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3966700000016

第16章 七缪第十(1)

理,妙而难明,以情鉴察,缪犹有七。

【原文】

七缪:①一曰,察誉,②有偏颇之缪。③征质不明,故听有偏颇也。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或情同,忘其恶,或意异,违其善也。三曰,度心,④有小大之误。或小知而大无成,或小暗而大无明。四曰,品质,⑤有早晚之疑。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五曰,变类,⑥有同体之嫌。材同势均,则相竞,材同势倾,则相敬。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⑦藉富贵则惠施而名申,处贫贱则乞求而名压。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⑧妙尤含藏,直尤虚瑰,故察难中也。

【注释】

①七缪:七种谬误。缪,通“谬”。

②誉:声誉。

③偏颇:偏重某方面,不全面。

④度(duó)心:揣度心理。

⑤品质:品评材质。

⑥变类:辨别材质类别。

⑦申压:拔高压低。

⑧二尤:妙尤和直尤。

【译文】

鉴别人才所发生的七种谬误是:其一,考察一个人的声誉,有偏听某一方面舆论之误;其二,与人交往,被自己的好恶之情所困惑;其三,揣度人的心理,有大小主次不分之误;其四,品评人的材质,有早成与晚成之误;其五,辨别人才类型,有与自身所属类型相比的嫌疑;其六,评论人才,会发生有意申张或有意压抑之误;其七,观察奇才,会发生不能真正认识“二尤”的失误。

【原文】

夫采访之要,①不在多少。事无巨细,要在得正。然征质不明者,②信耳而不敢信目。目不能察而信于耳。故人以为是,则心随而明之。人以为非,则意转而化之。③信人毁誉,故向之所是,化而为非。虽无所嫌,意若不疑。信毁誉者心虽无嫌,意固疑矣。且人察物,亦自有误。爱憎兼之,其情万原。④明既不察,加之爱恶是非,是疑岂胜计。不畅其本,胡可必信。去爱憎之情,则实理得矣。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虽听人言,常正以目。不知人者,以耳败目。亲见其诚,犹信毁而弃之。故州闾之士,⑤皆誉皆毁,未可为正也。或众附阿党,或独立不群。交游之人誉不三周,⑥未必信是也。交结致誉,不三周,色貌取人,而行违之。夫实厚之士,交游之间,必每所在肩称。⑦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蛮貊推之,况州里乎。苟不能周,必有咎毁。⑧行不笃敬者,或谄谀得上而失于下,或阿党得下而失于上。故偏上失下,则其终有毁。非之者多,故不能终。偏下失上,则其进不杰。⑨众虽推之,上不信异。故诚能三周,则为国所利。此正直之交也。由其正直,故名有利。故皆合而是,亦有违比。或违正阿党,故合而是之。皆合而非,或在其中。或特立不群,故合而非之。若有奇异之材,则非众所见。奇异绝众,众何由识,而耳所听采,以多为信。不能审查其材,但信众人言也。是缪于察誉者也。信言察物,必多缪失。是以圣人如有所誉,必有所试。

【注释】

①采访:采摘访问。

②徵质:能反映一个人基本状况的表面迹象。

③化:变化。

④万原:形容原因复杂。

⑤州闾:古代二千五百家为一州,二十五家为一闾。

⑥三周:三个方面。

⑦肩称:肩,比间。肩称,即差不多相同的称誉。

⑧咎毁:过失和毁灭。

⑨杰:杰出,突出。

违比:违正结党。

【译文】

采摘访察人才的关键,不在于访察内容的多与少。那些对于能够反映一个人基本性质的外部表现不甚明了的人,宁可相信自己的耳闻而不能相信自己的眼见。所以别人如果说是,他心里也跟随着说是;别人认为不是,他就随着别人改变原有的看法。虽然对访察对象并无太多的接近,但对自己的判断仍然深信不疑。再说,人去观察人,本来就有出现失误的可能,加上爱憎的感情作用,导致失误的原因可谓成千上万。不通晓鉴别人才的根本道理,凭什么一定能观察得很准确呢!所以善于鉴别人才的人,用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去校正听别人讲的东西;不善于鉴别人才的人则相反,用自己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否定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所以,对于州里乡间人物的品评,凡是一致说好或一致说坏,就不能作为对一个人公正的评价。上下交游的人,如果人们对他的赞誉不能达到上、中、下普遍的一致,那么这种赞誉就未必可信。因为忠实厚道的人交游之处,就会获得大致相同的称誉。上层的人提拔他,下层的人推举他。假如他交游不周到,不能获得普遍的赞誉,就必然有人讲他的缺点,对他进行诋毁。偏重与上层交游的人就会丧失下层的拥戴,最终将遭到毁谤;偏重与下层交游的人就得不到上层的器重,当然就不会被重用。所以说,真正得到上、中、下三层的普遍赞誉,才是对国家有利的人才,他的交游才是正直的交游。当然,大家联合一致说好的,也可能是结党朋比所致;大家联合一致说坏的,也可能此人是特立不群、保持中立的。假若有奇异的人才,就不是普通大众所能够发现的。可是听取别人的评价,总是认为讲的人多的最真实可靠。这就是在观察赞誉方面常犯的错误。

【原文】

夫爱善疾恶,人情所常。不问贤愚,情皆同之也。苟不明质,①或疏善,善非。②非者见善,善者见疏,岂故然哉,由意不明。何以论之。夫善非者,虽非犹有所是。既有百非,必有一是。以其所是,顺己所长,恶人一是,与己所长同也。则不自觉情通意亲,忽忘其恶。以与己同,忘其百非,谓矫驾为至孝,残桃为至忠。善人虽善,犹有所乏。虽有百善,或有一短。以其所乏,不明己长。善人一短,与己所长异也。以其所长,轻己所短,则不自知志乖气违,③忽忘其善。以与己异,百善皆异,谓曲杖为匕首,葬楯为反具耶。是惑于爱恶者也。征质暗昧者,其于接物常以爱恶惑异其正。

【注释】

①明质:明察本质。

②疏善:疏远善良。善非:亲善不好的。

③志乖气违:志向情趣不合。

【译文】

爱好善良,憎恶邪恶,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看不清一个人的本质,就有可能疏远善良的人,亲善邪恶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所亲善的邪恶之人,虽然邪恶,但总有可称道之处。因其可称道之处顺应了自己的长处,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与他情意沟通亲善起来,忽略或忘记了他的邪恶之处;善良的人虽然善良,但总有一定的缺点。因为他有某种缺点而不明白自己的长处,又因他的长处而轻视自己的短处,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之中与他气不打一处来,忽略或忘记了他的善良之处。这就是被爱恶之情所困惑的情况。

【原文】

夫精欲深微,质欲懿重,①志欲弘大,心欲嗛小。②精微,所以入神妙也。则失神。懿重,所以崇德宇也。③躁则失身。志大,所以戡物任也。④小则不胜。心小,所以慎咎悔也。⑤大则骄陵。故诗咏文王,“小心翼翼”,“不大声以色”,⑥小心也。言不贪求大名,声见于颜色。“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⑦志大也。故能诛纣,定天下,以致太平。由此论之,心小志大者,圣贤大伦也。⑧心小,故以服事殷,志大,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心大志大者,豪杰之隽也。志大而心又大,故名豪隽。心大志小者,傲荡之类也。志小而心阔远,故为傲荡之流也。心小志小者,拘之人也。⑨心近志短,岂能弘大。众人之察,或陋其心小,见沛公烧绝栈道,谓其不能定天下。或壮其志大。见项羽号称强楚,便谓足以匡诸侯。是误于小大者也。由智不能察其度,心常误于小大。

【注释】

①懿重:美好厚重。

②嗛小:微小。嗛,此读xián,衔在口中,形容小。

③德宇:德操的量度。

④戡:通“堪”,胜任之意。

⑤咎悔:过错,悔恨。

⑥不大声以色:语出《诗经·大雅》,意谓周文王不用张扬外表声色的方法来抬高自己。

⑦“王赫斯怒”,“以对于天下”:语出《诗经·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佑,以对于天下。”意思是:周文王发怒了,便整顿他的军队,前去阻击敌人。这是正义的事体,可巩固周朝的福气,也对得住天下的人。这里指当怒则怒,志向远大,安定天下。

⑧伦:周类,同等。

⑨拘:拘束软弱。

陋:鄙视。

【译文】

人的精神追求深刻细微,品质追求端美厚重,志向追求弘大,心追求细小。精神深刻细微,才能进入神妙的境界;品质端美厚重,才能有崇高的德操和气宇;志向远大,才能担当重任;心小,才能避免错误与后悔。所以《诗经》歌颂周文王,“小心翼翼”,“不用张扬外表声色的方法来抬高自己”,说的正是小心谨慎。又说“周文王发怒了”,“他对得住天下的人”,说的正是志向远大。由此说来,细心谨慎、志向远大的人,正是圣贤一类的人;粗心马虎、志向远大的人,是豪杰中的精英;粗心马虎、志向狭小的人,则属于傲而放荡的人;细心谨慎而志向狭小的人,则是属于拘泥而怯弱的人。一般大众观察人的眼光,有时看不起细心谨慎的人,有时又赞赏志向远大的人。这就是观察人才的心胸志向在主次大小方面的失误。

【原文】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质清气朗,生则秀异,故童乌苍舒,总角曜奇也。有晚智而晚成者,质重气迟则久乃成器,故公孙含道,老而后章。有少无智而终无所成者,质浊气暗,终老无成,故原壤年老,圣人叩胫而不能化。有少有令材遂为隽器者。幼而通理,长则愈明,故常材发奇于应宾,效德于公相。四者之理,不可不察。当察其早晚,随时而用之。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绪。①仲尼戏言俎豆,邓艾指图军旅。故文本辞繁,初辞繁者,长必文丽。辩始给口,②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仁出慈恤,幼慈恤者,长必矜人。施发过与,幼过与者,长必好施。慎生畏惧,幼多畏者,长必谨慎。廉起不取。幼不妄取,长必清廉。早智者浅惠而见速,③见小事则达其形容。晚成者奇识而舒迟,智虽舒缓,能识其妙。终暗者并困于不足,事务难易,意皆昧然。遂务者周达而有馀。事无大小,皆能极之。而众人之察,不虑其变,常以一概,责于终始。是疑于早晚者也。或以早成而疑晚智,或以晚智而疑早成,故于品质,常有妙失也。

【注释】

①童髦:指幼儿。髦:古代幼儿下垂至眉的短发。这里指童年。

②给口:即口给。口才敏捷,善于答辩。语出《论语·公冶长》:“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③浅惠:即浅慧。惠,通“慧”。

【译文】

由于人的材质不同,事业的成功便有早晚之别。有的人较早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早年就取得了成就,有的人较晚发挥了自己的智慧,晚年取得了成就,有的人少年没有什么智慧而终生没有取得成就,也有少有为官之才而最终成为大器的。这四种人材成功与否的规律,不可不认真研究。幼年就富于智慧的人,才能智慧精明通达,在童年时代就有了苗头。所以,成年文采的华丽来源于童年词汇的繁富,成年的能言善辩起始于童年的伶牙俐齿,成年的仁爱之举出自于童年的慈善体恤,成年的慷慨好施发自于童年的大方济人,成年的谨慎发生于童年的畏惧,成年清正廉洁的品格起源于童年不妄取他人的东西。智力早熟的人悟性容易发掘而反应迅速,大器晚成的人见识独特而舒缓迟钝,终生愚暗的人困窠窘一世,都因为才智的不足,成就事业的人则左右逢源,应付袼如。一般大众观察人考虑不到这其中的差异和变化,这是在人才早成或晚成方面发生的疑惑。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