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
4126600000012

第12章 "留一手"有时比"露一招"更厉害(3)

朋友请你办事的第二种手段,就是请你吃饭,东西送到门,你不能不给面子,吃饭却得预约,这就让你有许多理由去推脱掉,但脑袋要转得快些,推辞讲得委婉些。

脑袋转得快些,知道对方是谁,要弄清关系,搞清朋友圈,然后,再想想该接受还是推掉。

避免情债,要有自知之明。

自己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能吃几碗饭,能干多少事。然而,面子害死人,有的人就爱打肿脸充胖子,自认为自己特能,朋友一求,马上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更有甚者,明知自己办不成,硬往自己身上揽。

三国时的蒋干就是这么一个人。他自以为了不起,认为自己的口才可以同春秋战国合纵连横的雄辩天才相比。他向曹操自荐,他可以去说服周瑜投降曹操,而且信心十足,青衣小帽,再加一个书童,一叶扁舟就去见周瑜。周瑜岂是白吃干饭的?年纪轻轻便能统帅百万军队岂是一个同窗的说客可以动摇的?他来至周瑜的兵营,连三句半都没说上,被周瑜玩得团团转,最后走得也不正大光明,带回的密信让曹操上了当,损失两员大将。

所以,哪怕是帮再好再铁的朋友办事,也千万别逞强,说不定你还会将事情搞砸。办不成的事,要老实地说,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蒋干就是太自不量力,事没办好不说,居然还上了人家的当,孙悟空还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掌心呢。办不了的事就是办不了,朋友之所以来找你,就因为他也办不成,别为你帮不上别人的忙而不好受,与其搞砸了一件事,还不如让他另请高明。

世事无常,要合作但不要轻信

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与人合作,不可忘记这一深刻的古训,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性如果看来是善的,那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著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心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否则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就为时晚矣。

大战将至,两只蟋蟀怒目对视,随时准备扑上去置对方于死地。

他们的主人正密切地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我说,咱们能否谈谈?"蟋蟀甲发出了和平信号。

"有什么可谈的?"蟋蟀乙问。

"你我这样咬得天昏地暗,非死即伤,人类却在看我们的笑话。每想至此,我都会悲愤满腔。"蟋蟀甲说道。

"大哥,此话有理,我们就是不咬,看看人类拿我们怎么办?"蟋蟀乙说。

突然蟋蟀甲乘蟋蟀乙不备,扑上来狠狠地咬了乙一口。

"大......哥,你怎么......"受了重伤的乙话未说完,就含恨死去。

"先生,你这法子真灵!"蟋蟀朝他的主人大喊大叫。

在现实社会里,欺骗与狡诈无处不在,大到国际争端,小到个人关系,人生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求生存,必须有谨慎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某些人的圈套,任人宰割。当然,为人最好不欺骗别人,但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知人知面不知心,别人心里算计着什么你根本不知道。因为利益的驱使,正与你亲密交谈的人一转眼也可能出卖你。所以做事的时候,不要轻信别人的许诺,只有事实才是真的。

生意场上合作可以,但是不能依赖最好的朋友,甚至是至亲也不能相信。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一手,因为人心防不胜防,有防人之心就可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

犹太人训练自己的后代时有这样一个事例:

慈祥、和蔼的爷爷正和小孙子在屋里玩耍,爷爷满脸爱意地和小孙子在沙发、窗台间转来转去。小孙子玩得开心极了。

小孙子见爷爷今天心情这么好,也异常顽皮。爷爷把他放在壁炉上,鼓励他使劲儿往下跳,跳了一次,爷爷接住了他,又把他抱上壁炉,鼓励他再跳。小孙子看见爷爷伸着手,毫不犹豫地跳下来,但这一次,爷爷突然缩回双手,小孙子扑通一声掉到地上,痛得大哭大闹,爷爷却在一旁微笑着。

面对旁人不解的神色,爷爷回答道:"我是个成功的商人,我知道怎样去相信别人。而小孙子并不知道,他以为爷爷是可靠的。但这样的事情重复上二至三遍,他就会渐渐明白:爷爷也不可靠,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对于瞬息万变、风云莫测的商场来说,相信人是应该慎之又慎的。

虚假的需求信息,深藏欺诈的报价,吹得天花乱坠的广告,都是防不胜防的陷阱,你若没有"心机",随时可能血本无归。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尤其是与人合作,更不可忘记这一深刻的古训。永远对你的对手保持警惕和戒备。随时随地密切注视对手的情况,如果不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就仓促与对方签合同做生意,将是十分危险的。

孙子兵法说:兵不厌诈。有"心机"的商人和高明的骗子都知道这个道理,很可能刚开始在你面前显示的几次信用不过是诱你步向深渊的一个诈术。

在生意场上,即使成功地与对方合作了一次,并不意味着下一次就有保证,人家不一定会因此信任你,你不必指望他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好处;同时,你也不能因此信任对方,生意场中,没有永远的朋友,每次都是"初次"。

先缩着身子,再猛然起跳

靠一己之力横冲直撞打天下的人,只能称为"勇士",尚不够"英雄"二字,成大事者能高能低,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有时候,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它们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因正在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曾被皇上认为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

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这又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西川。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因此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他很客气地说:"说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了这么多年,你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博士则再三鞠躬说:

"是老师指导我方向,给我找机会。没有老师的教导,我又能怎么表现呢?"

本来,能赢得指导教授的肯定和赞美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但博士生没有因此得意洋洋,而是谦逊地感谢导师,无疑这种得体的表现会赢得众教授的好感,于他只会有益而不会有害。

在古代,皇帝御驾亲征的时候,即使正与敌人对阵的将军,可以一举把敌人击溃,但是只要听说御驾要亲征,就常常按兵不动。一定要等着皇帝来,再打着皇帝的旗子,把敌人征服。

这按兵不动,可能姑息养奸,让敌人缓口气,而造成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把他打下来呢?此外,御驾亲征,劳师动众,要浪费多少钱财?何不免掉皇帝的麻烦,不是更好吗?

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错得可能有一天莫名其妙地被贬了职,甚至掉了脑袋。你要想想,皇帝御驾亲征是为什么?他不是"亲征",是亲自来"拿功"啊!所以就算皇帝只是袖手旁观,由你打败敌人,你也得高高喊"吾皇万岁万万岁!"说都是皇上的天威,震慑了顽敌。

所以说,懂得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自己的孩子自己打

通过自我调侃求得对方的谅解,是一种颇为灵活的处世方法。自己的孩子自己打,主要是免得被别人打得更狠。

小孩子好惹祸,惹了祸后,最好是自己先批评教育。一方面显得你有素养,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被殃及者心理平衡,相应的也就会对你的孩子有所原谅。否则,自己护短,少不了再惹祸时就会挨人家打。这里有个说法,叫做"自己的孩子自己打"。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或一时不慎揭了人家的短,或者自己有短怕人家揭,这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某寝室。新生初到,争排座次。老七心直口快,与老八争执了半天,见比自己稍小几日的老八终于叨陪末座,便说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八长了满脸的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痘",每每深以为恨,此时焉能不恼?老七见又惹来了风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却不急不恼,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旁,偎在鼻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老八,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七也长了一脸的雀斑。

老七的自我纠错术堪称高明,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了自己也是面生雀斑。

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语,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是对自己口没遮拦两番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因而博得了老八谅解的一笑。这种自我解嘲通过调侃自己求得对方的谅解,因而也是一种颇为灵活的处世方法。

自己的孩子自己打,主要是免得被别人打得更狠。

某单位有两名腿部残疾的职工,一老一少,一个患在右腿,另一个病在左腿。

这两名职工人缘极好,平时人们都乐于跟他们往来,并乐于帮助他们。其原因之一是他们天性乐观、心胸豁达,对于自身的残疾不仅从不讳莫如深,有时还当众自嘲。

有一次饭后两人同时步出餐厅,一个左拐,一个右瘸,旁边有几个同事看着觉得有趣,便暗自窃笑。这时,其中年长的一位坦然大声说道:"我们俩一个左派,一个右派,现在密切配合,不左不右,正好。

说得在场人哈哈大笑,他俩跟大家的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哪个人都免不了有点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如果自己不怕丑,自己的孩子自己打,不但能堵死别人想借机耍弄你的路,相反,自嘲的话又能将劣势变优势,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一样话百样说

问话更需要口才。利害场合,问话问得巧,就等于取得了主动权。

据传在某国的教堂内,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熬不住烟瘾,便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结果,遭到了上司的呵责。然后又有一位教士,也发了烟瘾,却换了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莞尔一笑,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会议上我们经常听到主持者这样发问:"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听,但效果不好。因为,谁敢肯定自己的见解就高人一招呢?就算是高见,谁又好意思先开口呢。其实,不妨问:"各位有什么想法呢?"

提问不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的。

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提问形式有多种:1.限制型提问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心理学家建议,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的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这种问话,显然可以多做鸡蛋的生意。

2.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同时也表明提问者并不在乎对方的抉择。如,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留他吃饭,但不知他的口味。于是问他:"今天咱们吃什么?牛排还是火腿?"

3.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的意图是为了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尴尬局面。例如,一位先生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但他并不知道女孩子是否爱他,此话又不能直说,于是他试探地问:"我可以陪你走走吗?"如女方不愿交往,她的拒绝也不会使对方难堪。

4.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应该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出。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图讲清之后,应该问一问:"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提问要讲究方式,以提高提问水平。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擅长的来说。

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打羽毛球很拿手,是吗?"提问正像打羽毛球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对方当然乐于接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