获得乐趣呢?"一位企业家说,"我在一笔生意中刚刚亏损了50万元,我已经完蛋了,再也没脸见人了。"

很多人就常常这样把自己的想法加入既成的事实。实际上,亏损了50万元是事实,但说自己完蛋了没脸见人,那只是自己的想法。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为发生的事情,而是因为他们对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想象中人们不屑的目光与讥讽的言辞,只要你的心理素质够好,完全可以不把这些当成一回事。

英国的索冉指出:"失败不该成为颓丧、失志的原因,而应该成为新鲜的刺激。"唯一避免失败的方法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但"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没有挫折,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

坦然认错,化弊为利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尽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你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

选择坦言失败要有相当的勇气,而很多人都是随意就把它放弃了。

1928年,大散文家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沈从文时年才26岁,学历只是小学文化,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为时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当时已颇有名气。

但是,名气不是胆气,在他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时候,除原班学生外,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而对台下满堂坐着的渴盼知识的学子,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了,而原先准备好的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但他没有天南海北的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选择了老实得可爱的"坦言失败",引得全堂爆发出一阵善意的欢笑......胡适知道后,评价这次讲课时,对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是"成功"了。

我们犯了错误之后该当如何呢?

如果你犯的是大错,那么此错必尽人皆知,你的狡辩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让人对你心生嫌恶罢了。如果所犯之错证据确凿,你虽然狡辩功夫一流,但责任还是逃不掉,那又何苦去狡辩呢?如果你犯的只是小错,用狡辩去换取别人对你的嫌恶,那更划不来。

诚实认错,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姑且不论犯错所需承担的责任,不认错和狡辩对自己的形象有强大的破坏性,因为不管你口才如何好,又多么狡猾,你的逃避错误换得的必是"敢做不敢当"、"没担当"之类的评语。之后,别人不敢信任你甚至"怕"你三分,更因怕哪天你又犯了错,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于是抵制你,拒绝和你合作。而最重要的是,不敢承担的错误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使自己丧失面对错误、解决问题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所以,不认错的弊大于利。

那么诚实认错呢?

你会说,诚实认错,那不是要立即付出代价,独吞苦果吗?有时候碰到没有担当的上司,的确会如此,但绝大多数的上司都会"高抬贵手"--人家都认错了,还要怎么样?而且在心理上,你认错,已明显标示出上司与你位置的高低,上司受到尊重,再怎么说,都要替你扛一部分的责任;何况你犯错,他也有"督导不周"的责任,所以,在现实中,认错的后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有为"要先摆出"无为"的姿态

对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现代注释是:我们要有所作为但不能猛打硬拼,而是在平静中积极进取,因势利导,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为与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老子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