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语文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3939100000012

第12章 《最后一课》说课稿

淄博市张店区傅家中学刘玉兰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

一、说教材

《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并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相关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过程方法目标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创新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拓展迁移。

三、说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定目标1、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设计

这篇小说安排一个课时。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它从1913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九十几个年头,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

通过一连串的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感知小说背景

首先感知标题,由“最后”两字所渲染的氛围,展开对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分析,挖掘这些描写场景的文字的潜台词,从中理解小说背景。

学生交流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画面,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调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贯彻了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知识目标一也顺利达成。

接下来紧扣本文,把握主人公形象。教学以“变”为切入点,探寻小弗郎士有哪些变化,他的变化又是由谁的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等等,从而顺利成章地引出对韩麦尔先生举止言行的分析,由此逐层剥笋,归结核心。

(三)自读课文,捕捉心路历程

在“最后”这个特定的氛围下,分析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

1.要求学生从对普鲁士士兵、对老师、对法语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心情的变化,并勾画出相应的词语。(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小组探讨,全班交流:小弗朗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的原因。

总结: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通过对影响小弗朗士变化原因的分析自然过渡到对韩麦尔先生的言行的品读。

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你的一些言行,并阐述原因或自己的感想。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就其中的重点环节加以引导深入分析如:

结合韩麦尔先生的最后的手势,紧承文末一句话,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为课文续写一个情节(三、五句话说行)

《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几个定格的动作,因情绪极度悲愤而说不出话来的细节,还有课文那余音绕梁的结尾都留有可以发挥学生想像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揣摩心声、续写情节等环节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你学到了哪些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新的认识?爱国从何做起?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教师做结: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一句决心,不是演讲比赛时的一句精彩的演讲词,不是文艺演出时的一句动听的歌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从热爱本民族的语言,不忘本民族的文化做起。19世纪黑非洲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要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学习汉语,规范地运用汉语,不仅是学科的要求,而且是爱国的体现。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吧!为纯洁我们的语言而奋斗。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地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点难点。

(六)课外拓展延伸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例子,为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七、说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一堂课两个人。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

热爱法语。

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结构的简缩,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重难点,引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