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话
4085900000034

第34章 近现代时期(9)

他要求孩子们在掌握知识时,要能够学得深、学得实。有一次,他看到孩子的生物课本中介绍达尔文学说的内容只有15页,就要求孩子们自己找书看,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好好学一学。他要求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将来准备研究的课程上下工夫,花力气,有所见,有所刨,努力超出老师所教的水平,不然的话,即使考了100分,也不能算学得很好。

毛泽东也要求孩子们有广博的知识。毛岸英、毛岸青的俄文都很好,他就告诉他们两个,光俄文好不够,还必须精通中文,要看唐诗宋词。在给毛岸英的一封信中,他特别强调指出:“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希望孩子们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学成为国服务,为国效力。

毛泽东在关怀儿女们的德育、智育的同时,也很重视体育。青少年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他号召全国青少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更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全面发展。有一次他告诉岸青、邵华,做个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任何时候都不要背叛党、背叛人民。

并且还拿起毛笔写了“不要忘记”四个遒劲的大字,勉励他们努力做到。

毛泽东自己很注意锻炼身体,在长沙读书时,天天用井水洗澡,年纪很大了仍然坚持锻炼。他认为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经受苦难,才能承担繁重的工作。他也以此教育孩子。

毛岸英和毛岸青还很小的时候,他和杨开慧就鼓励兄弟俩到室外活动,锻炼身体。毛岸英、毛岸青在家门前池塘里游泳,在风雨中奔跑,爬树、捉鸟,看见孩子们这样尽情地玩耍,毛泽东和杨开慧不仅不阻挡,反而很高兴。从小的锻炼使孩子们长得很结实,为后来能够经受住艰难生活的磨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毛岸青、毛岸英去苏联国际儿童教养院途中,经过法国巴黎,附近的几个法国孩子欺侮他们,他们就用学过的中国武术进行自卫,打败了对手。这别开生面的“打架本领”,赢得了一些围观的法国孩子的赞扬。

孩子们长大以后,毛泽东无论在与他们谈话或写信时,总不忘提醒他们“努力学习,同时注意身体”。他说,如果你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没有健康的体魄,那也是不能实现的。在他给孩子们写信的时候,总是叮嘱孩子们,不要只讲学习和思想,也要谈谈身体和健康的情况。

邵华念中学的时候,一次有机会到中南海去玩,她兴高采烈地把成绩单带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后问道:

“你身体锻炼怎么样?”邵华回答:“就是爬绳不行,没有通过劳卫制。”毛泽东微笑着和蔼地说:“就一项通不过也不行。‘三好’才算好。”在毛泽东的鼓励下,邵华加紧锻炼,不久通过了劳卫评比,还常去游泳、划船、打球、射击,甚至还敢从伞塔上跳伞。

此外,毛泽东还要求孩子们注意饮食卫生并劳逸结合。他常说,五谷杂粮都要吃,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

要求孩于们不要偏食,多吃蔬菜,常吃粗粮。他自己吃的饭里有时也掺些红豆、白薯块或小米,还爱吃老玉米。

他吃菜很简单,以蔬菜为主,爱吃辣椒。他要求孩子吃辣椒,毛岸青、邵华直摇头。有一次吃苦瓜,毛岸青、邵华也不爱吃。于是毛泽东笑着说:

“你们啊,吃不了辣,就吃不了苦。”

毛泽东主张学习、工作都要讲究效率,生活有劳有逸。他反对孩子们长时间坐着读书,不休息,不活动。

他说:“一个人在疲劳以后,即使再连续学习10个小时,也不如休息好了以后学习1个小时效率高。在父亲的熏陶下,毛岸青他们总是力求把生活安排得科学一些,做到有张有弛。

毛泽东还告诫子女要自立自强。

“学人之长,克己之短”,不要依赖父母,要靠个人努力闯自己的前途。

同时,他以自己俭朴的生活作风教育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小时吃饭将饭粒掉在桌子上,毛泽东立即让孩子捡起来吃掉,并时常给他们朗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这首古诗,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937年的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延安凤凰山警卫二班的战士打开屋门,只觉一股冷气迎面扑来。昨晚的一场大雪压弯了大树的树枝和小树的树身,给大地披上了银装。大家立即动手,打扫了院子里的积雪,又一起来到门外。奇怪,厕所周围的积雪不知被谁打扫成堆。是谁起得这么早打扫厕所的呢?班长三步并作两步到厕所门口,只听里面有刷刷的扫地声,随后听到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把厕所撒一撒。”接着,十四五岁的毛岸英从厕所里走了出来。班长顿时明白了,原来是毛泽东父子在打扫厕所。这就是毛泽东教导孩子的方法。

毛泽东始终注意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毛岸英从苏联学习回到延安,与父亲分离18年之久,毛泽东是爱儿子的,但他并没把儿子留在身边,而是立即决定让他背着小米和行李,步行到模范村吴家枣园去学习劳动,学习劳动人民,了解农村社会。临行前,毛泽东对儿子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理论只是知识的一半,你光有外国的书本知识还不够的,还要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才行!你还应当上上中国这个大学,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你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

毛泽东要求子女都非常严格,要求他们不依赖父母,不搞特殊,永远和人民在一起。他的子女也都遵循父亲的教导,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一开始便上了前线,为了保家卫国,贡献了年轻的生命。

在三年困难时期,小女儿李讷正在上初中,孩子小正在长身体阶段,但毛泽东要求她住校,回家来也不得与自己同住。作为父亲,他内心并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女儿,但他要求自己和家人与全国人民一起共渡难关。

田汉教会儿自学自立

田汉是我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他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田汉教育孩子从不训斥、打骂,而是注意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领会父母的意图,锻炼孩子自立的能力。

田汉的女儿田野,聪明俊秀,兴趣广泛,很愿意和父亲在一起谈话聊天。父亲也很喜欢她,有时还和她开玩笑。

一次,田汉到外地出差回来,已是晚上11点多了,女儿已经睡着了。

尽管他很想念女儿,但没有惊动她。

第二天早晨,他轻轻地走到女儿跟前,用自己的脸去贴女儿的脸。田野刚刚睁眼,田汉一下子弯腰躲到床下。田野以为自己在做梦,又把眼睛闭上。

这时田汉又用嘴去吻田野的脸,田野睁眼一看,啊,是爸爸。衣服没来得及穿上,一下子跳起来搂住了父亲的脖子。

每天吃完晚饭,田汉先是读报,讲解国内外形势。他讲得通俗易懂,大家都很爱听。有时大家也谈谈心,或者听老祖母讲一段家史,虽说有的大家都听熟了,还是百听不厌;有时大家对某个戏曲也展开热烈争论。兴致上来了,还开展文娱活动。田汉的拿手好戏是“秦琼卖马”,女儿也来段“借东风”,家庭中充满了欢乐:

在父亲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下,田野也十分爱好戏剧,进步也很快。

有一段时问,田野常被剧团借去而耽误了学习,父亲十分着急。为了让田野的学习赶上去,田汉抓得很紧,规定田野每天除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外,再加写一篇小字、一篇大字、一篇日记,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睡。作业这么多,孩子常常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

田汉每天坚持为孩子批改作业,再忙再累也不间断。他改作业十分认真,每篇都要仔细地过目。他对孩子写的字和好的句子都勾上红圈圈,鼓励孩子前进。开始田汉手把手教女儿,后来他让女儿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规定学习书目,自己出作文题,然后父亲再抽出时间给予指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儿的学习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田汉把女儿的一篇篇、一张张作业按日期顺序排列起来,分成类,钉成一个个本子,叫田野从头到尾地好好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一比大有益处。后来田野较早地成为一个出色的文艺工作者。她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进步时说:“是父亲教我自学立志的,没有父亲的引导就没有我现在的田野!”

李苦禅教子用人格作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1899年1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贫农家庭。考入艺专后,只能靠拉洋车交学费。早年在北大附设的“业余画法研究会”从徐悲鸿先生学习西画。曾投入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两画系学习油画,同年接受同学赠名“苦禅”。1923年拜师齐白石,成为齐门第一名弟子。

李苦禅深入生活中去速写,以写意思想与笔墨整理成习作与创作,他将两方雕刻、绘画方法、精神融入国画教学。并率先将京戏作为“传统美学与文化艺术之综合”引进美术教学之中,亲自粉墨登台,现身说法,诚如当年《晨报》所评:“年来北方艺坛上创造派的先锋,异帜独标,要算这位大名鼎鼎的李苦禅先生。”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毅然参加了地下抗战工作,实践他一生力倡的“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所谓人格——爱国第一”之誓言。

1946年,徐悲鸿聘其为北平艺专教授。1950年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任国画教授等职,成为中国写意画之一代宗师。出版有《李苦禅画集》。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李苦禅不但自己在画画上水平极高,儿子李燕在他的教育下也颇有造诣,并在画坛脱颖而出。

李苦禅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1937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行的。”

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

“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父亲的言行,儿子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了行动。

文革结束后,有一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儿子出门前,父亲叮嘱他说:“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还给人家啊!”

有意思的是,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有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按照父亲的嘱咐,当即交还给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见心爱之物失而复得,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画呢?”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

“物归原主才行啊!”

李燕用的速写工具,父亲要求儿子越简便越好。李燕理解父亲的用心,用铁窗纱钉在小框上,边上系一个塑料小墨盒,再钉上一叠毛边线,随画随翻。父亲看了后感到很满意,说又轻便,又实用,而且便宜。李苦禅对工作、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但对艺术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李苦禅要求儿子“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自成风格,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道士看见一个瞎眼老头从南边走来,路中问有块大石头挡着。一个道士说:

“老头,从左边绕过来!”另一个道士则说:“老头,从右边绕过来!”你猜,老头怎么着?他一下子从石头上蹦过来了。说完故事,李苦禅说:“作画就要这样,‘画思当如天上马,画家常似人中龙’。画画不可人云亦云。落人前人窠臼。”李苦禅的这种教子方法是高明的,只有让晚辈走自己的路。

画自己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有所成就。

在生活中,李苦禅经常教育儿子要简朴,不要浪费。1980年,李苦禅父子赴香港举办“李苦禅、李燕父子书画展”。在宴会上,盛情的主人问李苦禅:“您老喜欢用点什么?”他说:

“我是挤混合面儿、杂合面儿过来的,吃什么都可以!”李苦禅的回答让儿子李燕感觉到父亲一生勤俭为自己树立了榜样。

李苦禅逝世后,儿子李燕一直遵照父亲的教导做人做事,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几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乎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是一名民间画师,在当地小有名气。耕作之余,在镇上以裱字卖画补贴家用。家里挂满了父亲的字画,幼小的徐悲鸿耳濡目染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当他要求学画时,却被父亲拒绝了。两年后,9岁的他才如愿以偿开始从父习画。父亲命他每日午后摹吴友如石印界画人物一幅,并学设色。自此,徐悲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绘画。

与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导一样,身为人父的徐悲鸿也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导。他有个女儿叫徐丽丽,徐丽丽3岁时,徐悲鸿便教她背唐诗,4岁时便教她学法文。

1934年夏天,徐悲鸿从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归来,十分忙碌,家中也因此不能按时吃饭。遇到这时候,徐丽丽盼父亲回来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一天,徐悲鸿刚踏进家门,女儿就高兴地扑到父亲怀里说:“饭菜都凉了,我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

徐悲鸿亲了亲女儿的脸蛋说:“饿得直叫也不能忘了老规矩呀!”

女儿说:“没忘,法文字母我都会背啦!”

父女俩走进屋里。墙上贴着法文字母表,徐丽丽用悦耳动听的声调、熟练地背了一遍。然后把头一歪,得意地说:“父亲,我可以吃饭了吗?”

徐悲鸿摇着头,微笑着对女儿说:

“今天还得增加一个新节目。”

“增加什么新节目呀?可我的肚子直叫呢!”

徐悲鸿说:你能把字母默写下来吗?若是一个字母写得不对,我可要刮你的小鼻子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