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3966700000006

第6章 流业第三

流业第三三材为源,习者为流。流渐失源,其业各异。

【原文】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①。性既不同,染习又异,枝流条别,各有志业。有清节家,行为物范。有法家,立宪垂制。有术家,智虑无方。有国体②,三材纯备。有器能③,三材而微,有臧否④,分别是非。有伎俩⑤,错意工巧。有智意⑥,能炼众疑。有文章⑦,属辞比事。有儒学,道艺深明。有口辨,应对给捷。有雄杰。胆略过人。

【注释】

①流:类别。业:职业。

②国体:国家的体统。这里指能承担国家大事的人才。

③器能:即大器之能。

④臧否(pǐ):善于辨别是非的人才。

⑤伎俩:这里指技巧型人才。

⑥智意:这里指能排解众人疑难、富于智慧的人才。

⑦文章:这里指善于写作的人才。

【译文】

人才的类型按照专业可划分为十二个类别: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原文】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①,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②。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③。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④。兼有三材⑤,三材皆备,德与法术皆纯备也。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⑥,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⑦。兼有三材,三材皆微,不纯备也。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能,子产、西门豹是也⑧。兼有三材之别,各有一流⑨。三材为源,则习者为流也。清节之流,不能弘恕,以清为理,何能宽恕。好尚讥诃,分别是非,己不宽恕,则是非生。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法制于近。思不及远。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务在功成,故巧意生。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也。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以术求功,故不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长于权者,必短于正。是谓智意,陈平、韩安国是也。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非德无以正法,非法无以兴术,是以八业之建,常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别,皆为轻事之材也。耳目殊管,其用同功。群材虽异,成务一致。能属文着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各抗其材,不能兼备,保守一官,故为人臣之任也。主德不预焉。

【注释】

①容止:容貌举止。

②延陵:即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子。因多次推让君位而名显天下。

晏婴(?~前500年):春秋时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以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清廉节俭的品格而享誉天下。

③管仲(?~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他在齐国推行一系列玫治、经济、军事改革,富国强兵,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前340年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因称商鞅。他辅佐秦孝公变法,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秦孝公死后,被贵族陷害,车裂而死。

④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楚国人,越国大夫。曾在吴国做人质二年。回越后辅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后功成身退,泛舟江湖,累至千金。

张良(?~前186年):汉初大臣。字子房。祖与父在韩国五世为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行刺秦始皇未中,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大乱,归刘邦,成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重要谋臣。

⑤三材:即上文所讲德、法、术。

⑥庙胜:临战前在庙堂制定出来的能够克敌制胜的谋略。

⑦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传说是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破格用为小臣,后委以国攻。辅佐汤灭掉了夏桀。吕望: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名望。相传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发现,并委以重任。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有兵书《六韬》,是战国时人托名之作。

⑧子产(?~前522年):即公孙侨、公孙成子,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政治家。在郑国执政期间,实行经济改革,加强法治,不毁乡校,听取国人意见。

西门豹:战国魏文候时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令。名豹。曾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之举,开凿水渠,引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⑨别:某一方面。流:这里指由三材派生的才能。

弘恕:宽宏,宽恕。

讥诃:责问。

子夏(前507~?):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曾到魏国讲学,宣传孔子的思想。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错意:即措意、置意,把心思用在某方面。

张敞:西汉大臣。宣帝时任太中大夫,后出任京兆尹、冀州刺史等职。以直言敢谏、赏罚分明而着称。

赵广汉(?~前65年):汉宣帝时出任颖川太守,后迁京兆尹。以执法不避权贵,诛杀豪强而着称。

垂则:创设法则。

陈平(?~前178年):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县)人,先随项羽,后归刘邦。好读书,精于谋略,用反间计使项羽除去谋士范增,用爵位笼络大将韩信。史书记载,他曾为刘邦六出奇计,解刘邦于危难之中。惠帝、吕后时任丞相,因吕氏专权,不问政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杀诸吕,迎立文帝,任丞相。

韩安国(?~前127年):西汉梁国成安人,字长儒。初任梁孝王中大夫,吴楚七国之乱时,击退吴兵,由此名显天下。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后任卫尉等职。

轻事之材:依上下文意,“轻”疑为“经”。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元封年间任大史令。后因李陵案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初因和修国史被人告发下狱,获释后任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着史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毛公:即毛苌,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相传其诗学传自毛亨(人称“大毛公”),曾任河间王博士,人称“小毛公”。

贯公:西汉学者。从贾谊受《春秋左氏传训故》,为河间王博士。

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中山灵寿(河北平山)人。乐羊的后代。率军击齐,攻下城池七十余,因功封于昌国(今山东淄博),号昌国君。后因燕王中齐国反间计,被迫奔投赵国,被封于观津,后死在赵国。

曹丘生:西汉楚人,以辩才而着称,是名将季布的座上宾。

白起(?~前257年):战国时秦国名将,一称公孙起。曾屡获战功,夺得山东六国之地七十余城,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赵军俘虏四十余万。后被相国范雎所迫自杀。

韩信(?~前196年):汉初诸侯王。淮阴人。初随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大将。精于用兵,因功封楚王。后被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与人勾结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着有《兵法》三篇,今佚。

主德:指做君王应具有的德操。不预:即无关,无涉。

【译文】

像那种德行高尚,仪表举止值得人们去效法的人,就称之为清节家,延陵、晏婴就属于此类。善于建立法制,使国家强盛、百姓富裕的人,就称之为法家,管仲、商鞅就属于此类。通晓天地间道化万物的道理,善于策划奇谋妙计的人,就称之为术家,范蠡、张良就属于此类。还有一些人,一身兼具德、法、术三种材质,或者三种材质都已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他们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整饬和劝勉社会风俗,他们建立法制足以匡正天下,他们施展权谋、运筹帷幄足以决胜千里,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国体,伊尹、吕望就属于此类。一身兼具德、法、术三种材质,然而,三种材质的水平却不高,他们的道德的感召力足以成为一国的表率,他们建立法规足以使乡邑大治,他们施展权术能够把具体事宜办好,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器能,子产、西门豹就属于此类。还有一些人,兼有德、法、术三种材质,但不是它的全部,而是每一种材质的某一方面。例如,清节家的支流,不能做到弘大宽恕,特别热衷于非难指责,明辨是非,这样的人就称之为臧否,子夏一类的人就属此列。法家的支流,不能做到开创思路,深谋远虑,却能胜任某一官职,一门心思用在用计施巧上,这样的人就称之为伎俩,张敞、赵广汉就属于此类。术家的支流,不能创立制度,垂示法则,遇事却能随机应变,富于施权用谋的智慧,缺乏公正厚重的情怀,这样的人称之为智意,陈平、韩安国就属于此类。以上八种类型的人,都是以德、法、术三材作为自身才能的基础的。虽然他们彼此有主流与支流的区别,但总体上都属于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材。善长着述立说写文章的人,称之为文章,司马迁、班固就属于此类。能传授圣人的事业,却不善于亲身从事政务活动的人,就称之为儒学,毛公、贯公就属于此类。演讲论说虽然未必符合真正的道理,但对答应辩左右逢源,滔滔不绝,自圆其说,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口辩,乐毅、曹丘生就属此类。胆略绝众,材质过人,称之为骁雄,白起、韩信就属于此类。以上十二种类型的人材,都是做臣子的材料,而做君主的德性不包括在内。

【原文】

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目不求视,耳不参听,各司其官,则众材达。众材既达,则人主垂拱无为而理。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上无为,则下当任也。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①。掌以道德,教道胄子。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②。掌以刑法,禁制奸暴。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③,掌以庙谟,佐公论正。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④。位于三槐,坐而论道。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⑤。天官之卿,总御百官。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分别是非,以佐师氏。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师事制宜,以佐天官。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⑥错意施巧,故掌冬官。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掌以德毅,保安其人。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⑦。宪章纪述,垂之后代。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⑧。掌之应答,送迎道路。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掌辖师旅,讨平不顺。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太平之所以成,由官人之不易方。若使足操物,手求行,四体何由宁,理道何由平。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譬大匠善规,惟规之用。则一材处权⑨,而众材失任矣。惟规之用,则矩不得立其方,绳不得经其直。虽目运规矩,无由成矣。

【注释】

①师氏:官名。掌管道德教化。

②司寇:官名。西周初置,春秋、战国沿用。掌管刑狱。

③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的合称。

④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

⑤冢宰:官名。在《周礼》中为辅佐天子之官,后世也用以指称宰相。

⑥司空:官名。西周初置,春秋战国沿用,掌管工程。

⑦国史:国家的史官。

⑧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西周设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汉代改称大行令。

⑨处权:掌管权力。

【译文】

做君主应具有的德性是聪明平淡,使各种类型的人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而不需事必躬亲。因此,确立了做君主应该遵循的原则,那么,十二种类型的人才就能各得其所。清节家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师氏类的官职,法家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司寇类的官职,术家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类的官职,德、法、术三种材质都具备的人是担任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官职的人选,德、法、术三种材质只具备一部分的人适宜担任冢宰类的官职,臧否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师氏的助手,伎俩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司空类的官职,儒学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教化安民类的官职,文章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编纂国史类的官职,能言善辩的人适宜外交使者的官职,骁雄类型的人才适宜担任将帅类的官职。这就叫做,确立并遵循了做君主的道德和原则,做人臣的原则也就随之井然有序,各种类型的人才的任用就不至混乱错位,太平盛世就会随之实现。如果做君主的不能以平淡之道去总揽众才,只对某一类型的人才感兴趣,那么,一旦这某一类型的人掌管用人之权,他就只任用与自己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它类型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位置,当然也就难以发挥他们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