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常常对子女说:“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他规定子女不能随便用他的车子,在内务部工作时期,他本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精神,除亲自参与制定各种救灾救济抚恤政策的制定,还奔波于各地灾区,访贫问苦,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不仅亲自办案,典型示范,而且深入到全国各地法院,亲自查看案卷,大胆纠正冤假错案,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当权益。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是要在旭日初升的时候投入工作。”这是谢觉哉经常教育子女的一句话。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他也希望子女们能有这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志向。
他最小的儿子亚旭小时候,一次,拿着木头枪冲来冲去,谢觉哉问他:
“你要干什么?”小儿子自豪地说:“我长大当个解放军!”
于是父亲就问:“你为什么要当兵呢?”
天真的小儿子马上口齿伶俐地回答:“爸爸活到两百岁,我拿枪保卫爸爸。”
“哈哈……”谢觉哉大笑着摸摸儿子的小脑袋,对他说:“当解放军不是为了保卫我,我只不过是你的爸爸,有什么好保卫的呢?应该保卫祖国。”
从此以后,谢觉哉就更注意对孩子进行立志教育,启发儿子首先要想到人民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志向的基点,不能把自己的志向看成是纯粹的个人志愿。孩子长大了,也渐渐地明白志当存高远的道理,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谢觉哉帮助孩子坚定志向,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培养孩子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小儿子亚旭下乡劳动去了。乡下的艰苦使他产生了怕苦的思想,谢觉哉拿出亚旭4岁那年游泳时为他写的诗鼓励他:“亚旭四岁零,入海揽头颈,沙软溪可爱,海水成难忍,是谁放的盐,孩子要追问。”亚旭读到这首父亲为自己写的诗,内心受到触动,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不怕风浪才能学会游泳,只有不怕困难才能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
1971年元旦刚过,亚旭终于如愿以偿地去参军了。可这时他却怎么也离不开父亲,父亲病了,哥哥姐姐都在外地工作,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如果自己入伍了,丢下患病的父亲怎么办呢?谢觉哉的妻子王定国也考虑:
丈夫长期生病住院,需要有个孩子留在身边照应,而且亚旭又是丈夫最喜欢的。于是,就向丈夫建议:能不能让亚旭在近处当兵或当工人。谓}觉哉对妻子说:“青年人志在四方,父母要支持孩子实现革命理想,还是让他到艰苦的地方去。”王定国知道丈夫一向严格要求子女,也就同意了。
亚旭临行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十分高兴,他对儿子说:“亚旭啊。光立志还不够,要坚其志。到社会中去冲、去闻,到部队里去学习锻炼,不要挂念我和家里。远离爸爸妈妈,到艰苦的地方去当兵好,那里能锻炼人。”
亚旭当兵后,部队驻在一个山沟沟里,那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亚旭开始有些后悔。父亲看了儿子的信很着急,写信给他说:“你要立其志、坚其志,这还没有完,更重要的是恒其志,要有恒心,不为开始的一点点困难吓倒,青年人要有志气、勇气,要藐视任何困难。敢于克服一切困难。
亚旭,你要有坚定的毅力啊。”
亚旭想起父亲常对自己说:“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大困难、小困难,凡事总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都要学点克服困难的办法。”于是,亚旭下定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0世纪60年代初,谢觉哉的儿子谢飘要到东北去上学。这是谢飘第一次远离亲人。他想到父母的关怀和教诲,有些恋恋不舍。临别前的一天,他走到父亲跟前说:“爸爸,一想到单独在外生活,心里总有些打鼓。谁来帮助自己,怎样与人相处,我心里没数。你了解我,有生活经验,我想你还是尽可能给我多讲些。我觉得孩子最能接受父母的话。别人的话,即使说得对,有时听起来也不那么顺劲。”
父亲理解儿子的心情,他说:“父母的话,你们易于接受,这是自然的。
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也是应该的。但是,子女不可能一直守在父母身边,况且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今后不可能对你们多讲什么,连较长的信也不会多写。所以你们不能光听父母的话。
父母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应该多听听周围同志们的话,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学校去,你自然应该把周围的老师、同学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择善而从。有一学一,有二学二,如此下去,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他还说:“别人的话,正确的当然要听,而且要努力照着去做;不正确的时候,也要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感情用事,不顺劲不行,要逐步丢掉小家庭观念。”
谢飘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做了,在学校里进步很大,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父亲知道后很高兴,便写信鼓励说:“君子学以致其道,看来你已走上了正道,但还需继续努力。学好学差,收获多少,在于自己是否善于学。
父母、师友能教授的东西很多,但不善于学,也是枉然。望你争取更大的进步。”
刘绍禹的17条教子原则
刘绍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他1914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2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教育学系学习,次年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1924年获学士学位。1927年获博士学位,同国后任成都大学心理学教授。1952年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1957年任四川师范学院院长。
刘绍禹是我国的老一辈教育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17条家庭教育的原则,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1,不要过于夸奖孩子,孩子做事不差,略表赞许就可以了,过度的夸奖,容易养成沽名钓誉的心理。
2,不要太关心孩子,否则很容易养成孩子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结果便成为自私自利的人。
3,不要贿赂孩子,父母有时为避免孩子一时的搅扰,往往拿金钱物品给孩子,这是不应该的,这等于奖励他们的搅扰,养成他要挟的习惯。
4,应明察孩子的禀赋,不应勉强他做才力不相近的事,不要以自己的主见为孩子决定所学。
5,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只要他的行动没有超出常规,不要去干涉他,因为活动是一切学习之母。
6,不要骗孩子,孩子发觉受欺骗后对于父母师长的信任感就会消失,以后父母师长的话就不会发生效力了。
7,不要恫吓孩子,如果只吓而不行,以后一切告诫都无效。
8,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惩罚,如父母主张不一,孩子就无所适从了。
9,孩子的活动偶越常规时,宜代之以良好的活动,直接阻止反不易收效。
10,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免得他养成过度的畏惧心理,或面善心非的性格。
11,宜帮助孩子去分析他的环境,衡量他的行为,帮助他解决困难,而不能完全代替他解决困难,孩子愈大,更应自己料理事务,父母师长更不能越俎代庖,品格的养成与体力的增进,均由练习而来。
12,训诫孩子的时候,应力求镇静,尤忌借孩子以发泄愤怒。
13,不要勉强孩子做他不能胜任的事,孩子的自信心,大半由做事成功而来,使孩子做太难的事,可能摧残孩子的自信心。
14,不要时常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与其告诉孩子哪些事不该做,不如告诉他哪些事该做。
15,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让他们与其年龄相同的孩子一起生活,然后才能学得与人相处之道,若时刻与成人在一起,其依赖或自卑的心理就很难打破,将来主入社会就会感觉孤独无助。
16,不要给孩子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孩子从小应该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17,不要在其他孩子面前当众批评或者嘲笑自己的孩子,免得他养成怀恨或害羞的心理。
陈景润教子民主对待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他的儿子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对人类有伟大的贡献。
陈景润对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
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拆开看个明白。这时候母亲便会批评儿子把几十元买的玩具弄坏了。但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父亲谈自己的事,比如,在学校如何与同学交往,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了等。陈景润每次都认真听孩子的倾述,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
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为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陈爱珠造就博学的茅盾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他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
茅盾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父母,特别是母亲对他的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当启蒙老师。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所以茅盾父母觉得这样下去有可能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茅盾7岁那年,一些受维新运动影响的青年人创办了一所按新式教学方式教学的立志小学。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但那时父亲已经卧床不起,茅盾经常请假照顾父亲。母亲怕茅盾落下功课,便让茅盾拿课本来自己教他,使茅盾每月的考试都名列前茅,每周一篇的史论文章经常获奖,很快,茅盾在立志小学出了名。
茅盾曾无比自豪地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那时,弟弟刚刚6岁。母亲便独自担负起抚育两个儿子的重任。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问题,母亲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的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茅盾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教育。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茅盾二十岁时,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茅盾的母亲自己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她对茅盾婚姻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茅盾的祖父虽然很早为其订了亲,但待茅盾成年之后,父亲早已去世了。
这件事使茅盾母亲大伤脑筋,考虑到不识字的未来媳妇与儿子的情况很不吻合,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退婚吧,又怕女方不肯。
1917年春节期间,母亲问茅盾:
“你有心仪的对象吗?”茅盾腼腆地说:“没有。”“真没有?”母亲又追问了一句。儿子点点头。母亲接着说:
“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因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他不愿让母亲作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无不可,就说不必退婚,自己能接受她。为此,第二年,母亲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1917年,茅盾的弟弟泽民考取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母亲很高兴,特地从家乡赶来上海,并与茅盾一起将泽民送到南京。在上海期间,她买了四大编的《西洋通史》和二卷本的《西史纪要》以及《东洋史要》《清史讲义》各两套,并将这些历中书籍分给泽民一套,嘱咐说:“你将来要做工程师,但也不能不懂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说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920年,茅盾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茅盾介绍弟弟泽民加入了共产党。由于思想的变化和革命的需要,泽民想中止学业,专门研究政治,与张闻天等一同去日本。那时离毕业还不到半年,茅盾做了许多说服工作,希望他先完成学业,但无济于事。母亲看儿子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泽民的选择,并反过来做茅盾的工作:“老二纠缠不休,况且我想,他既然对河海工程没有兴趣了,勉强读下去,也没有意思,我已经允许他退学,还让他过几天便到日本去半工半读。”
母亲还担心儿子到日本半工半读分心,又感慨地说:“你们父亲遗嘱要你们学工程。如今倒好,老二学工程四年,文凭快要到手,又不肯学了。
世界变化太大,你们父亲何曾料到。
我如今这样干,你们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听母亲这样说,兄弟二人都安慰她。母亲却说:“不用你们安慰,我想得开。你们走的路是对的。如果你们父亲不死,说不定他也会走这条路。”
可以看得出,茅盾兄弟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茅盾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老舍教育孩子重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