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3966700000019

第19章 释争第十二(1)

释争第十二贤善不伐,况小事乎。

释忿去争,必荷荣福。

【原文】

盖善以不伐为大①。为善而自伐其能,众人之所小。贤以自矜为损②。行贤而去自贤之心,何往而不益哉。是故舜让于德,而显义登闻③。汤降不迟,而圣敬日跻④。彼二帝虽天挺圣德,生而上哲,犹怀劳谦,疾行退下。然后信义登闻,光宅天位。郄至上人,而抑下滋甚⑤。王叔好争,而终于出奔⑥。此二大夫矜功陵物,或宗移族灭,或逃祸出奔。由此观之,争让之道,岂不悬欤。然则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⑦。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处下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兕虎所以撄牢槛,以其性犷噬也。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准,志不敢陵轨等⑧。足不苟蹈,常怀退下。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独处不敢为非,出门如见大宾。是以怨难不在于身,而荣福通于长久也。外物不见伤,子孙赖以免。彼小人则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初无巨细,心发扬以陵物。是以在前者人害之,矜能奔纵,人情所害。有功者人毁之,恃功骄盈,人情所毁。毁败者人幸之。及其覆败,人情所幸。是故并辔争先⑨,而不能相夺,小人竞进,智不相过,并驱争险,更相蹈籍。两顿俱折,而为后者所趋。中道而毙,后者乘之,譬兔殛犬疲,而田父收其功。由是论之,争让之途,其别明矣。君子尚让,故涉万里而途清。小人好事,足未动而路塞。

【注释】

①伐:夸耀。

②自矜:自傲;自夸。

③显义登闻:显着的义举汇报到上边。登:自下而上。闻,报告上级知道。

④汤降不迟,而圣敬日跻:商汤及时贬抑自己,圣敬,天天上升。跻,上升。

⑤郄至:即合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积怨甚多,后被诛族。抑下:贬低。

⑥王叔:春秋时期周王卿士,好争讼,后避祸出奔。

⑦遂路:成功通达之路。

⑧仪准、轨等:均指法度、次序。

⑨并辔:并驾。辔,马缰。

顿:困顿;倒下。

【译文】

大概所谓的善,是以做了善事以后而不自我夸耀作为最重要的原则的。贤德则因自夸而使其名声受到了损害。因此,虞舜让位给有德的人,他这一卓着的义举被传颂给尧帝。商汤及时地贬抑自己,人们对他的敬仰却天天上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郄至总想居人之上,人们对他的贬抑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春秋时期周王卿士王叔好与人争讼,最终避祸出奔。由此可见,谦卑退让、甘居人下,恰恰是一条成功通达的康庄大道;自夸激奋、侵凌他人,恰恰是一条毁败不断、阻塞重重的危险之途。因此,君子的行为不敢超越规范和准则,志向意愿不敢凌越法定的轨道与等级。对自身勤勉自励以求进步,对别人谦逊礼让,恭恭敬敬,如履薄冰。因此,就不会遭遇怨恨与危难,使荣耀与幸福保持长久。那些小人则不是这样,夸耀自己的功劳,炫耀自己的能力,并爱好以此来压服别人。因此,当他们走在人前面的时候,人们就嫉妒他;当他们立了功的时候,人们就诋毁他;当他遭到毁灭和失败时,人们就幸灾乐祸。当他们与人并驾齐驱,互相争先,而谁也压倒不了谁时,其结果是两败俱伤,反而被后来的人乘势而上。由此说来。竞争与谦让两条道路的差别就十分明白了。

【原文】

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贪则好胜,虽闻德让之风,意犹昧然,乃云古人让以得,今人让以失,心之所是,起而争之。以在前为速锐,以处后而留滞,故行坐汲汲,不暇脂车。以下众为卑屈①,以蹑等为异杰②,苟矜起等,不羞负乘。以让敌为回辱③,以陵上为高厉。故赵穿不顾元帅彘子以偏师陷。是故抗奋遂往,不能自反也。譬虎狼食生物,遂有杀人之怒。夫以抗遇贤,必见逊下④。相如为廉颇逡巡,两得其利。以抗遇暴,必构敌难⑤。灌夫不为田持下,两得其尤。敌难既构,则是非之理必溷而难明。俱自是而非彼,谁明之耶。溷而难明,则其与自毁何以异哉?两虎共斗,小者死,大者伤,焉得而两全。且人之毁己,皆发怨憾而变生衅也⑥。若本无憾恨,遭事际会,亦不致毁害。必依托于事,饰成端末⑦。凡相毁谤,必因事类而饰成之。其于听者虽不尽信,犹半以为然也。由言有端角,故信之者半。己之校报⑧,亦又如之。复当报谤,为生翅尾。终其所归,亦各有半。信着于远近也。俱有形状,人知其实,是以近远之听,皆半信于此,半信于彼。然则交气疾争者,为易口而自毁也⑨。己说人之瑕,人亦说己之秽,虽詈人,自取其詈也。并辞竞说者,为贷手以自殴。辞忿则力争,己既殴人,人亦殴己,此其为借手以自殴。为惑缪岂不甚哉?借手自殴,借口自詈,非惑如何。

【注释】

①下众:居众人之下。

②蹑等:踩在等辈之上。

③回辱:即屈辱。

④抗:抗奋。

⑤构:构成。

⑥衅:灾祸。

⑦端末:始末。

⑧校报:即以同样的手段相报复。校,同“效”,仿效。

⑨易口:即同样的话由双方交替说。

贷:借。

【译文】

然而,争强好胜的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居人之前是速度锐利,居人之后是留连迟滞,居大众之下是卑鄙屈辱,踩在等辈之上是优异杰出,避让对手是屈辱,凌犯上级是高超刚厉。于是,就这样以激奋的姿态往前走,而不能自我反省。以激奋高傲的态度与贤人交往,贤人必定谦逊居下;以激奋高傲的态度与强暴之人相交往,必定结成怨仇。一旦结成仇怨,谁是谁非的问题必然混浊难明了。到了是非混浊难以明辨的程度,与自毁自谤还有什么两样呢?别人毁谤自己,都是从发泄他的怨恨开始,继而发展到寻衅滋事。他这样做,必然要依托于某件事情,然后粉饰渲染得有头有尾。旁观的人虽然不完全相信,至少也会相信一半是真的。作为对对方的回应,也用同样的手段报服对方。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各有一半的毁谤之辞被人信以为真,并向远近传播开来。这样看来,相互负气争斗,无非是双方各以对方的嘴巴来毁谤自己而已。唇枪舌剑相互攻击的双方,不过是借别人之手来殴打自己而已。这样做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原文】

然原其所由,岂有躬自厚责,以致变讼者乎①。己能自责,人亦自责,两不言竞,变讼何亦由生哉。皆由内恕不足,外望不已。所以争者,由内不能恕己自责,而外望于人不已也。或怨彼轻我,或疾彼胜己。是故心争终无休已。夫我薄而彼轻之,则由我曲而彼直②。由而见轻。固其宜矣。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③。亲反伤也,固其宜矣。若彼贤而处我前,则我德之未至也。德轻在彼,固所宜也。若德均而彼先我,则我德之近次也。德均年次,固其常矣。夫何怨哉?且两贤未别,则能让者为隽矣。材均而不争优劣,众人善其让。争隽未别,则用力者为惫矣④。隽等而名未别,众人恶其斗。是故蔺相如以回车决胜于廉颇⑤,寇恂以不斗取贤于贾复⑥。此二贤者,知争途不可由,故回车退避,或酒炙迎送,故廉贾肉袒,争尚泯矣。物势之反,乃君子所谓道也。龙蛇之蛰以存身,尺蠖之屈以求伸,虫微物取,尚知蟠屈,况于人乎。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韩信屈于胯下之辱。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展喜犒齐师之谓也。及其终极,乃转祸而为福,晋文避楚三舍,而有城濮之勋。屈仇而为友。相如下廉颇而为刎颈之交。使怨仇不延于后嗣⑦,而美名宣于无穷。子孙荷其荣荫,竹帛纪其高义。君子之道岂不裕乎。若偏急好争,则身危当年,何后来之能福。且君子能受纤微之小嫌,故无变斗之大讼。大讼起于纤芥,故君子慎其小。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终有赫赫之败辱。小人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故罪大不可解,恶积不可救。

【注释】

①变讼:变为争讼。

②曲:理亏。

③咎:过失。

④惫:疲惫。这里引伸为没有力量,失败。

⑤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因完壁归赵和渑池会上的出色外交才能受到赵王器重,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欲当众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克制忍让,路遇廉颇,引车回避。廉颇终于被感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传为历史佳话。

⑥寇恂、贾复:二人同为刘秀手下大将。贾复部将杀人,寇恂依法诛之,因而结怨于贾复。贾复扬言要亲手杀了寇恂,方解心头之恨。寇恂效法蔺相如的故事,克制忍让,贾复受感动,二人重归于好。

⑦后嗣:后代。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