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同步练习
3936900000007

第7章 记叙文单元(3)

3.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

以技鸣者:无虑:

4.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迨半奏:抗坠疾徐:

5.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耻出李伶下:易衣遁:

6.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凌出:

7.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

过:

8.天下无以易李伶

易:

9.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俦:

10.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

安得:工:

四、简析题

1.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这段文字整体上属于什么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马伶“易衣遁”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2.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这里可看出马伶在第二次技艺较量中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3)这段文字巧妙地讽刺了什么人?

3.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则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1)概括这段议论的大意。

(2)侯方域从哪两个方面来赞扬马伶?

(3)说明文中三个“分宜”的所指。

故都的秋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文的主旨是()。

A.记述游览北京的经过B.描写北京秋天“色彩浓”

C.议论北京秋天“回味永”D.赞美北京秋天“色彩浓、回味永”

2.本文的中心线索是()。

A.游览北京之秋的经过B.游览北京之秋的感悟

C.北京之秋“色彩浓、回味永”D.与南国之秋的反复对比

3.除开头和结尾外,本文中间两大部分内容的不同在于()。

A.前者写游踪,后者写感受

B.前者是描写,后者是议论

C.前者写北国之秋,后者写南国之秋

D.前者重在“色彩浓”,后者重在“回味永”

4.本文主旨是赞美北京的秋天,但却两次写到南国之秋,这属于()。

A.类比生发B.对比反衬C.侧面烘托D.象征暗示

5.提到“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这是为了阐发()。

A.北京秋天的“色彩浓”B.北京秋天的“回味永”

C.南国之秋的“色淡”D.南国之秋的“味浅”

6.作者用“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来阐明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这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是()。

A.比喻和类比B.比喻和对比C.借代和类比D.借代和对比

7.本文中,开发北京秋天的“深味”,用的是()。

A.倒叙方式B.描写方法C.议论笔调D.象征手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本文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运用,具体表现为()。

A.写游踪用记叙方法B.绘景色用描写方法

C.开发深味用议论笔调D.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

E.人事交杂用场面描写

2.在下列各句中,同时采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有()。

A.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B.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C.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

E.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里采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

A.对比B.比喻C.排比D.暗示E.烘托

4.本文中绘声绘色描述的代表北国之秋的景物有()。

A.荔枝湾的残荷B.槐树的落蕊C.秋蝉的残声

D.普陀山的凉雾E.驯鸽的飞声

5.本文所列举的体现秋的“深味”的作品有()。

A.庄周《秋水》B.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C.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D.欧阳修《秋声赋》

E.苏轼《前赤壁赋》

三、词语解释题

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一椽:

2.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落寞:

3.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着着:

四、简析题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1)从这个开头可看出全文主要抒写的是什么?

(2)这段文字体现出游记的一个什么特点?

(3)这段文字什么地方用了铺垫手法?

2.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2)从全文看,作者写江南之秋的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4)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香市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文的主旨是()。

A.赞美往昔香市热闹情景B.暴露今日香市的冷落景象

C.小商人发起香市的情景D.农民纷纷赶香市的情景

2.本文揭示主题思想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铺垫B.象征C.对比D.类比

3.本文运用场面描写的是()。

A.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B.今日香市的冷落情景

C.小商品人发起香市的情景D.农民纷纷赶香市的情景

4.本文描绘往昔香市的热闹情景,主要目的是()。

A.追忆儿时的美好记忆B.向往昔日的繁华

C.反衬今日的香市冷落D.暴露农村的落后

5.新兴香市的武术班“好看得多了”,但“看客却很少”,这属于()。

A.对比反衬B.类比生发C.铺垫反托D.象征暗示

6.重兴香市冷落的主要原因是()。

A.因“破除迷信”,香市地盘被侵占B.打拳头卖膏药,武术表演不精彩

C.商人不太热心,市场商品不丰富D.农村破产,香市主角农民来得少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茅盾作品,属于短篇小说的有()。

A.《蚀》B.《子夜》C.《林家铺子》

D.《春蚕》E.《白杨礼赞》

2.本文的艺术特点有()。

A.透过香市今昔变化看农业村经济凋敝,以小见大

B.主要通过今昔对比方法来表现,主题思想鲜明

C.往昔香市热闹情景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晰

D.武术班高级但看客反少,铺垫反托手法有力度

E.结尾以香市主角的转移暗示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

3.下列作品中,主要通过对比方法表达主题思想的有()。

A.《五代史伶官传序》B.《谏逐客书》C.《香市》

D.《选择与安排》E.《论毅力》

三、简析题

1.“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1)概括这段描写的大意。

(2)这段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3)全段四个层次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2.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1)概括这段描写的大意。

(2)全段五个层次,哪两个层次是概写?中间三个层次的着眼点各是什么?

(3)写“天气”和“乌龙潭”的作用是什么?

3.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武术表演的冷落情景?

(2)武术班受冷落说明了什么?

(3)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爱尔克的灯光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A.抒写对故居的留恋B.悼念亡姐的不幸

C.否定封建家庭和礼教D.展现作者的理想

2.在本文中,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A.故居B.“长宜子孙”四个字

C.亡姐D.爱尔克的灯光

3.贯穿本文的线索是()。

A.故居的变迁B.亡姐的不幸遭遇

C.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D.“我的心灵的灯”的引导

4.本文中关于“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5.本文中所说的“我心灵的灯”的象征意义是()。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和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6.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姐姐的悲惨命运的诉说来()。

A.揭示人生命运的“偶然”和“意外”B.倾吐对亡姐善良心性的敬重

C.暴露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罪恶D.抒写对新生活的理想和向往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本文中,激发作者复杂的心情的联翩思绪的直接触发物有()。

A.阔别了18年的故居B.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

C.姐姐的悲惨命运D.大门内亮起的阴暗灯光

E.哈立希岛上的灯光

2.贯穿本文全文的象征性灯光有()。

A.故居大门内亮起的“一线微光”B.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的灯光

C.照亮船只海上航行路线的灯塔D.指引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灯光

E.指引作者走了18年的“心灵的灯”

3.本文的抒情方式有()。

A.在记叙中抒情B.在议论中抒情

C.在夹叙夹议中抒情D.直抒胸臆

E.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4.下列描述中,具有象征暗示意义的有()。

A.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

B.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