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选择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杰出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福楼拜、孙权。他们都为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单元就是要我们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本单元,要求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整篇文章字字珠玑,运用了大量优美形象的成语,读上去不但文采飞扬,而且有一种如虹的气势。其次,本篇文章结构严谨完整。首先,引用了闻一多先生自评的两句话开始“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然后紧紧围绕这两句话铺陈典型事例,写出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光辉形象,接下来用一个过渡句“闻一多先生还存在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开启下文,同样通过罗列典型事例刻画了一个言行一致,说了就做的革命家形象,最后通过一句简洁的语言——“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结束全文掷地有声;再次,本文选材精当,充分选择了能集中反映作者品格风貌的典型事例,使人物形象丰满,却又不显雍肿,这些充分体现了作为文豪的臧克家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新课标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结合新课标和单元目标,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方法与过程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个性,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从旁引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感受伟人的风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中,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本文有许多言简意丰的词语和诗句,不理解这些词句就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根据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篇文章共需2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主要是熟悉课文,感受作者在文中饱含的赞美之情,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分析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最后是初步理解文章选材精当的特色。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结合新课标、本文的重难点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反复读,让学生感受文中优美的语言以及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
合作探究法:语文应着重自我感悟。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凡教者必期达于不教”。学语文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及阅读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的作用,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引导点拨法: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有些难点问题,光靠他们合作探究来达到教学目的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处在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样既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又能发挥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用。
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要积极朗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充分感受作者在文中饱含的赞美之情。其次要勤于思考、乐于交流,在集体的氛围里合作探究,化未知为已知。有人说:一种思想交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两种思想。因此,如果学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就会感受到文章的美,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如下:
一、情境导入
放录音《七子之歌》。
同学们,你们听过《七子之歌》吗?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这首词的作者是伟大的爱国者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随臧克家先生一起走近闻一多,去了解作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的言和行,去瞻仰闻一多先生的光辉形象。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好的导入方式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未开台先叫座。这一情境导入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直接入题,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大多数学生应听过《七子之歌》,因此分析歌词中所流露的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不是难点。可能知道词作者的学生相对少一点,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在检查预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或朗读带的范读指导学生对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处处洋溢着的赞美之情。其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据此,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说了闻一多的什么特点?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培养学生初步分析能力,并培养他们思考的习惯。
学生在初一年级下学期时,朗读习惯已基本形成,但对语气、语速、语调的把握还不能完全得心应手,因此,学生在注意教师或朗读带的范读的基础上,自己反复朗读,达到掌握朗读技巧的目的。其次,要逐步养成边读边疑的习惯,锻炼自己的文学思维。
三、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探究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的疑问,以及教师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思考题: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是怎样安排的?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思想高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新课标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其次,教师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化整为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5个问题,这5个问题涵盖面较广,既有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又有对具体语句的理解,以及对课文重点信息的提炼。同时这些问题注重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动手动脑。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去发掘埋于文字下方的宝藏,让学生有收获的成就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应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勇于质疑,积极思考,勤于探究,乐于发言,如果小组探究意见不能达成一致,可交于全班讨论,亦可请教师指点,形成激烈、有序的课堂探究氛围。
四、引导点拨
这一环节先指导学生找出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反映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可不可以用其他事例代替,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小结从作者的选材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从而掌握本文选材精当的特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要让学生从例子中学到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掌握如何选择典型材料表现中心,为以后的写作作下铺垫。
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积极动脑,积极发言。对于文中所选的事例是否可以用其他事例代替,应该有见仁见智的说法,答案不拘泥一统,但要能自圆其说。
五、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读书的状态是怎样的,和闻一多先生相比有什么差距,然后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
文学源于生活。有人说“文学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文以载道”。通过这一个环节的比较,让学生领会伟人之所以伟大确在于拥有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在发言中可能谈自己的优点,也可能谈自己的缺点。这无需统一要求,只要能从闻一多先生身上找到一两点适合自己的好品质,能指导自己平时生活的言与行即可。
六、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的爱国者,这只是他备受人尊崇的原因之一,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留给下节课再解决。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对今天这一节课的小结,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形象,这样既让本堂课有始有终,结构完整,又为下一节课埋下了渴求的火种。
学生要积极回忆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对本堂课的内容在头脑中再次梳理,争取达到巩固的目的。
七、作业设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师生小结后要求学生课后积累文中出现的优美词句,增加文学储备,为写作夯实基础。
学生课后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抄在积累本上,每个学生的知识面不一样,因此,抄写的词句或许也不一样,这不作统一要求。
八、板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未知的课堂。课堂板书应视探究结果而定,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美观即可。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些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矢志不渝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