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识第七推己接物,俱识同体。
兼能之士,乃达群材
【原文】
夫人初甚难知,貌厚情深,难得知也。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①。故以己观人,则以为可知也。己尚清节,则凡清节者皆己之所知。观人之察人,则以为不识也。夫何哉?由己之所尚,在于清洁;人知所好,在于利欲。曲直不同于他,便谓人不识物也。是故能识同体之善②,性长思谋,则善策略之士。而或失异量之美③。遵法者虽美,乃思谋之所不取。何以论其然?夫清节之人以正直为度④,故其历众材也能识性行之常⑤,度在正直,故悦有恒之人,而或疑法术之诡⑥。谓守正足以致治,何以法术为也。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⑧,度在法分,故悦方直之人。而不贵变化之术。谓法分足以济业,何以术谋为也。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⑨,故能成策略之奇,度在思谋,故贵策略之人。而不识遵法之良。谓思谟足以化民,何以法制为也。器能之人以辨护为度,故能识方略之规,度在辩护,故悦方计之人。而不知制度之原。谓方计足以立功,何以制度为也。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韬谞之权,度在原意,故悦韬之人。而不贵法教之常。谓原意足以为正,何以法理为也。伎俩之人以邀功为度,故能识进趣之功,度在邀功,故悦功能之人。而不通道德之化。谓伎能足以成事,何以道德为也。臧否之人以伺察为度,故能识诃砭之明。度在伺察,故悦谴诃之人。而不畅倜傥之异。谓谴诃乃成教,何以宽弘为也。言语之人以辨析为度,故能识捷给之惠,度在剖析,故悦敏给之人。而不知含章之美。谓辨论事乃理,何以含章为也。
【注释】
①士:贵族或读书人。
②同体:同一种类型的人。
③异量:不同类型的人。
④度:这里指做人的标准。
⑤历:引伸选拔。
⑥诡:诡诈。
⑦分数:分门别类。这里指规章制度。
⑧方直:大方正直。
⑨思谟:思虑、谋略
辨护:辨析事情,维护自身。
规:这里指方略的奥妙、要害。
原意:追究本意。
韬:隐藏;谋略。
趣:同“趋”。
伺察:侦候、观察。
诃砭:斥责、规戒。
倜傥:不拘俗规。这里指宽宏大度,不拘小节。
捷给:语言敏捷,辞汇丰富。
含章:包孕美质。
【译文】
人们最初相识是很难真正相互了解的。而大多数有学问有地位的人无论学问多少,都认为自己有知人之明。用自己的标准去观察人,就认为可以了解人;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观察人的方法,就认为不能够真正了解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能够认识与自己同类型的人的优点,或许看不到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的优点。怎么证明这一点呢?比如,清节之人把正直作为衡量、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他们面对众多的人材类型,只能认识和欣赏那些具有恒常性的情性和行为,而或许不能认识和欣赏法术的奇异和诡变。法制之人是以法规与制度作为标准的,所以他们善于识别和考较器量大方正直的人才,而不推崇善于变化之术。术谋之人以思虑谋划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策略的奇异,不能够认识遵守法制的好处。器能之人以辨析事情维护自身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方略的作用,却认识不到制度规章为治国的基础。智意之人以推测本意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到韬略计谋所带来的一时的利益,却认识不到法规教化的长远作用。伎俩之人以邀取功名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到进取功名的意义,却认识不到道德教化的意义。臧否之人以伺察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明辨是非、针对邪恶的品质,而认识不到宽容大度、不拘小节的品质的优异。言语之人以辨析为标准,所以能够认识到言语敏捷、词汇丰富的长处,却认识不到含而不露的美妙。
【原文】
是以互相非①,莫肯相是。人皆自以为是,谁肯道人之是。取同体也,则接而相得②。性能苟同,则虽胡越,接响而情通。取异体也,虽历久而不知。性能苟异,则虽比肩,历年而逾矣。凡此之类,皆谓一流之材也。故同体则亲,异体则。若二至已上,亦随其所兼,以及异数。法家兼术,故能以术辅法。故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以法治者,所以举不过法。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体法术者,法术兼行。尽有诸流,则亦能兼达众材。体通八流,则八材当位,物无不理。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谓八材之人始进陈言,冢宰之官,察其所以。
【注释】
①:通“驳”。
②相得:相通。相互认同。
【译文】
因此,不同人材类型的人相互非驳,不肯相互肯定对方。当遇到与自己同类型的人时就谈得很投机,当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时,即便相处很久也不能相互理解。以上所说,是属于具有一种能力的人才。如果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力,那么,接识其他人才类型的能力也将随着其兼具的能力类型而作相应的扩展。也就是说,具有一种能力的人才,能够认识具有一种能力的人才的优点,具有两种能力的人才,能够认识具有两种能力的人才的优点。各种才能都具备的,也就能够认识各种人才了。所谓兼才之人,与前面所讲的国体型的人才相同。
【原文】
欲观其一隅①,则终朝足以识之②。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何谓三日而后足。夫国体之人兼有三材,故谈不三日不足以尽之。一以论道德,二以论法制,三以论策术,然后乃能竭其所长,而举之不疑。在上者兼明八材,然后乃能尽其所进,用而无疑矣。
【注释】
①隅:角落。这里指人的某一方面的才能。
②朝:早晨。也指一天。
【译文】
对于国体型的人才,要想了解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只需一个早晨就够了。如果要想详细了解他,则要三天才能够满足。为什么说三天才能够办到呢?因为国体类型的人才兼具三大类型的才能,所以不谈三天就不能了解他的全部。一天用来谈论道德,一天用来谈论法制,一天用来谈论策术,然后才能认识他全部的长处,这样就会毫无疑虑地推举他了。
【原文】
然则何以知其兼偏,而与之言乎?察言之时,何以识其偏材,何以识其兼材也。其为人也,务以流数杼人之所长①,而为之名目②,如是兼也。每因事类,杼尽人之所能,为之名目,言不容口。如陈以美欲人称之,己之有善,因事自说,又欲令人言常称己。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人之有善,耳不乐闻,人称之,口不和也。不欲知人,则言无不疑。闻法则疑其刻削,闻术则疑其诡诈。是故以深说浅,益深益异。浅者意近,故闻深理而心愈炫。是以商君说帝王之道不入,则以强兵之义示之。异则相返,反则相非。闻深则心炫,焉得而相是,是以李兑塞耳而不听苏秦之说。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以其多方疑似见美也。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待时来语,疑其无实。抗为高谈,则为不逊③。辞护理高,疑其凌己。逊让不尽,则以为浅陋。卑言寡气,疑其浅薄。言称一善,则以为不博。未敢多陈,疑其陋狭。历发众奇,则以为多端。偏举事类,则欲以释之,复以为多端。先意而言,则以为分美。言合其意,疑分己美。因失难之,则以为不喻。欲补其失,反不喻也。说以对反,则以为较己④。欲反其事而明言,乃疑其较也。博以异杂,则以为无要⑤。控尽所怀,谓之无要。论以同体,然后乃悦。弟兄忿肆,为陈管蔡之事,则欣畅而和悦。于是乎有亲爱之情,称举之誉,苟言之同,非徒亲爱而已,乃至誉而举之。此偏材之常失。意常护,欲人同己,己不必得,何由暂得。
【注释】
①流数:流派数目。这里指人材类型。杼:通“舒”。
②名目:品评命名。这里指冠以某种人才类型的名称。
③逊:谦逊,恭顺。
④较己:即与己较量。
⑤无要:不得要领。
【译文】
那么,在与人交谈时,用什么方法判断他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兼材之人,或是只具一方面才能的偏材之人呢?如果他是这样的人:尽力以不同类型的人材的特点去谈论别人的长处,并予以称道和命名,那么此人就是兼材。如果他是这样的人:总是标榜自己的长处,并想让别人也称赞自己,却从不想了解别人有什么长处,那么此人就是偏材。那些根本就不想了解别人的人,听别人讲话就无不表示怀疑。因此,认识问题深刻的人与认识问题浅薄的人交谈,问题谈得愈深,分歧也就愈大;分歧愈大,就愈是相互对立;愈是相互对立,就愈是相互非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多言直率,他就认为你是有意表现自己的美德;如果你静静地听别人讲而自己不讲,他就认为你不实在,不肯把真实的情怀表现出来;如果你同他高谈阔论,他就认为你不谦逊;如果你处处谦逊礼让,他就认为你低下浅陋;如果你的谈话表现了自己的某一种优点,他就认为你不广博;如果你旁征博引,他就认为你头绪紊乱,没有条理;如果你讲出了他也想讲但尚未来得及讲的意思,他就认为你有意分享他的美誉;如果你对他的错误提出了质疑,他就认为你没有理解他的意图;如果你要用相反的材料去说服他,他就认为你是有意同他较量;如果你用奇异纷杂的材料广泛论证,他就认为你不得要领。你只有讲的同他一样,他才会对你产生亲近爱慕的感情,从而赞赏你,推举你。以上是偏材之人经常犯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