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补肾养生法
412200000019

第19章 补肾益精 (4)

第六章 补肾益精 (4)

【原料】 仙茅60克,淫羊藿60克,白酒500毫升。

【制作】

(1)将仙茅、淫羊藿装入纱布袋中,置酒坛内。

(2)加入白酒,盖上盖,密封,浸泡3天后饮用。

【功效】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止咳平喘。适用于肾精虚衰、阳萎、遗精、尿频、腰膝酸软、神疲体倦等症。

【用法】 每晚睡前服10~15毫升。

补精益血酒

【原料】 熟地黄120克,全当归150克,川芎40克,杜仲45克,白茯苓45克,金樱子30克,淫羊藿30克,金石斛90克,甘草30克,白酒2500毫升。

【制作】

(1)将以上药物捣碎,用细纱布袋装好,扎紧口置于酒瓶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置放阴凉干燥处。

(2)每日摇晃数次,经10~15天后,即可开封澄明取饮。

【功效】

补精益血,适用于肾精亏损所致的形体消瘦、面容苍老、腰膝酸软、耳鸣失聪、目暗昏花、食欲缺乏、精液稀少、性欲低下、遗精滑泄、筋骨麻木疼痛等。

【用法】 每日早、晚空腹各饮15~20毫升,可加入适量冰糖,一起浸泡。

沉香熟地酒

【原料】 大熟地黄250克,沉香3克,枸杞子120克,白酒300毫升。

【制作】 上药置干净容器中,用酒浸泡,封口,10天后可饮,每日1次,每次适量。

【功效】 益血生精止痛。适用于肾精亏虚而致眩晕耳鸣、腰痛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五、填补肾精方

海 鹿 散

【组成】 海马10克,鹿茸10克,红人参10克,肉桂(去粗皮)3克。

【用法】 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晚服2克。15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服药需坚持1~3个疗程。

【功效】 补肾固精。适用于肾虚精亏、命门火衰之性欲低下、阳萎遗精、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下肢水肿、头目眩晕、自汗盗汗等。

河车大造丸

【组成】 紫河车、天门冬、麦门冬、牛膝各30克,黄柏、杜仲各45克,龟板、熟地黄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服1丸,每日2次。

【功效】 滋阴降火,益精血,补肺肾。适用于肾精亏损之阳萎不举、头晕耳鸣、腰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消瘦。

赞 育 丹

【组成】 熟地黄、白术各240克,当归、枸杞子各180克,杜仲、仙茅、巴戟肉、山茱萸、淫羊藿、肉苁蓉、韭子各120克,蛇床子、制附子、肉桂各60克。

【用法】 上药粗捣为末,炼蜜为丸。每日2次,每次6~9克。

【功效】 温补下元。适用于肾亏精气虚寒、阳萎遗精、虚寒无子、面色白、精神萎靡等症。

鹿 角 散

【组成】 鹿角屑、鹿茸各30克,茯苓23克,人参、川芎、当归、桑螵蛸、补骨脂、煅龙骨、浸韭子各15克,柏子仁、甘草各7.5克。

【用法】 上药研为粗末,每取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 温肾壮阳,益气固精。适用于肾虚精亏而致腰痛腿软、心神涣散、神憔色悴、畏寒怯冷、梦遗滑精或阳萎等病症。

鹿 茸 丸

【组成】 炙鹿茸、椒红(花椒)、桂心、炮附子、煅牡蛎、炒补骨脂、石斛、肉苁蓉、鸡内金、沉香各30克,炙桑螵蛸15克。

【用法】 研细末,酒煮面糊为丸。每服9克,空腹时温酒或温开水送下。

【功效】 补肾温阳,益精缩尿。适用于肾虚精损而致小便白浊、滴沥不尽、腰酸脚软、畏寒肢冷等病症。

延龄广嗣丸

【组成】

鹿角胶、山药、茯苓、山茱萸各90克,熟地黄180克,巴戟、苁蓉、杜仲、淫羊藿、枸杞子、蛇床子、川楝子、牛膝、补骨脂各60克,党参、葫芦巴、菟丝子各120克,海马、五味子、茴香、金樱子、沉香、檀香、肉桂、附子、乳香、没药各30克

【用法】 将鹿角胶烊化,余药捣末,加蜜和丸。每服9克,淡盐汤下。

【功效】 补肾生精,壮阳种子。适用于肾精不足而致下元虚损、阳萎精冷、久无子嗣、腰膝酸痛等病症。

龙 凤 丸

【组成】 鹿茸(酒炙)、菟丝子(酒浸)、山药各60克。

【用法】 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2~4克,每日2次,饭前米汤送下。

【功效】 温肾补脾,壮阳填精。适用于肾虚精亏、精气不泄而致小便频数、浑浊如膏、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四肢乏力、阳萎遗精等病症。

石 斛 丸

【组成】

石斛、牛膝、续断、肉苁蓉、补骨脂、防风、山茱萸、荜澄茄、熟地黄、杜仲、茯苓、茴香、沉香各24克,菟丝子、鹿茸、石龙芮、桂心各30克,附子、泽泻、薏苡仁各30克,巴戟、川芎、桑螵蛸、五味子、覆盆子各15克。

【用法】 上药捣末,蜜丸,每日早晚空腹服6克,以温酒下。

【功效】 温肾填精,固摄强筋。适用于精亏肾虚羸瘦无力、腰膝酸痛、小便频数、食欲缺乏、阳萎遗精等病症。

天 雄 丸

【组成】

天雄60克,石斛、补骨脂、天麻、麋角屑、泽泻、巴戟天、五味子、柏子仁、肉苁蓉、沉香、鹿茸、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杜仲、续断、腽肭脐、木香、防风、龙骨各30克。

【用法】 上药捣筛为末,和蜜为丸。每日空腹服6克,以温酒或盐汤送下。

【功效】 补肾阳,填精髓,壮血脉,暖腰膝。适用于五劳七伤、元气衰惫而致肾精不足、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稠浊等病症。

人参鹿蓉丸

【组成】 人参、鹿角胶、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巴戟天、当归、茯苓、五味子、怀牛膝、杜仲、香附、甘草、黄柏、黄芩、桂圆肉。

【用法】 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3克,每日2次,化服。

【功效】 补气血,助肾阳。适用于肾虚精损而致腰膝酸软、睡眠不安、阳萎遗精、神疲乏力、头晕耳鸣等病症。

九子回春汤

【组成】

菟丝子25克,覆盆子25克,枸杞子25克,金樱子15克,韭菜子15克,石莲子15克,蛇床子5克,五味子5克,补骨脂5克,熟地黄50克,山药50克,淫羊藿2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 补肾固精。适用于肾精亏损而致耳鸣、耳聋、头目眩晕、盗汗、腰膝酸软、气衰神疲、畏寒肢冷、大便不实、完谷不化等症。

固 精 丸

【组成】 肉苁蓉(酒浸)、煅阳起石、炙鹿茸、煅赤石脂、川巴戟、炒韭子、白茯苓、鹿角霜、生龙骨、炮附子各等份。

【用法】 研细末,酒糊为丸,每服6克,每日3次,空腹黄酒或盐汤送下。

【功效】 益肾固精。适用于肾阳衰微、精关不固,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萎滑精等。

固 真 丸

【组成】 鹿角霜500克,白茯苓150克,鹿角胶60克。

【用法】 前二味捣末,和鹿角胶、水为丸。每服9~12克,空腹米汤下。

【功效】 补真元,益精血。适用于肾精虚损、真元不足而致头晕健忘、腰膝酸痛、阳萎等病症。

增精补肾丸

【组成】 菟丝子60克,五味子15克,枸杞子、石斛、熟地黄、覆盆子、楮实子、肉苁蓉、车前子、沉香各30克,青盐15克。

【用法】 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6克重。每服1丸,淡盐汤送下。

【功效】 助肾增精,强壮滋补。适用于肾亏阳萎、梦遗滑精、头晕腰酸、筋骨无力、四肢倦怠、虚损等症。

强 精 丸

【组成】

山参、楮实子、覆盆子各5克,菟丝子饼、淫羊藿、巴戟天各50克,丁香、川附、龟板各20克,山萸肉50克,怀牛膝、狗骨胶、虎鞭各40克,龙骨32克,贡桂32克,当归、山药各40克,川断50克,杜仲32克,块茯苓32克,枸杞子50克,芡实20克,石斛30克,阳起石20克,金樱子6克,莲须20克,寸芸40克,盔沉20克,韭子32克,石莲子12克,牡蛎20克,鹿茸32克,熟地黄80克,蛇床子、驴肾各40克。

【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水泛为小丸,如黄豆大。每服20粒,用盐水送下为佳,每日2次。

【功效】 添精实髓,助肾安神。适用于肾精亏损而致腰痛腿软、梦遗滑精、阳萎骨痹、畏寒怕冷等病症。

衍 庆 丸

【组成】 当归、肉苁蓉、山药、枸杞子、熟地黄、覆盆子各120克,阿胶、核桃肉、补骨脂各500克,菟丝子240克,吴茱萸90克,杜仲60克,人参、黄芪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2克重。每服1~2丸,空腹淡盐汤送下。

【功效】 补益身体,强精种子。适用于身体虚弱、精气不足、肾虚寒冷、偏坠疝气等病症。

鱼鳔种子丸

【组成】

鱼鳔500克(牡蛎粉炒),当归(酒洗)、淫羊藿、羊油酥、莲蕊、肉苁蓉(酒洗)、杜仲(盐水炒)、菟丝子(酒浸)、沙苑子各240克(用青盐、人乳、老酒、童便各拌60克微炒),云苓(人乳拌)、枸杞子各120克,牛膝(酒洗)、补骨脂各180克(青盐水炒),肉桂60克,附子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和蜜为丸。每服1丸(水丸每服8克),早晚各用1次,开水送下。

【功效】

强壮身体,充阳补火,敛精固肾。适用于身体虚弱、肾虚精亏而致头眩耳鸣、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自汗盗汗、下元虚损、梦遗精滑、阳萎、男子精寒、肾虚、元阳衰败、妇人血寒气弱、子宫久冷、赤白崩带、经水不调、久不受孕等症。

金 鹿 丸

【组成】

中鹿(缚杀之,退去毛,将肚杂洗净,同鹿肉加酒煮熟,将肉横切焙干为末,去皮,同肚杂入原汤熬膏,和肉末药末,加炼蜜和捣为丸,其骨酥炙为末同入之)1只,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生地黄、川芎、熟地黄、黄芪(蜜炙)、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杜仲(盐水炒)、牛膝(酒拌蒸)、山药(炒)、芡实(炒)、菟丝子(制)、五味子、锁阳(酒拌蒸)、肉苁蓉、补骨脂(酒炒)、巴戟肉、胡芦巴(酒拌蒸)、川续断、覆盆子(酒拌蒸)、楮实子(酒拌蒸)、秋石、陈皮各500克,川椒(去目炒)、小茴香(炒)、沉香、青盐各250克。

【用法】 上药先须精制,诸药为末,和匀一处,候鹿胶成熟和捣为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85~90丸,空腹临卧姜汤、盐汤、白汤送下,或用温酒亦可。

【功效】 补肾生精,益气养血。适用于肾虚精亏、劳伤过度、诸虚百损而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乏力神疲、形体枯瘦、肌肤不润、男子阳萎、女子阴冷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