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识人三经:人物志
3966700000015

第15章 八观第九(3)

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①皆欲居物先,故恶人之自伐也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恶其有胜己之心。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是以达者终不自伐。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②下有推与之意。③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④则无不色怿。不间能否,皆欲胜人。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是以君子终日谦谦。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称其所长则悦,称其所短则愠。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⑤情之愤闷,有若覆冒。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也。覆冒纯塞,其心戾。人情陵上者也。见人胜己皆欲陵之。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虽恶我自伐,未甚疾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以己之长,驳人之短,而取其害,是以达者不为之也。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物之自大,人人皆尔。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较。⑥知物情好胜,虽或以小犯己,终不校拒也。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辟其害也。务行谦敬,谁害之哉。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⑦不达妒害之机。而欲人之顺己,谓欲人无违己。以佯爱敬为见异,⑧孔光逡巡,董贤欣喜。以偶邀会为轻。谓非本心忿其轻己。苟犯其机,⑨则深以为怨。小人易悦而难事。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贤明志在退下,鄙劣志在陵上。是以平淡之主,御之以正,训贪者之所忧,戒幸者之所悲。然后物不自伐,下不陵上,贤否当位,治道有序。

【注释】

①恶(wù):厌恶。

②下之:居人之下。

③推与:推让。

④接之以谦:以谦恭的态度与人交往。

⑤似若物冒之:此句颇难解,大意谓:好比用一个器物覆盖了别人欲显露的长处。

⑥犯而不校:对别人冒犯自己的行为不去斤斤计较。

⑦不见机:看不到人的基本心理规律。

⑧见异:被人称异,被人欣赏。

⑨机:要害。

【译文】

人之常情,都想走在别人的前列,所以厌恶别人自夸。凡自夸,都是想超过别人而已。因此,凡自夸其长处的人,人们莫不厌恶他。这就是所谓人在自己面前自夸炫耀就憎恶他。人之常情,都想求胜。所以喜欢别人谦让。谦让,表示甘居人下;居下,就意味着推重对方。因此,不管是贤能之人还是愚蠢之人,只要用谦恭的态度与他交往,就无不表露出高兴的神色来。这就是所谓以谦恭的态度甘居人下,人就高兴。人之常情,都想掩饰自己的短处,表现自己的长处。因此,假如有人揭他的短处,就好比用器物覆盖了别人欲显露的长处。这就是所谓批驳了别人的短处就会招来别人的愤恨。人之常情,都想凌驾于别人之上。如果你以自夸触犯了别人,虽然会招来别人的厌恶,但还不至于招来嫉妒;如果你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这就叫做用别人厌恶的东西去攻击别人憎恨的东西,这就会使人既产生憎恶之心又产生嫉妒之心了。以上六种心理变化的迹象和关键,根源在于都想居人之上。因此,君子与人交往,对别人冒犯自己的行为不去斤斤计较。不计较,则时时处处对人恭敬,甘居人下,这样也就避免别人对自己的危害。小人接人待物则不然,既看不到人情变化的关键,又想让别人处处顺从自己,误把别人表面上对自己喜爱恭敬的举动看做是对自己的发自内心的称道,把别人对自己偶然的邀请看做对自己的轻视。假如别人冒犯了他的短处,就深怀怨忿。因此,观察一个人心理变化的迹象和关键,其道德情操的高尚或卑鄙就可以推知了。

【原文】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智不能周也。故直之失也,讦。刺讦伤于义,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刚之失也,厉。①刚切伤于理,故谏君不从,承之以剑。和之失也,弱不及道,故宫之奇为人挠,不能强谏。介之失也,拘。②拘愚不达事,尾生守信,死于桥下。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用人之直,恕其讦也。讦也者,直之征也。非讦不能为直。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用人之刚,恕其厉也。厉也者,刚之征也。非厉不能为刚。和者不,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用人之和,恕其也。也者,和之征也。非懦不能为和。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用人之介恕其拘也。拘之者,介之征也。非拘不能为介。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纯讦之人,未能正直。有长者,必以短为征。纯和之人,征必弱。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欲用其刚,必采之于厉。

【注释】

①厉:严厉。

②拘:拘束。

【译文】

什么叫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呢?大凡偏材之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性格直率之人的短处是爱攻讦别人的缺点,刚正之人的短处过于严厉,和善之人的短处是软弱,耿介之人的短处是拘泥。直率之人如果不爱攻讦别人的短处,就不成其为直率。既然你喜欢他的直率,就不要非议他爱攻讦别人的短处,爱攻讦别人的短处正是直率的特征。刚正的人如果不严厉,就无以成就他的刚正。既然你喜欢他的刚正,就不要非议他的严厉,严厉正是刚正的特征。和善的人如果不软弱,就无以保证其和善。既然你喜欢他的和善,就不要非议他的懦弱,懦弱正是和善的特征。耿介的人如果不拘泥,就无以持守他的耿介。既然你喜欢他的耿介,就不要非议他的拘泥,拘泥正是耿介的特征。然而,有短处的人未必有相应的长处;有长处的人必然有相应的短处为其特征。因此,观察一个人作为短处的特征是什么,就可以推知其相应的长处是什么了。

【原文】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①载德而行。义者,德之节也。②制德之所宜也。礼者,德之文也。③礼,德之文理也。信者,德之固也。④固,德之所执也。智者,德之帅也。非智不成德。夫智出于明。明达乃成智。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火日所以照昼夜,智达所以明物理。其明益成者,所见及远。火日愈明,所照愈远,智达弥明,理通弥深。及远之明,难。圣人犹有不及。

【注释】

①基:基础,根本。

②节:节制。

③之:文饰;文理。

④固:巩固、支柱。

【译文】

什么叫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节制。信,是道德的保证。智,是道德的统帅。智,来自于对事物的明辨。明辨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白天之需要日光,夜晚之需要烛光一样。日光与烛光越是明亮,就看得越远。能够使人看得远的明辨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原文】

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①生知者上,学能者次。材艺精巧,未必及理。②因习成巧,浅于至理。理义辨给,未必及智。③理成事业,昧于玄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④役智经务,去道远矣。道思玄远,然后乃周⑤。道无不载,故无不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智玄微,故四变而后及。道也者,回复变通。理不系一,故变通之。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仁者济物之资,明者见物而己。合而俱用,则明为将。⑥仁者待明,其功乃成。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⑦威以使之,仁以恤之。以明将义,则无不胜。示以断割之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理若明练,万事乃达。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⑧暗者昧时,何能成务成遂。故好声而实不充,则恢。⑨恢迂远于实。好辩而理不至,则烦。辞烦而无正理。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刻过于理。好术而计不足,则伪。诡诬诈也。是故钧材而好学,⑩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名也。是以动而为天下法,言而为万世范,居上位而不亢,在下位而不闷。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注释】

①及材:成材。

②及理:指懂得大道理。

③及智:富于智慧。

④及道:指掌握天地万物最根本的道理。

⑤周:周全。

⑥将:纲;要领;统帅。

⑦怀:归顺。

⑧遂:成功,如愿。

⑨恢:空远,不切实际。

⑩钧材:能力相匹敌的人。

比力:力量均等。

等德而齐:德行在一个水平上。

【译文】

持守一项事业,勤奋学习,未必能够成就某一方面的才能。才艺精巧,未必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本道理。精通义理,能言善变,未必富于智慧。智慧足以办好事情,未必能掌握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只有对那个主宰事物变化的“道”思考得精微深远,学问才算得上周全。这就是上述所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不是一个僵死的东西,而是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因此,如果把道这个层次以下的各种材质与道分开来论,在各种材质中,当以仁最为优秀;如果将各种材质结合在一起使用,则当以明辨为将帅。所以,用明辨统帅仁,则无不归顺,用明辨统帅义,则无往而不胜。用明辨统帅理,则无不通达。然而,如果没有聪明,则一切都难以成功。所以,追求名声却没有与名声相符的实质,就显得空泛迂阔;爱好辩论却讲不清道理,就显得言辞烦琐混乱;爱好法制而思虑不深刻,就显得苛刻;爱好权术而计谋不足,就显得伪诈。因此,材质相当的人同样勤奋学习,其中具有明辨才能的人最终必将成为其他人的老师;力量相当的双方争斗,富于智慧的人必定最终称雄;德行相当的人作比较,通达者将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称为圣人,是明智者当中最为明智的人。因此,观察一个人聪明的程度,就可以推知他能达到什么样的材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