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道:成大事必懂的8条潜规则
4025600000030

第30章 潜规则七:巧施“心计”,“贪”机遇成大事(2)

小型自动商店“统一超级商店”已经超过1300家了。

西武关系企业的“巴而可”也快速成长。

还有一个化妆品界的新宠儿“诺威比亚”,成长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

松登仪器公司的L杯型果酱的砂糖含量很少,比去年销售增长了六七倍。

听这么多令人振奋的消息,心里头一定也是痒痒的。

然而,你应该发现这里头有错误,那就是:胡乱寻找“经验”根本没有什么用处。

麦当劳最近一年的销售额是100亿美元,多么可怕的增长率!只要听了他们公司经理的一席话就会获益匪浅。

但是,别人若问你:“你打算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你打算如何来销售你的商品?”你还不是一样不知所措。

为什么炒股总是后下手的人被套牢?

为什么那么多期待中国房地产业再度火爆的公司纷纷落马?

大家应该从中学到点儿什么!

类似的事情常常发生,可是大家并没有记取教训,事情一再重复。今天,各行各业都有同样的教训。

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探索了工业社会的本质,写了几篇文章,试图去解释美国的经验。

他下结论说,那些在19世纪下半叶控制美国企业的实力雄厚的产品工业家们是些不寻常的人物。他写道:“只是他们用以获得财富的技术‘手段’已经改变了。”

那些成大事者所以能出人头地,是由于他们抓住了机会。

然而,捕获机会绝对不能等同于“守株待兔”式的迷信机会,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灵活机敏、准备充分的人们。

成大事者的经验是很受人欢迎的,因此,不论报纸或是书籍都会大力报导这个消息,但是却往往避免说明“怎样做才会成功”的本义。

结果,失败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总是认为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是这世上却没有绝对的平等,如果时刻等待着机会的来到,而不去做丝毫的努力,或者去做了却没有认真对待,那么他所等来的只能是失败而不是机会。

另外的一些时候,看似机会来临欣然应之,往往也会掉入机会女神的陷阱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知道受了她的愚弄。

对于新的建议,常人总是爱用过去成功经验不断来衡量今天遇到的情况,“过去我是怎么做的?”“过去人家是怎么做的?”然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然而,货物、市场、时间、销售、售货员等等要素都全然不同了,还依然故我地坚持己见,这样只能导致最终的失败。

点评:

成大事的人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为他们不迷信机会,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

5.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捕获机会的愿望,人皆有之,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大事的机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对机会两大特征的认识与掌握,机会的两大特点:一、具有鲜明的瞬时性,即稍纵即逝;二是倾向性,它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在于对机会是否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所提供的条件,或者已具备的某种环境。机会的主观灵感与客观可变环境的偶合,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的人能够获得机会而有的人则不能,其区别就在于后者没有与环境偶合的灵感。

反过来,很多富有灵感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环境,那也是不可能诱发有创意的机会来。

人们可能知道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如何走上这一发明道路的。

莫尔斯发明电报完全是源于一种机会,这种机会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也使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原来,莫尔斯是学习美术的,后来成了蜚声全美的杰出画家,24岁就担任了美国全国美术协会主席。

莫尔斯到欧洲各国漫游作画,他为欧洲的科学技术成果而振奋。

数年之后,他乘“萨丽”号邮客船由法国返回纽约。

莫尔斯正处于艺术的颠峰,名誉、桂冠、巨酬、赞美等纷至沓来,而他并没有为此而陶醉。

他反复思忖着:“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终极境界?科学不也是一种高超的非凡的艺术吗?”

一种追求科学发明的欲望,在莫尔斯心里倏地萌动起来了!

那时,有一个名叫杰克逊的爱好无线电的医生正在船上餐厅里,向乘客讲解一台电磁铁新器件的功能。

最后,他振臂高呼:“科学就要创造新的奇迹,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改观!”

莫尔斯就是杰克逊的听众之一,他被杰克逊的演讲所激励。

突然,莫尔斯转过身去面向无垠的大海,并高声呼喊道:“我要告别艺术,我将要发明电报!”

莫尔斯在船上的旅行和杰克逊的学说是一种可变的环境,它与莫尔斯意欲追求科学发明的灵感相结合,于是形成了发明电报的机会。

莫尔斯不仅如此说,而且很快地投入到了发明电报的实验之中。

他没有留恋鲜花铺满的大道,而是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峭壁,迈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对电子和机械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凭借着对科学发明的坚贞不渝的追求,

他终于获得了发明电报的机会。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伟大的电报传递试验,并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是震惊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杰克逊在“萨丽”号船上所说“人们的生活将为之大大地改观!”

毫无疑问,在莫尔斯发明电报中,杰克逊起到了启蒙老师的作用。

原因就在于:莫尔斯是科学发明的有心人,他从杰克逊的讲话中激发了发明电报的灵感,捕捉到了发明的机会,并坚定不移地走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至今冠有莫尔斯名字的电报仍传遍世界各地。

但是,滑稽的是讲解电磁新器件的杰克逊,还有众多的从事此项研究的人,都未能发明电报,而让一个美术家摘取了桂冠。

纵观因捕获机会而走上金领之路的人,无不要受到机会的“审查”,“她”每接待一个来访者,总是要先看“介绍信”,然后才确定是否保持“关系”。

也就是说,要想碰上好运气,无后门可走,首先得写好自己的“介绍信”。

很多有诚意的人都十分重视并愿意做到这一点。

拿出自己的“介绍信”,创造机会,成就大事业。

德国青年费希特想拜当时着名哲学家康德为师,以求得他的指导。并打算深入地钻研康德哲学。

哪知道,当费希特满怀希望去拜见康德时,康德却异常冷漠,拒绝了他。

费希特失去了一次机会,但他并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心想,我没有成果,两手空空,人家当然怕打搅罗!

我为什么不拿出成果来呢?

于是他埋头苦学,完成了一篇《天启的批判》的论文,呈献给康德,并附上一封信。

信中说:

“我是为了拜见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学家而来的,但仔细一想,对本身是否有这种资格都未审慎考虑,感到万分抱歉。虽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决心毛遂自荐,这篇论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绍信。”

康德细读了费希特的论文,不禁拍案叫绝。他为其才华和独特的求学方式所震动,便决定“录取”,亲笔写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邀请费希特来一起探讨哲理。

由此,费希特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后来成为德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

当年法拉第在书店当装订工时,也不是坐等机会光临的。

当时,英国皇家学会每个星期都要举办科学讲演——戴维的讲演,法拉第从来未放过一次,对他讲的都能听懂,并把所讲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回到家后又进行认真的研究,随后再将戴维的演讲整理成册。

1813年,法拉第给戴维写了一封请求收留自己当他的助手的信,并将整理的笔记一同寄给了戴维。

戴维从笔记中发现了这个22岁青年的非凡才能,才决定推荐他到皇家科学院当实验助理员的。

费希特得以成为康德的学生,法拉第得以成为戴维的助手,这难得的机会是哪里来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自己填写的“介绍信”争取来的。

拿出自己的“介绍信”,总会有机会光临,总会有伯乐赏识,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早晚,形式上不同罢了。

例如,瑞典科学家阿列纽斯于1882年在瑞典科学院物理学家爱德龙德的指导下进行了测定电解质导电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测定结果写成一篇博士论文寄给母校乌普沙拉大学,由于该校学位评议委员会的成员们还不理解论文的深刻意义,因而错误地评为四等。

“四等”就意味着参加博士考试的失败,但是,阿列纽斯在挫折面前没有退却,没有消沉,他将这篇落选的博士论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给德国加里工学院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

奥斯特瓦尔德仔细地阅读了论文和来信后,被深深地打动了,连呼“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亲自去瑞典访问了阿列纽斯,对那篇落选的论文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代表加里工学院授予他博士学位。

阿列纽斯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1903年因这一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我们要想获得成大事的机会,就应具有真才实学,认真填好自己的“介绍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创造机会,一旦有了机会,便可以驾长风而破万里浪。

因此,不要把自己无所作为归咎于没有机会,也不要自以为才华盖世而埋怨不遇良机。

点评:

机会是人人有份的,但她并不是无私地给予每一个人,机会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

6.不放弃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欲成大事者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见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机会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

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杳无音讯,不再复返了。

机会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成大事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土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

“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

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

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根据以上两点,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正是这看似渺茫的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往往能决定你做事的成败,抓住它你就等于迈进了成功的大门。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节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

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好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往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轻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一次,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了。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才!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商店抛售的货物,并租了很大的货场来贮货。

他妻子劝他说,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人,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养费的。

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对她道:“3个月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实现不了。

过了10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方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

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另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发达。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见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不过同时你们也得注意,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须的条件:

1.目光长远

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叶,就忽略了整片森林。

2.必须锲而不舍

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成为金领,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要在商业活动中有所作为,仅靠一味的盲目蛮干是收效甚微的。

点评:

不放弃万分之一可能的机会,努力将它变成成大事的珍贵机会,才是成大事者的明智选择。

7.使鱼进入鱼网变成一种必然

在生活中捕捉机会,如同洒网捕鱼,有极大的偶然性。所以要成大事就必须设法使全进入鱼网变成一种必然,即使偶然的成功机会变成必然。

希尔认为,机会是偶然的,把握了偶然的机会,你就成功了;反之,当然归于失败。

我们还是来看一些“一本正经”的例子吧:

美国《妇女家庭》杂志的编辑爱德华·包克,从小就沉浸在一种想法中:立志有一天他要创办一种杂志。

由于他树立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所以特别留心每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