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4040300000054

第54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说课稿(3)

无论属于哪种性染色体类型的动物,凡是异配性别个体(包括XY和ZW个体)均产生两种等比例的性染色体的配子,对于XY雄性而言,产生带X和Y染色体的两类精子,对于ZW雌性而言,产生带Z和W染色体的两类卵细胞;凡是同配性别的个体(包括XX和ZZ)只产生一种性染色体的配子。当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时,形成异配性别和同配性别子代的机会相等,因而,动物群体中两性比例总是趋于1∶1。

(2)染色体组倍数与性别

在膜翅目昆虫中的蚂蚁、蜜蜂、黄蜂和小蜂等中,其性别与染色体组的倍数有关,雄性为单倍体,雌性为二倍体。如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发育而成的,因而具有单倍体的染色体数(n=16)。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具有二倍体的染色体数(2n=32)。在蜂类的性别决定中必定有某种与单倍体/二倍体的染色体安排有关联的机制存在。在寄生蜂的一个小茧蜂属中,也存在孤雌生殖的现象。这个属的雌蜂都是有20条染色体的二倍体,雄蜂都是有10条染色体的单倍体。雌蜂源于受精卵,但雄蜂通常出自未受精的卵。

(3)环境因子与性别决定

爬行类的温度性别决定大部分蛇类和蜥蜴类的性别是在受精时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的环境因子决定的。这些爬行类在某个发育时期内卵的温度是性别的决定因子。稍稍改变温度,就会使性比发生急剧变化。当卵在22~27,℃孵化时,只产生一种性别;当卵在30,℃以上的温度中孵化时,则产生另一种性别。只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同一批卵才会孵化出雌性和雄性两种个体。

后螠的位置性别决定海生蠕虫后螠雌虫体大,体形像一颗豆子,宽10,cm,口吻很长,可达l,m,远端分叉。雄虫很小,只有1~3,mm长,生活在雌虫的子宫中,像一种寄生虫。这种蠕虫的性别完全是由机遇决定的。自由游泳的幼虫是中性的,如果落在海底就成为雌虫;如果由于机遇,也可能由于一种吸力,幼虫落在长长的口吻上,就会进入雌虫的口,游向子宫,发育成为一个共生的雄虫。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使卵受精。把已经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去,让它在离开雌性的情况下继续发育,则发育为间性。间性偏向雌性或雄性的程度取决于幼虫呆在雌虫口吻上的时间的长短。

4.高等植物的伴性遗传

植物性连锁遗传实例较少,其主要原因是雌雄异株植物不多。但是,在一些雌雄异株的植物如枣椰树和石竹科女娄菜属的一些种中也发现了性连锁遗传的性状。在这类植物中,雄株为XY,雌株为XX,即均为雄性异质型。

异株女娄菜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而且叶的宽窄与性别有关。这是因为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基因。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而且基因b使花粉致死。如纯合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子代全为宽叶雄株。杂合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亦全为雄株,但宽叶与窄叶各占一半。杂合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XBY)杂交,子代雌株全为宽叶,雄株中宽叶与窄叶为1∶1。由于Xb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因而XbXb基因型不存在,故雌性个体没有窄叶类型。

女娄菜中还存在着一种金黄色植株突变体,但这种突变体只存在于雄株之中,雌株中没有或极少。研究发现,这一突变由隐性基因a控制,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aY雄性个体金黄色,雌性不出现金黄色个体乃因Xa使花粉致死。XAXA和XAXa为正常绿色。XAXa(绿色)与XaY(金黄色)杂交,Xa花粉无授精能力,Y花粉与XA和Xa卵细胞结合,故后代全为雄性,没有雌性个体或雌性个体极少。在雄性个体中,正常绿色与金黄色的比例为1∶1。该性状的遗传与女娄菜叶宽的遗传同属性连锁致死。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舜耕中学贾广磊。

一、说教材:

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共确定了10个一级主题。在课程标准中,“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节,应当属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主题中的子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但是济南版生物教材,将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列入“物种的延续”主题中,应当说也有其道理。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对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有重要作用”等二级主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将“绿色植物的一生”编排在“物种的延续”中,体现了教材编者的一种新的认识。此前已经学习过了两节,学生已经认识了花的结构和类型、开花传粉等相关知识。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完整地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种延续的相关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排,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种子的结构。教材通过“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两项实验活动,在强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种子的结构。本节课我所处理的是第一课时。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描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知道发育过程中的对应关系。

能解释果实中含有一粒或多粒种子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果实发育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述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就是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所以如此确定。

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对应关系。果实和种子的发育形成过程,学生只有一种大致的表面的认识,缺乏一些客观而真实的微观认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认识其具体的发育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探究教学法:本节课的理性很强,对于果实的形成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全面,也不客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层次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推理。

直观教学法:借助于学校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内容展示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法】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探究、讨论、主动探究,逐步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展示多种实物图片,质疑:你知道它们都来源于绿色开花植物的哪一部分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设问: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丰富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大胆猜想,可以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

2.分组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通过一段动画来帮助学生认识受精后花的各部分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总结出:传粉受精后,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等结构一般凋落了,只有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

质疑:在子房膨大的过程中,其体积的变化速度是否始终都一样呢?导入探究活动“探究果实发育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对于该探究活动,先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来设计探究活动。在学生分组设计的时候,课件展示强调点拨几点:

(1)实验选用什么样的果实为宜?(幼果)

(2)用什么方法来测量果实的体积?(排水法)

(3)如何处理其数据?(每天测量,统计数据,绘制曲线图)

实验设计交流完毕,安排学生课下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为了增强说服力,课前可以安排部分同学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将实验装置和实验记录数据展示给其他学生。课堂教学会更充实,效果会更好。

关于果实发育的过程,可以这样处理: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3页图4.1—12,认识发育的对应关系。可以小组讨论识记。

(2)结合自己的特点,比较擅长粉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桃花和桃子的结构图,让学生上黑板前标注对应关系。(不大擅长的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

(3)留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及时巩固。

质疑过渡:在桃子的果实中有几粒种子?西瓜、花生等果实中有几粒种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两个题组:

题组一:

(1)如果子房中有1个胚珠,它发育的果实中含有多少种子?

(2)如果子房中有10粒胚珠,它发育成的果实中会有多少粒种子?

题组二:请你来判断

(1)如果一个果实中含有一粒种子,其子房中会有多少胚珠呢?

(2)如果一个果实中有10粒种子,其子房中会含有多少胚珠?

3.总结回顾,知识建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来解决吗?

4.学以致用,及时反馈

有这样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请回答有关问题:

(1)谜底是什么?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各指其果实和种子的什么部分?

(2)花生的果实和种子分别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来的?

(3)有些花生有两粒种子,有的花生有三粒种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尝试分析原因。

《细胞的分化》说课稿

淮南二十六中,张慧

教师要明确指出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仅有细胞的增殖,而没有细胞的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发育的。关于细胞分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细胞的分化”和“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这都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可是细胞分化的概念抽象的多,教师可结合人的受精卵的发育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本节的学习。

在讲述细胞的分化时,应该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成分等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角度来理解细胞的分化的重要地位。在讲述中最好结合运用几种细胞分化过程的示意图和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好以下几点:(1)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的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2)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组成结构的蛋白质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3)细胞分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细胞外观上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前,细胞的分化前途就已经决定,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变化。(4)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一般可以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完整新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完整新个体的能力。

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基础和核心。鉴于细胞分化的重要性,课程标准从知识层面对细胞分化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什么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对生物体的发育有什么重要意义;再介绍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可能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潜能,即具有全能性;最后安排“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在这个概念中,“稳定性差异”这几个字,内涵很深刻,也是形式不好理解的。因此,教科书在关于细胞分化的概念的叙述上,不是采取演绎式写法,而是采取归纳式,从动植物提胚胎的发育的具体事例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细胞分化。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以红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为例;植物胚胎发育的过程,以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储藏细胞的分化为例。通过这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早期胚胎中彼此相似的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发育为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相同的细胞,这一变化过程是持久性的,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细胞分化的关键在于特异性蛋白质的合成,而特意性蛋白质合成的实质在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但是学生没有学过基因表达,无法理解基因的选择性是怎么回事。为了学生对细胞分化的认识能够深入到本质,即基因水平,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即不同类群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差异上,教科书先设问:“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但形态、结构和功能却有很大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以红细胞和肌细胞中,血红蛋白基因和肌动细胞蛋白基因所处的开、关状态不同为例,解释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导致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通过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紧接着提出下一个问题:高度分化的细胞,还能像早期胚胎细胞那样再分化成其他细胞吗?由此引入对“细胞的全能性”的学习,植物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而动物和人体内没有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吗?在这个问题下,教科书引出了干细胞的概念。近年来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分离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干细胞的认识,并使干细胞的研究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干细胞的研究为替换病变的组织和器官、某些癌症和遗传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教科书安排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报纸、刊物、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在关注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热点问题的同时,培养资料搜集和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内容新鲜,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讲述法等等,使本节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