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3966700000008

第8章 材理第四(2)

②解:溶解,融合。非:排斥。恢:宽容,气度大。

【译文】

辩论或演讲当中,有的以有理有据而取胜,有的以言辞巧妙而取胜。以理取胜,就是先确定是非黑白的界限,然后再加以充分论述,解释清楚细微深奥的部分,使自己阐释的道理贯通。以言辞巧妙取胜,就是要用奇异古怪的例子攻破一般的正理,追求奇异古怪,正理也就随之丧失了。再说上述九种偏材,有彼此相同的,有彼此相反的,也有彼此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错杂相容的。相同就会相互理解,相反就会相互非难,相杂就会相互包容。善于与人理论的人,其特点是充分估量对方的优势来展开论述。如果打动不了对方,就不再谈论下去;周围没有听懂的人,也就不再诘难对方。不善于与人理论的人,其特点往往是想用对方完全反对或基本不能接受的观点去说服对方。用对方完全反对或基本不能接受的观点去说服对方,对方当然听不进去。善于说服别人的人,可以用一句话说清很多道理;不善于说服人的人,一百句话也说不清一个道理。一百句话还说不清一个意思,当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听了。这是说服人的三种失误。

【原文】

善难者,务释事本。每得理而止住。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逐其言而接之。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①。不寻其本理,而以烦辞相文。善攻强者,下其盛锐,对家强梁,始气必盛,故善攻强者,避其初鼓也。扶其本指②,以渐攻之。三鼓气盛。衰则攻易。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强者意锐,辞或暂误,击误挫锐,理之难也。挫其锐意,则气构矣③。非徒群言交错,遂至动其声色。善蹑失者,指其所跌④。彼有跌失,暂指不逼。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陵其屈跌而抵挫之。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⑤。非徒声色而已,怨恨逆结于心。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已自久思,而不恕人。以为难谕,则忿构矣⑥非徒怨恨,遂生忿争。夫盛难之时⑦,其误难迫。气盛辞误,且当避之。故善难者,征之使还。气折意还,自相应接。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弃误顾藉,不听其言。其势无由,则妄构矣⑧。妄言非訾,纵横恣口。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思心一至,不闻雷霆。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止他人之言,欲使听己。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非不解也,当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人情莫不讳不解。谓其不解,则性讳怒。讳不解,则怒构矣⑨。不顾道理是非,于其凶怒忿肆。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也。

【注释】

①辞构:形成争论。构:构成;交接。

②本指:即本旨。

③气构:即构成气。

④蹑:即追究。跌:即失误所在。

⑤怨构:即构成怨。

⑥忿构:即构成忿。

⑦盛难:激烈争论。

⑧妄构:这里指狂妄无据。

⑨怒构:即构成怒。

变:这里指由六构所引发的情况。

【译文】

善于辩论的人,把精力用在解释事情的根本上面;不善于辩论的人,则舍本而逐末,舍本而逐末,双方的争论就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善于攻击强硬对手的人,先避开对手的盛锐之气,抓住对方的大意要点,慢慢地进行批驳;不善于攻击强硬对手的人,往往抓住对方言辞中的某一点失误去挫伤对方的锐气,这样一来,彼此的气恼也就形成了。善于追究对方失误的人,仅仅是指出对方失误之所在;不善于追究对方失误的人,则利用对方一时的失误去攻击他的人格,这样一来,双方就会结下怨恨。有的人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和探求,悟得了一个道理,仓促间,便将这道理讲与人听,别人不能很快明白这个道理,就以为汝子不可教也,这样一来,忿怨也就随之形成了。当双方发生激烈争论时,很难逼迫对方承认错误。因此善于辩论的人,指出对方的错误,使他回心转意;不善于辩论的人,则抓住对方的错误加以凌辱和刺激,对方虽然内心愿意承认错误,却没有台阶和机会,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妄言无忌的状况。一般说来,人在思考问题时,耳朵就听不进别人的话。因此当一方要思考问题一方却要和他说话时,双方就会相互制止对方的活动,你想让对方听你说话,对方却因为正在思考问题的原因,听不懂你讲的意思,你就认为别人没有理解的能力。人之常情,都忌讳说自己没有理解的能力。犯了别人的忌讳,双方的怒气也就构成了。由于“六构”的形成,其它种种难以预料的变化也会因此而形成。

【原文】

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造事立义,当须理定,故虽有变说小故,终于理定功立。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人人竞说,若不难质,则不知何者可用也。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①。理多端,人情异,故发言盈庭,莫肯执其咎。必也聪能听序,登高能赋,求物能名,如颜回听哭,苍舒量象。思能造端②,子展谋侵晋,乃得诸侯之盟。明能见机③,臾骈睹目动,即知秦师退。辞能辩意,伊藉答吴王,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捷能摄失④,郭淮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风之诛。守能待攻,墨子谓楚人,吾弟子已学之于宋。攻能夺守,毛遂进曰,今日从为楚,不为赵也,楚王从而谢之。夺能易予⑤。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则物主词穷。兼此八者,然后乃能通于天下之理。通于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所谓偏材之人。则所达者偏,而所有异目矣。各以所通,而立其名。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⑥。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⑦。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⑧。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⑨。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注释】

①眇:微小。这里指数量少。

②造端:制造事端、事由。

③机:这里批事物的关键、要害。

④摄失:抓住失误。

⑤易予: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使对方理屈辞穷。易,交换。予,通“与”,即以“与”换“夺”。

⑥名物:辨别事物的名称。

⑦构架之材:指遇事能从总体上谋划的人才。

⑧赡给:这里指语言丰富。

⑨权捷:权变敏捷。

推彻:推进贯通。这里有进取之意。

贸说:指论辩双方地位的交换。

【译文】

然而,辩论虽然会引起以上六种不良的后果,但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只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相互的辩驳,那么人们就难知道究竟谁的意见是正确的,应该按谁的意见去做。由此说来,只是陈说漫谈而不加以辩论就能形成定论的情况实在是太少了。必须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观点,能够理出事物发展的头绪;善于思索,创造采取行动的理由;明察秋毫,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微妙迹象和关键;善于辞令,把情意表达得明白而动听;反应敏捷,能够及时发现失误所在;善于防守,能够抵御对手的种种攻击;善于进攻,能够攻破对手的防线;善于用“给予”换来“夺取”,即用“以子之矛易子之盾”的办法使对手陷于困境。兼具以上八种能力,然后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通晓了天下的道理,也就能够通晓人的心理了。如果不能兼备这八种能力,而只是具备其中的一种,那么他所通达的道理也只是其中的一面,他的才能也只能根据他所通晓的这一方面来命名了。因此,善于听取不同观点,能够理出事物发展的头绪来的,叫做能够辨别事物名称的名物之材;善于思索,能够创造采取行动的理由的,叫做能够从宏观上进行谋划的构架之材;能够明察秋毫,发现事物变化的微妙迹象和关键的,叫做通达慧识的达识之材;善于辞令,把情意表达得明白而动听的,叫做词汇丰富的赡给之材;反应敏捷,能够及时发现失误所在的,叫做权捷之材;善于防守,能够抵御对手各种攻击的,叫做能够坚守自己理论的持论之材;善于进攻,能够攻破对手防线的,叫做善于推进的推彻之材;善于用“以子之矛易子之盾”的办法使对方陷于困境的,叫做交换论点以服人的贸说之材。

【原文】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下有盛色,避其所短。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①。恒让谦下,故处物上。聪睿资给,不以先人。常怀退后,故在物上。善言出己,理足则止。通理则止,不务烦辞。鄙误在人,过而不迫。见人过跌,辄当历避。写人之所怀②,扶人之所能。扶赞人之所能,则人人自任矣。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③。胡故反,与盲人言,不讳眇瞎之类。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己有武力,不与虎之伦。说直说变,无所畏恶。通材平释,信而后谏,虽触龙鳞,物无害者。采虫声之善音,不以声丑,弃其善曲。赞愚人之偶得。不以人愚,废其嘉言。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不避锐跌,不惜屈挠。方其胜难,胜而不矜。理自胜耳,何所矜也。心平志谕,无适无莫④,付是非于道理,不贪胜以求名。期于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旷然无怀,委之至当,是以世务自经,万物自理。

【注释】

①尚人:即上人,居人之上。

②怀:情怀,情感。

③婟(hù):忌讳,隐私。

④无适无莫:不厚不薄。这里指适中得当。

【译文】

通材之人,既兼具以上八种才能,又能按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加以实现。这种人跟那种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谈话,则能做到彼此心领神会;与普通人谈话,则能做到察言观色,顺着他的性情去讲。尽管自己通晓天下的道理,却不高居人上,盛气凌人;聪明睿智,资质丰厚,却不跃居人先。只求自己把正确耐听的话说出来,把道理讲清楚就打住;别人说了错话或做了错事,自己则力避重蹈覆辙。理解并表达别人内心的情怀,帮助别人发挥自身的专长。不用相类似的事情触犯别人所忌讳讲的东西,也不用事例涉及自身的长处。无论别人直话直说也好,怪话怪说也好,不畏惧,也不嫌恶。即便虫声噪杂,也不一概排斥,而是选取其中好听的;即便愚人无知,也不一概排斥他们的意见,而是称赞并采纳其中正确的。或夺取或给与,适宜有度;或离去或留下,不去勉强。当自己气盛的时候,能够克制情绪,慷慨向对方道谢;当自己辩论得胜的时候,而没有骄矜之色。心底平和,志向明确,没有自适,亦没有痛苦,只期望得到天地万物的道理而已。这样的人,就可以与他讨论治国安邦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