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同步练习
3936900000003

第3章 议论文单元(3)

6.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要之:

7.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骤:猝:

8.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盘根错节:应刃而解:

9.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艳羡:

10.又以为我蹇于遭逢

蹇:遭逢:

11.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

庸讵:

12.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判:

13.常相参伍

参伍:

14.未成一篑

篑:

15.譬如平地

平:

16.犹为弃井也

弃井:

四、简析题

1.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这段话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使用的论据属于什么类型?

(2)这段话共用了几个比喻?它们集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孔子所使用的比喻构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包含着一个什么成语?

2.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1)这里作者列出了几种人的不同态度与不同结果?意在突出哪种人?由此可看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

(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指出这段话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3.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1)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3)这段话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文章中“我”和“彼”构成什么关系?作者通过这种关系意在说明什么?

“今”

一、单项选择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批评乐“今”而不图进取的人B.“今”是最可宝贵的

C.要大胆幻想D.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夸张C.比拟D.借代

3.用“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作喻,论证“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的道理,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类比法D.对比法

4.本文认为()。

A.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B.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未来”

C.“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D.“现在”不是“过去”“未来”

5.本文把历史的发展描绘为无尽止的河流,其主要用意是()。

A.夸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B.以对照的手法表现时光易逝

C.生动形象地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

D.通过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增强感染力

6.为了论证“今”是最容易丧失的,李大钊说:“宇宙大化,刻刻流传,绝不停留。”这种论证方法是()。

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7.为了论证世界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李大钊说:“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8.下列的论证中,通过演绎法来证明“今”是最可宝贵的是()。

A.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D.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9.下列论证,通过例证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紧密相连的是()。

A.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未来”皆以“现在”为渊源

D.因为今是最容易丧失,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

10.下列论证“今”是最可宝贵的例句中,采用比喻修辞手法的是()。

A.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B.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C.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D.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属于事实论据的有()。

A.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

B.宇宙大化,刻刻流转,决不停留

C.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D.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E.“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2.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的是()。

A.厌“今”而怀念“过去”的年轻人

B.乐“今”而醉生梦死的年轻人C.为拯救祖国而奋斗的年轻人

D.幻想“将来”而不立足现在的年轻人E.悠游岁月而虚度年华的年轻人

3.下列议论文中,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的有()。

A.《论毅力》B.《“今”》C.《灯下漫笔》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E.《谏逐客书》

4.下列论据,通过演绎法来证明“今”最可宝贵的有()。

A.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B.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C.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D.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E.过去与未来之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

5.下列例句中,用归纳法来证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有()。

A.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D.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E.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6.在下列例句中,用类比法来证明“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有()。

A.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

B.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

C.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D.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E.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

三、词语解释题

1.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

宇宙大化:

2.他早已风驰电掣一般,已成“过去”了

驰:掣:

四、简析题

1.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论点是什么?使用的各是哪种论据?

(2)强调了“今”最可宝贵,这是针对当时哪两种人所提出的忠告?

2.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1)“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什么类型的论据?

(3)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和列举历史事实,主要是为了论证什么?它与全文的中心论点(总论点)有什么关系?

(4)用了比喻和史料,在议论上产生了什么作用?

(5)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灯下漫笔

一、单项选择题

1.“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这句话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A.白描B.暗示C.对比D.象征

2.上面这句话中的“轿夫”实际上是指()。

A.抬轿子的人B.被压迫的人C.中国人民D.统治者

3.上面这句话中的“坐轿的人”实际上指()。

A.有钱人B.统治者C.外国人D.中国人

4.在本文中,鲁迅认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

A.人民想做主人而不得的时代B.人民暂时做稳了主人的时代

C.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D.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5.“人肉的筵宴”指的是()。

A.吃人的压迫者B.吃人的旧中国

C.吃人的中国历史D.吃人的中国固有文明

6.“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这句话所用的表现方法是()。

A.夸张B.象征C.烘托D.对比

7.鲁迅用“给人以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来证明民众在历史上的奴隶地位,这种论证方法是()。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本文前后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

A.第一部分着眼于中国民族心理,第二部分着眼于中国民族文化

B.第一部分着重剖析中国历史,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现状

C.第一部分剖析“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第二部分剖析“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D.第一部分揭示中国历史的实质,第二部分揭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E.第一部分号召青年砸碎旧世界,第二部分号召青年创造新世界

2.下列句子,体现民众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有()。

A.“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B.“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C.“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D.“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E.“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3.下列句子中,采用反语修辞手法的有()。

A.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B.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C.“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D.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于是“万姓胪欢”

E.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4.“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这里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A.比喻B.借代C.设问D.反语E.比拟

三、词语解释题

1.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格:

2.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悦:诚:服:

3.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下于:数:鲜:

4.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

厘定:

5.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胪:

6.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

国粹:固:

7.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

自诩:

8.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

贽敬:

9.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兵燹:

10.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

处士:横议:

11.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

差等:

12.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蛊惑:昧:却:

13.只配悉照原来模样

悉:

14.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

索然:

四、简析题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1)这段话揭示了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2)在鲁迅看来,造成这种落后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3)根据这段话的精神,可以把中国历史概括为怎样的两个时代?

(4)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意图何在?

(5)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这段话中哪些是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2.任凭你爱讲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截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哪两种时代?

(2)在鲁迅看来,所谓的“发祥”“发达”“中兴”时代,实质上是什么时代?

(3)“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实际上是指什么样的历史循环?

(4)“作乱人物”是指什么人?

(5)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有何深层意义?

(6)作者在这段话中讽刺了什么人?

3.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傍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1)用/在文中划分这段话的层次。指出这段话的中心论点。

(2)各个层次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这段话用什么方法揭示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4)这段话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鲁迅揭示当时旧中国的社会现实及其本质的意图是什么?

4.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1)这里的“厨房”“筵宴”“人肉的筵宴”各指什么?

(2)这里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3)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反诘B.设问C.反复D.排比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B.人的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D.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3.“人的正确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这时的认识属()。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D.第二次飞跃

5.本文认为,人经由第一次飞跃所获得的认识是()。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正确认识D.非正确认识

6.本文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

A.客观存在B.主观意识C.社会实践D.书本知识

二、多项选择题

1.本文所阐发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主要观点有()。

A.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B.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