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
4126600000021

第21章 技巧并非万能,没有技巧万万不能(3)

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样式、颜色、质地等都是自己心理状态的直接体现,了解了这些,对初见的陌生人也尽可了如指掌。

据说在美国华尔街,衣冠楚楚的是打工者,而装着随便、无所事事的人却是他们的老板。以衣装识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我们这里要说的,却是从对方的着装口味中察识他的个性,以决定下一步的处事方略。

我们处事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更是一筹莫展,假如能从对方着装入手了解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与其合作做事将不再是难事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包括颜色、质地等都无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袒露无遗。

1.满足着装华丽者的表现欲

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大体上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同时这种人对于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所以,当你与这类身着华服的人做生意时,你就能洞察到他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表现欲是一个好办法,这种人不仅不会与你为敌,反而会轻易地答应你所提出的条件。

2.给着装朴素者留点面子

有一种人穿着非常朴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想要弥补自己的自卑心理。和这种人谈话时,千万注意别与他们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期保存残存的一点点面子,争吵绝对不利于和他保持良好的生意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到你的宽容大度,在对方心平气顺的时候,你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流行是着装时髦者永远感兴趣的话题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和别人的看法,甚至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嗜好,向流行看齐。实际上,这种人在内心深处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不安。与此类人打交道,可以采取"以迂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来点"时髦",并尽量从最流行的事和物谈起,从而引起对方对你这个人感兴趣,然后再逐步切入正题。

4.谨慎对待不理时尚的着装者

有一种对于流行的状况丝毫不为所动的人,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这种人认为;如果事事跟别人趋同,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弄得大家索然无味。和这种人谈话,要采取"顺毛摸"的办法哄着、顺着,在其兴高采烈之中,不知不觉拍板成交。

5.对流行不狂热也不漠然的着装者最可靠

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多有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与他们做生意应以诚为本,因为他们既是你可以信赖的客户,也可能成为你今后的长期客户。

"实言"也不可轻信

有句老话叫做"东西越捎越少,话越捎越多",这是说传话者往往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感情、判断添油加醋,好话都会被加工失真。不偏听,不误传,是成熟的处世态度。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20个人围成一个圈,随机指定其中一个人为龙头,由他想一句话低声转述给左边一人,此人再往左传,以此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入龙头耳中时,与他原先说出的那句话早已大相径庭,差得很远了。

闲话就是这样产生并逐渐被加工、失真的,二手传播不可信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我们无法确定当事人是怎样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语气神态不同,意思也就大为不同。

比方说有这样一句话: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确实没这么说)。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暗示的)。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有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某些事)。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我别的东西)。

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一句话,语气、神态、声调不同,就会有如此不问的含义。别人给你传来的一句话,你怎么能轻下结论呢?

据说有一次有人问苏格拉底道:"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

"且慢,朋友。"这位哲人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定你要告诉我的全部都是真的?"

"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

"原来如此,那你就不必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你讲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

"恰恰相反!"

"噢,那么也许我没有知道的必要,这样也好防止贻害他人。"

"嗯,那倒也不是--"

"那么,好啦!"苏格拉底最后说道,"让我们把这件事忘却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工夫去理会这既不真又不好而且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

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过多地浪费在无足轻重的小事上,就难以在事业上做出成就。人要惜时,也要惜力。

同在一家公司的张小姐和王小姐素来不和。

有一天,张小姐对另一个同事李先生说:"那位王小姐--"说着轻轻摇头。

李先生微笑不语,以后张小姐遇到王小姐时,王小姐既和气又有礼,与从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张小姐向李先生表示谢意,并且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说的?竟有如此的神效。"

李先生笑着说:"我跟王小姐说:"有好多人称赞你,尤其是张小姐,说你又温柔又善良,真没什么说的"如此而已。"

中间人充当传话筒,可把事态扩大,也可把事态缩小,全看他做人的心胸态度了。

可以直言,但应有分寸

有人说只有两种人是完全直言不讳的--儿童和疯子。在现实生活中,举着"直言快语"的旗子四处找目标的人,最终会得罪所有的万朋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院长问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将他在集市上的话说了一遍。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更是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邓肯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

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

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马屁。

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怎样理解真话不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

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

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甲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

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